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为什么是吹笛子的形象(牧童归去横牛背)

杨西|撰文

中国画坛提到“李可染的牛”,没有不知道的,随意找个人他都可以为你掰扯个把钟头,从构图到笔墨,从造型到寓意,可以说得头头是道。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这些都是古时文人墨客诗咏牧童,借以抒发个人情感的千古绝唱。无数丹青妙手也以牛为表现对象,创作出无数作品。在我国绘画史中,以牛入画的经典应该是韩滉的《五牛图》,形象生动、造型准确、画风朴实、笔法细腻,五只牛各具神态,或俯首欲啮或翘首前行,或回首而顾或纵峙而鸣;甚至牛的毛色斑纹、耳轮上的疤痕,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人叹服!

牧童为什么是吹笛子的形象(牧童归去横牛背)(1)

唐 韩滉《五牛图 》卷黄麻纸本设色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牧童为什么是吹笛子的形象(牧童归去横牛背)(2)

《五牛图 》局部

李可染画牛与韩滉不同,他把牛和牧童放在一起,很少以牛单独成幅,下面这幅牧牛图就是他的代表作。画中一头牛趴在地上,一个放牛娃靠在树干上悠闲地吹着牧笛;画中洋溢着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使人回顾,令人遐想……

在表现技法上,他先以大笔饱蘸浓淡墨写牛的躯干,躯干完成后笔锋顺势往前一摄一点,画出牛的颈部和牛鼻;依牛鼻点出眼睛,画出牛的腮、脸、耳朵、犄角,接着以笔蘸浓墨,像写篆书大字一样写出牛的四肢,用焦墨画出牛蹄;用笔沉稳、苍劲,恰到好处地表现牛腿部的健美,接着轻轻一笔画出牛尾的灵动,整头牛也就画完了。

牧童为什么是吹笛子的形象(牧童归去横牛背)(3)

李可染作品《暮韵图》

牛画完后,他便将注意力转到牧童身上。牧童虽小,但是画的中心,他处理时十分认真,先以淡墨枯笔准确地勾出牧童的形体结构,画出手、脸的姿态,点出眼睛,最后画短笛。从这个作画程序,我们就可清楚地看出牧童这一形象,在可老的心中早已胸有成竹,否则他不可能将短笛那么恰如其分地安放在牧童的手中,又能对在口上,真可谓“差一分则短,增一分则长”,实在是妙不可言!

牧童画完,可老在其身后安排了两棵大树和一片树林,让牧童靠在大树的树杈上纳凉;一个破斗笠挂在树枝上,表现牧童悠闲自在、快乐愉悦的心情;最后他以其独特的字体,在画的右下方题上“暮韵图”三个字,然后落款钤印,一幅犹如一首牧歌一样的国画小品就完成了。

李可染这幅作品的闲章为“孺子牛”三字,这就是说在可老的心中,他是将牛喻为自己。古往今来,为什么像李可染这样的大家,都对牛十分尊敬呢?这个问题还得从头说起。《松霞馆赘言》中李长卿这样写道:“……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这句话是从动物的习性出发,论述牛在生肖文化排序中的由来。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将“坤”与“地”联系在一起。牛耕地,在以乾坤为主宰的易经学说中,牛就成了负载生养万物大地的坤卦象征之物。《周礼·地宫》的记载中:“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凡祭祀,供其享牛、求牛以授职人而刍之。”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牛的地位十分神圣,牛作为当时社会重要的生产力,只有在重大的国家祭祀中才可宰杀,头领割耳取血,手执盛牛耳的珠盘,每人以饮牛血以示诚意。

牧童为什么是吹笛子的形象(牧童归去横牛背)(4)

李可染给自己的“师牛堂”牌匾题字

牧童为什么是吹笛子的形象(牧童归去横牛背)(5)

李可染“孺子牛”、“师牛堂”印章

从远古社会发展到今天,牛始终被广大民众视为勤劳拼搏的象征,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至今,我们国家很多边远的乡村,还坚持以牛耕田耙地的习惯,每当新春时节都会举办“鞭春牛”、“斗牛”等与牛有关的活动和仪式。清代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道:“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北宋的《东京梦华录》及南宋的《后汉书》中也有类似记载。由此可见此项仪式的历史由来非常久远,按民间传说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五帝之首叫少昊,是当时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带领族人迁徙到黄河中下游地区,也就是今山东境内。因为地理环境的改变,他决定放弃游牧生活,改为以耕织为主的定居生活。因为当时的牛未经过驯化,春天到了还懒洋洋躺在地上不肯出力,有人建议用鞭子抽打,可是牛是耕地的主要劳力怎么能抽打呢?少昊的儿子句芒出了一个主意,当着耕牛的面抽打泥牛,杀鸡给猴看,耕牛一看这阵势吓得不行,只好乖乖地起来耕地。因此,句芒被奉为专职农耕的农神,鞭打土牛也就成为“鞭春牛”的仪式。到了宋代“鞭春牛”就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年俗,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借以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牧童为什么是吹笛子的形象(牧童归去横牛背)(6)

李可染作品《看山图》

牛这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性格,为战争也作出过突出的贡献,最为出名的是战国时代齐国名将田单的“火牛阵”。当时齐国城池被围,田单用牛千余头,牛角缚匕首、刀剑,尾上缚苇草蘸油,点燃牛尾,火牛便凶猛地冲向燕军,左冲右突,撞上者非死即伤,结果燕军大败,田单以此解了即墨城之围,从此名扬天下。

因为牛的身上具备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朴实忠诚、勇敢顽强的性格,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大家都以其品性自喻。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朱自清:“老牛以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齐白石大师则戏称自己为“耕砚牛”,李可染将自己的斋号取名为“师牛堂”,不但刻了闲章,还制作成牌匾挂在堂上。李可染的一生画了很多以牛为题材的作品,如《孺子牛》、《牧牛图》、《放牧图》、《牧归图》、《春风图》、《榕荫放牧图》、《看山图》、《柳塘牧牛图》等。

牧童为什么是吹笛子的形象(牧童归去横牛背)(7)

李可染作品《雨势骤晴山又绿》

这幅《雨势骤晴山又绿》是李可染1979年创作的作品,从立意上看,他还是沿用以前画过的《看山》之意境。一个牧童爬在牛背上,看着远处高耸的山峰,一个斗笠斜挂在背上。只不过与《看山》不同的是高山上倒挂着一帘瀑布,这就是此画的妙处。此时的牧童不是在看山,他是在观瀑,联系画上的题字“雨势骤晴山又绿”,一种画外之境油然而生,令人神往:前日的大雨,使昔日的青山雨后斜阳,又增添了几分秀色;山雨形成的瀑布像泉水一样倒挂在山间,水花飞溅、跌宕起伏,形成巨大的轰鸣;水流急湍,在山间腾起阵阵水雾,与山中的云雾汇合,烟雾缥缈、如梦如幻,仿佛在牧童心中引起片片联想,激起阵阵波澜……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可染大师的奇思妙构,旧瓶装新酒,令人赏画之余如品千年陈酿,遗韵绵长!

李可染笔下的牧牛图极富乡土气息,牛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牛背上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观山或引吭,或戏水或横笛;每一幅都是他心中真情实感的流露,每一幅都是他艺术生命的结晶!

牧童为什么是吹笛子的形象(牧童归去横牛背)(8)

李可染作品《牧牛图》

李可染画的《牧牛图》为什么会取得出神入化的艺术成就,我认为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源于古之先民对自然界的动物崇拜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国家,古老先民有着许多对大自然动物崇拜的传说和故事。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牛对人类的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它被视为开天辟地的功臣和英雄,演绎出不少对牛崇拜的文化现象。

在古代,牛的主要用途是拉车、耕地、祭祀、食用。虽然可以食用,但并不是人们想吃就能吃的,那时国家有专门掌管牛的职业,人们称其为“牛人”。周朝的法律中就有明确的规定:“诸候无故不杀牛”,只有在天子祭祀和国家联盟立誓的时候,才会杀牛以祭祀,可见牛在人们心中是一种神圣的象征。

历代画家画牛,也出于对牛的敬仰与崇拜,就以画《五牛图》的韩滉为例。他精通易学,深知“坤为牛”的道家学说,并编有《春秋通例》、《天文事序议》两部著作,这就表明韩滉画牛,不仅对牛作表象的摹写,而且蕴藏着较深的古代哲学原理,《五牛图》中牛耳轮上的疤痕,便是典故“割耳取血”的史实。

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黄河蒲津要修大桥,为了达到大桥永固的目的,建桥监造官命人在桥的两边铸造了八尊大铁牛,长3米,最重的达45000公斤。古人认为:“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可以起到镇水安澜的目的;这一史料进一步证明牛在古代人心中地位崇高,具有神的作用。

作为一代大师的李可染先生,熟知四书五经、艺术要论,对中国的历史典故中牛的传说自然了然于心,所以他敬牛、爱牛、画牛。他笔下的牛除了憨态可掬、平易近人而外,还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神韵。

牧童为什么是吹笛子的形象(牧童归去横牛背)(9)

战国 青铜牛虎铜案

二、源于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信仰传承

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牛是人们最为信仰、喜爱的家畜。我们的先民无论是王公贵胄,还是黎民百姓,每年立春之时都要参加“鞭春牛”的习俗活动,使农耕文化活动从祭祀农耕圣人句芒和牛神,发展到商业娱乐的范畴。如今的贵州、遵义、仁怀、镇宁一带的仡老族,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都要举行“敬牛王菩萨”、“祭牛王”的活动;这一天,寨中所有的耕牛都不做工,还要给牛喂糯米饭、甜酒、鸡蛋等物,以表达人们对牛一年辛苦劳作的感激之情。

在《诗经·小雅·大东》中的牛郎、织女,原本只是隔着银河的两颗星星,到了汉代,人们把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演绎到这两颗星上,编撰出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从此便有了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的“鹊桥相会”。以上叙述足可以证明,人们对农耕文化中牛的品格精神十分崇敬并世代传承。

古代的绘画艺术品中,宣传农耕文化及牛的作品可以说数不胜数,最古老的有岩画,我们可以从悬崖峭壁上牛稚作粗犷的形象中,看到先民对牛的崇拜和热忱;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龙山文化的陶质牛头,牛头的造型简练、夸张,彰显出牛强悍的阳刚之气;河南偃师李家村出土的东汉鎏金铜牛,珠光宝气,赋予作品的尊贵与神秘。这一宗宗一件件,都是农耕文化传承中的艺术精品!

牧童为什么是吹笛子的形象(牧童归去横牛背)(10)

鞭春牛祭祀活动

三、源于画家本人对艺术的刻苦勤奋

李可染先生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原名李永顺,自幼喜爱绘画。1929年考入杭州西湖艺术院,师从林凤眠学习西画;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专门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后应徐悲鸿之邀受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系教授;曾拜齐白石先生为师。他的一生以山水画创作为主,其作品雄浑大气,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牛,是李可染先生最喜爱画的动物,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以牛为描写对象。人们将他画的牛,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统称为中国画坛四绝。1940年,他住在重庆金刚坡,房东家有个小男孩,早上把水牛赶出圈去,傍晚将牛赶回来;可老便每天观察,对着小男孩和水牛画了不少的速写,越画越觉得有趣,越观察越觉得牛的性格、品质的确如传统文化中所说的一样使人钦佩,他将牛作为自己人格学习的榜样,以牛为师。他在自己作品的题跋中写道:“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身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素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

李可染是中国画艺术的一代大家,他为人谦和,有着一颗善良纯朴之心。他常常将牛身上体现出来的品性与为人行事相对照,他赞美牛终身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形容无华,的确,牛的样子并不漂亮,没有华美的外表,但是却有着吃苦耐劳、勤勤恳恳、鞠躬尽瘁的美德,这是可染大师对牛、对人生的感悟。他常说:牧牛者牧心,如果没有长期深入生活,对牛及牧童的静观默记,对其生活习性的子解,无论如何也画不出好的牧牛图。他在教学中教导学生:“天下学问唯老实而勤奋,强毅力者得之,机巧不能得也。”他这样教导学生,自己也是这样做的,这也可看成可老为人为艺的人生写照!

牧童为什么是吹笛子的形象(牧童归去横牛背)(11)

李可染作品《春风图》

牛与牧童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中国画艺术在诗意空间中的一个拓展。不管我们处在何时何地,只要一看到它便会感到亲切,就会唤起我们对古老乡情的回忆。作为大家的可染先生,在这情感末梢神经敏感的题材上,常常情不能己,他借牛与牧童亲密无间的关系,表达心中那一份纯真的思乡之情及爱民之情。所以他笔下的牧牛图,构图、笔法、墨法变化无穷、推陈出新,可视为他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其构图不拘一格,用笔用墨挥洒自如,笔随意走、墨到意足。画家只有在充分体会到农村底层生活的甘甜质朴,才能寻求绝妙而又朴实无华的绘画语言,故而李可染先生的牧牛图每一幅都是他水墨画中的精品,每一幅都可称为出神入化的佳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