道德经第七章我们一生的修炼(老子正解道德经第10章)

第10章 修心养性,以至无为

【经文】载(zài)①营②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③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⑤开阖,能为雌⑥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⑦乎?

生之畜(xù)⑧之,生而不有,为⑨而不恃,长⑩而不宰,是谓玄德⑪。

【考注】①载:动词前缀。《康熙字典》:载,则也,助语辞。如先秦·佚名《时迈》:“载戢干戈,载橐弓矢。”又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载欣载奔。”再如载歌载舞。②营:动词,营养,保养,供养,救助,这里是修炼、养护、保持的意思。如:营奉(奉养,奉事);营恤(救济,抚恤);营视(看顾,照看);营济(救济);营赡(供养,赡养)。③专气:使气专一、集聚。④涤除玄鉴:清洗心灵之镜。玄,言其微妙,故玄鉴指心镜。王弼本、河上公本均为“玄览”,对此,中国古文字学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据专家高亨《老子正诂》:“览鉴古通用。玄者形而上也,鉴者镜也。玄鉴者,内心之光明,为形而上之镜,能照察事物,故谓之玄鉴。”⑤天门:天门穴,又名攒竹,也作天庭,位于两眉中印堂至前发际成一直线。又作“天机之门”,指心。⑥为雌:守雌,即处后、守柔、含藏、内敛。⑦知:言辞虚妄、欺诈。《说文解字》:“(知)䛐(词)也。意内而言外也。”⑧畜:养育、繁殖。⑨为:施为,成就。(《广雅》)⑩长:尊者,居高位者。⑪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即大德。

【考译】修炼使心志不移,能不背离道吗?

聚合精气达到柔顺,能象婴儿般无欲朴真吗?

清洗心灵的镜子,能使心灵光明澄澈毫无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秉持“清静无为”的理念吗?

脑洞大开,获得大智慧,能做到知雄守雌吗?

洞察、明晓无所不通,能真诚无欺吗?

创生万物养育万物,创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成就万物却不自恃其功,为万物尊而不做万物的主宰,这就是最高深的德。

【导读】着重讲修心的工夫,即改造思想、改造主观世界。老子以提问的形式,描述得道圣人的境界,要求人们从七个方面加以对照反思。

本章最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讲的是修心的至高境界,老子称之为“玄德”。

【辨析】本章好难,分歧好大,需要正诂考辨的地方好多,让我们慢慢品读。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修炼使心志不移,能不背离道吗?

这是古今解老者中分歧较大的一句,我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载”是动词前缀,无义(参【考注】①)。如《诗经·时迈》:“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意思是收藏兵器,弓矢装入皮袋,指不再用兵。戢,收藏;櫜(gāo),古代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另外,并列的六句话,后五句的前半句都是四字,唯有这第一句的前半句是五字,这也说明“载”字只是前缀语助。

第二,“营魄”不是“魂魄”。同“专”“涤”“爱”一样,“营”字也是动词,非指人之躯体,古今辞书里也都没有指身体的用法,主张“营”指肉体的观点显然是根据“魄”指灵魂而臆测出来的。“营”,营养的“营”,与养同义,“营魄”即修养心神的意思。还有一证:“卫生之经,能抱一乎?”(《庄子·庚桑楚》)这里的“营”“卫”应是同义。

第三,“抱一”,即抱元守一,指思想稳定、心志不移,不为情惑,不为物移。

第四,“抱一”“无离”结合起来看,应该是强调不离“道”。“抱一”“守道”就能内心坚定而不随波逐流。

道德经第七章我们一生的修炼(老子正解道德经第10章)(1)

古今解老者受困于“营”字,把“抱一”简单地理解为“合一”,加之对后边“离”字误解,普遍地释“营魄”为肉体与精神,释“离”为分离,把此句理解为“肉体与精神合一,能不分离吗?”还有的干脆对“营”不做解释,视“营魄”为一体,说“营魄”即是魂魄,蒙混过关的同时,也把“营”字所蕴含的主动“修养”“修炼”的意思弄没了。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凝神聚气,守心不移,使心神安定自如,意念平息。

上一句老子说的是不离“道”,这一句老子说的是回归“真”“朴”,意思是说,身心放松,心如虚空,做到像婴儿那般柔软,浑浑然无私无欲。老子颂扬“谷”“牝”“雌”“婴”,这里是首次颂扬“婴儿”(后文还有,如第28章)。老子非常推崇婴儿的状态,认为婴儿的心灵是最无暇、最宁静的,没有欲望,完全是自然的状态,不会伤害别人,机体柔弱却充满生机活力。因此,老子希望世人返璞归真,拥有一颗婴儿般的纯真心、质朴心、赤子心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道德经第七章我们一生的修炼(老子正解道德经第10章)(2)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人的贪嗔痴等私心杂念,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就象雾霾遮蔽了太阳的光芒一样,蒙蔽了我们的心智,使我们陷入迷茫,必须不断反省自身,洗涤掉这些妄念,智慧本体自现。人心如镜,外物如秽,涤除秽物,心镜才可“无疵”,才不致迷失自我。这句话启发我们反思自鉴,祛除私欲妄念,始终保有一颗不被污染的清净心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治国安民方面,圣人应秉持“清静无为”的理念,顺应自然之道,尊重规律,“无为而治”。“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这是一颗清静“无为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天门穴,又名攒竹,也作天庭,位于两眉中印堂至前发际成一直线。天门开阖,即脑洞大开获得大智慧。雌为阴,守雌,即处后、守柔、含藏、内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你豁然开朗获得大智大慧的时候,不可得意忘形,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即大智若愚。这是一颗阴柔心,善渊心

有人把“天门”释为耳目口鼻等感官,这就与“为雌”无关了。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明,洞明;白,知晓、明白;四达,四通八达。“明白四达”即通晓天下。“知,词也,意内而言外也”(《说文解字》),意思是心口不一,虚妄欺诈,贬义。整句意思即:洞察、通晓天下事,能敢于坚持真理,说真话、真诚无欺吗?通俗点即:广闻博识,能心口如一不说瞎话吗?

可见,“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包含了“知而能持”的意思,2500多年前的老子能看到这一点实在难能可贵,至今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故“明白四达而能无知”堪称道心、圣心

普遍地认为“知”通“智”,这虽然也讲得通,但老子全书“知”“智”并不通用,有时还同时出现在一句话中(第3章“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种解释或与误解了“明白四达”有关,有人把“明白四达”理解为“明道”,但“明道”是大褒义,而“明白四达”显然为中性词。

道德经第七章我们一生的修炼(老子正解道德经第10章)(3)

“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一句与第2章差不多,与第51章一字不差。乍一看,本句确与前文关联不大,故今之解老者几乎都把它当成衍文删除了。本人认为,此句在本章中不可或缺,理由如下,读者自辨。

首先,王弼本和河上公本都有本句,当然,这一点说服力不大。

第二,从文法上看,无此一句本章结构上显得不完整,缺了类似“故……”“是以……”这种结论性的东西,有此一句来说明修炼的至高境界即圣人玄德,本章结构上就完整了,结论有了,思想也升华了。

第三,本章是老子的修心篇,修心的意义何在?老子本章里讲没讲?前文没讲是肯定的,我们看看这最后一句。

我们都知道,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道“无为”、圣人“无为”,修心的目的和意义不就是“守道无为”,最终实现“无为而治”吗?可见,老子这最后一句恰恰讲的就是修心的价值或意义。

总之,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无论自己的地位如何变化,始终保持本心、真心、赤子心、清净心、清静心、善渊心,最终达到“无为”圣心、道心,老子称之为“玄德”,惟其如此,才能最终达到“清静无为”之境地。即: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不忘初心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

赤子之心

涤除玄鉴,能无疵

反思自鉴,清净心

爱国治民,能无为

清静无为之心

天门开阖,能为雌

谦虚谨慎,阴柔善渊之心

明白四达,能无知

实事求是之道心、圣心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不居其功之玄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