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宿舍食谱(宿舍四处透风大通铺)

难忘中学时光

大学生的宿舍食谱(宿舍四处透风大通铺)(1)

每当看到中学生骑着单车背着书包去上学、每当在地铁或者公交看到孩子们捧着厚厚的课本学习,我就想起了我的中学时光。尤其是从事教育考试工作以来,中考或者高考时候,看到家长在考点外簇拥着、焦急的等待着,待考场大门打开,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冲出考点,奔向父母的怀抱,我就想起我中学考试时的一点一滴。

我的中学从1984年到1990年,整整六年都是在河北内丘中学度过的。这六年,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发生了很多事情,有过很多老师任过课、更有很多小伙伴。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一些事情还都历历在目。

内中,内丘县的最高学府,也是县里唯一的一所重点中学。想进入内中学习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必须经过全县的统一考试。

记得是1984年五六月间,天气已经炎热。我参加了内中的小升初考试,我的老家距离县城10公里,那时候还没有在考点找宾馆提前一天到达那一说。考试当天早上,起个大早吃点东西(一般而言,母亲会煮点挂面,荷包两个鸡蛋,寓意100分)。父亲骑车带我到县城考试。依稀记得那天蒙蒙细雨,提前到达的家长和学生都在大门外等候。这是我和内中的第一次邂逅,透过大门看学校,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棵大榕树,树叶细密茂盛,开着毛茸茸的紫色的小花,雨滴从树叶间落下,淅淅沥沥,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当时考试的科目好像是语文、数学和自然。进入考场,后面的黑板上大大的书写着“沉着、冷静、多思”。除了考试的钟声铃声之外,大喇叭也播报着注意事项,这一些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而言,都感到好奇、新鲜。

大学生的宿舍食谱(宿舍四处透风大通铺)(2)

上天保佑,我顺利的考上了内中。开学的时间大概是8月下旬,报到那天,父母把我送到学校。在分班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我被分到23班。登记、买饭票、住宿,一切安排妥当。父母要回家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今天晚上不能回家睡觉了、也不能回家吃饭了。

当时内中校园的布局是对称的,进门的甬道将内中左右分开。从北到南,前面几排是老师的宿舍和办公室。然后是教室,东边三排是初中,每排一届;西边是高中,也是三排三届。教室的两侧是宿舍,东边是女生宿舍、西边是男生宿舍。学校的最南边是食堂,当时分为一食堂和二食堂。学校的东边有一个大门,大门外面还有一个大操场。

记得当时内中,只有一栋2层楼房,在靠近大门的西侧,是老师的宿舍。我们上初一的时候,学校又新建了一个2层教学楼,好像是初二的时候,我们搬进了新建的教学楼。因此可以说,我们是第一届在楼房上课的内中学生。

前几年,我曾经到内中,看望、拜访以前的同学和老师。规划整齐的校园、现代化的楼房、塑胶跑道、风雨操场、郁郁葱葱的绿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这还是我曾经上学的内丘中学吗?我已经完全认不得这个地方了,已经找不到一丁点以前的模样。同学介绍,这里是以前的宿舍、这里是以前的教学楼........。除了学校的建设发生了变化,以前的老师更是全部退休了,曾经的同学已经成了学校的领导或者说老教师了,不禁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老”。不过感到高兴的是,内中的教育质量较我们上学的时有了很大的进步,每年都有不少的学生考取985、211,甚至清华、北大等知名学府,这在以前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虽然曾经的校舍不在了,但学校的记忆还是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按说回忆中学时光,最应该回忆的是学习和成绩,最该回忆的是老师和教学。可无奈在上学时,在这一点确实没什么可说的,甚至可以说都是痛苦的回忆。不知是当时自己学习不努力,还是整个教学环境不好。反正感觉是学生不好好学、老师不好好教,基本上都是在混日子。尤其是初中语文,在初一的时候语文老师因病去世,学校也就没有安排其他语文老师了。常常是这个老师代一节课、那个老师代一节课,老师教得不系统、要求也不严,以至于语文成了我的一个软肋,中考、高考成绩都不理想,甚至工作后,常用的唐宋诗词、文学大家、中外名著都一窍不通。其他老师也最多能把书本照本宣科就不错了,更别说拓展和课外书了。不管怎么样,不知是当时考试比较简单,还是有的同学暗自努力学习,我们班还是有几个学生考上了中专(当时的中专比高中难考,中专毕业就是商品粮),很多考上了内中的高中,当然我也很幸运的考上了高中。

其实中学最难忘的还是艰苦的生活,不妨从“吃、住、行”予以回忆记录。

大学生的宿舍食谱(宿舍四处透风大通铺)(3)

我们上学的时候,比以前的几届可能还好一点,就是不吃粗粮了,全部是细粮。刚开始可以用粮票换饭票,后来就是从家里带小麦换饭票。学校的饭一年四季都是糊面汤(不是疙瘩汤),虽然是馒头,但是要么硬、要么夹生,如果不是饿得慌,是很难下咽的。学校也有菜,但是那不是炒菜是煮菜,冬天是煮白菜,夏天煮冬瓜。基本上是不放油的,最多是放点盐、酱油和醋。每份好像是2分钱还是5分钱,即使是这样,也还是舍不得吃。或者条件不允许吃,有时候几个人才合着打一份。

当时学校有两个食堂,学生不论是高中还是初中都在一起打饭,并且当时不知是怎么组织的,不排队互相拥挤。这样高中的就欺负初中的,个子高的就欺负个子低的。个子高的从前面的个子低的头上打饭,有时还把饭洒到同学的头上。我在初一的时候,有时候都打不上饭,也曾经被洒过饭。后来,我和一个个子高的同学一起吃饭,他负责打饭,我负责洗碗。其实洗碗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是冬天,学校的水管都结冰了,只有中午解冻了,才用冰冷的凉水简单的洗一洗碗。在整个冬天,我的手都是起冻疮的,冻得红通通,涨得像胡萝卜一样。找到校医,校医说“没事,夏天就好啦”,说的确实没错,但也很令我无语,现在想起来、和别人说起来都是笑谈。不过不管怎样,总算吃上饭了。

学校食堂的饭对于卫生条件是不敢有过多要求的,更谈不上食品安全检查和留样候检了。经常能在饭里吃出各种各样的、你想都不敢想的东西,虽然有时候富含蛋白质,但不免让人恶心。那时候吃饭都是打好之后,在食堂前面蹲着吃。记得有一次,一个同学在汤里吃出了耗子,这样一传开,同学们都把汤倒在地上,不一会,就“汤流成河”了。

那时候不论是寒假还是暑假,由于学校食堂煮饭的大锅长时间不用,已经生锈了,开学第一顿饭总能吃出铁锈的味道。最难过的是寒假开学,一般是在初八开学,家里都还在过春节,都在吃好的喝好的,但是到了学校就是残羹冷炙、就是难以下咽的饭菜........。是很不想开学的。

初中我们住的宿舍是平房瓦房,有窗户没玻璃,没有暖气,虽然有火炉但一般不生火。当时是一个通铺炕,人挤人、人挨人。有的地方已经破损,高低不平,我们就铺上点干草,然后铺上褥子睡觉。

这个宿舍四处透风,冬天是不好过的。没办法只有铺的厚一点盖得多一点,一般每个人都有两个被子。如果周六不回家,你可以把所有同学的被子铺在炕上,盖在身上。这样有的铺个十层八层,盖个六层七层,也就不冷了,也觉着很幸福了。这个宿舍的夏天也不是好过的,除了热之外,就是跳蚤多,有时候能用手指蘸点唾液能抓住跳蚤,有时候身上痒的一晚上睡不着觉。

记得初中的时候,我们宿舍和24班的宿舍挨着,两个宿舍的墙上被捅了大洞。晚自习之后,两个班的同学还通过这个洞说话、吵架。尤其是24班的同学个子大,经常欺负我们班,每天还用一个大粗木棒,捅墙捅洞,墙上的沙子洒落在挨着墙的同学的铺上。我们班也敢怒不敢言,只有等他们消停下来,才能打扫卫生准备睡觉。现在想一想,那时候有的同学真是调皮。

到了初三和高中阶段,很多同学都到县城工作的亲戚宿舍或者家里借住。我记得和同学去过教育局、运管站住过,最长的还是在广播站和县人大居住。尤其是在县人大居住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自己做饭,从家里带点白面换点面条,用蒜黄当卤(注意不是蒜黄炒鸡蛋,因为舍不得),这也比学校的饭好多了。前几年回县城,据当时一起吃饭的同学讲,那个买面条的还在。下次回去,一定拜访那个面条摊点买点面条,看还能不能吃出当时的味道。

那时候一周休息1天。初一的时候不会骑自行车,一般父骑自行车接送,有时也让同村的年龄大一些大同学带着回家。初二学会了骑车,但家里没有自行车,还是接送。直到初三家里新买了自行车,才把以前的旧车子淘汰给我骑。回家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两件难忘的事情。一次是爷爷骑车送我到学校,被一个小吉普车撞了了,当时我还小,不知怎么办,记得都哭了,好歹人家及时送医院并稳妥善后。另外就是一次回家的时候,一个小伙伴把脚碾压了一下,虽然无大碍,但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不愿意是上学,到处治病到处检查,好长时间没有去学校,当时就想着休学了。不过经过一个寒假的自学,成绩赶上了,数学考试还考了中学后的第一个满分。

大学生的宿舍食谱(宿舍四处透风大通铺)(4)

我家孩子去年考取大学,他的中学生活也成了回忆。他初中在石家庄28中走读,中午吃小饭桌。高中在石家庄二中南校区住校,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四个人一个宿舍,有暖气有空调;每次回家车接车送;每次回家都带一个大箱子,衣服等生活用具一大堆,脏衣服带还要回来洗........,生活的舒适度和质量还是很高的。当然,我也经常和他说我们上学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也经常教育他“生活上向低标准同志看齐,学习上向高标准同学看齐”,他却不屑一顾,说我们“out”过时了。想一想,现在社会发展了、人们生活富裕了,那个家庭不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尽其所能呢?何况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比我们当时大多了。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不但要学知识、学技能,而且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回忆我的中学时光,生活虽然苦一点,但学习没那么的的压力,总的感觉是“稀里糊涂,朦朦胧胧”。能回忆很多人、很多事,但一点也不系统、不连贯,都是零碎的。其实这也许就是最真实的、最原始的、最接地气的中学时光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