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最优秀的学生(学生眼中的袁隆平)

长江日报5月22日讯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袁隆平最优秀的学生(学生眼中的袁隆平)(1)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被证实后,他的科研成果,他的成长经历,他的兴趣爱好——他这一生的功绩被广泛报道。记者整理袁隆平的学生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他的描述,试图从几位学生眼中的他,还原“袁老师”这个身份的袁隆平。

袁隆平的学生杨耀松曾对媒体表示“哪天不让他看一眼田,他心里就落空了。杂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里,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袁隆平老师的学生彭玉林说,有外省的人来看望袁老师,说了来自何方,袁老师立马就能报出经纬度和适合种植什么水稻品种。学生廖伏明说,袁老师思想开放,不把自己当成权威,工作中用幽默细胞缓解团队的科研压力。

杂交水稻是他的命根子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杨耀松曾在袁隆平将满90岁时,对媒体表示,“袁隆平院士满90岁了。但加盟‘90后’的他,没觉得自己应该休息。杂交水稻真的浸入他的血液里,是他的命根子,他的魂。”

杨耀松曾给科技日报记者手机发过一张货币照片。那是马达加斯加农业部长在看望袁隆平院士时,送给他的一张新货币。为发展杂交水稻,他们把最大面值的新货币上印上了水稻稻穗图案。

“因身体原因,袁隆平不能像从前一般,频繁奔走全国各地。但哪天不让他看一眼田,他心里就落空了。以这块田为例,其实他站在自家窗户旁就能看到,可他依然坚持每天下楼去田里。”杨耀松说。

袁老师是一张“活地图”

“你知道他有多热爱杂交水稻吗?你知道袁老师是一张‘活地图’吗?”袁隆平老师的学生彭玉林说。

原来,袁隆平向人问话,颇有“小心机”。比如,有外省的人来看望他,他首先问对方是哪里人。听说对方来自哪儿,老爷子会立刻报出当地经纬度,并在得到对方肯定后,开始“进入正题”:当地能种什么水稻品种,采用什么模式育秧等。

直到现在,老爷子虽记性不如从前,但依然是“活地图”。

彭玉林负责照看试验田,曾向科技日报记者“吐槽”,“虽然眼睛不如从前好使,但袁老师给稻田看病依然眼光‘毒辣’。他当天看了田满意,就不会找我‘麻烦’。不满意,早上9点30-40分,电话准时就到了我这里。”

儿童能看懂,农民也一定能看懂!

“第一次与袁隆平院士见面时,我提出了为他写作传记的想法。他直截了当地拒绝了我,一是他对传记没有兴趣,二是确实没有时间。当我表明这会是一本针对少年儿童读者的传记,具有启迪下一代功用时,他才欣然接受。”作家邓湘子接受湘声报采访时表示。

当时,心系农民的科学家袁隆平脱口而出:“儿童能看懂,农民也一定能看懂!”儿童与农民,这个特殊的读者群打动了他,他才同意接受邓湘子的采写。

邓湘子表示,在与袁隆平接触过程中,他深深感受到,探索与创新,已成为袁隆平生命不可或缺的需求,如同呼吸、吃饭一般自然。

袁隆平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多次提到“发现”这个词,如在科研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积极地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新的研究方向等等。逐渐感悟到“发现”对于人的心灵成长与生命创造的重要价值。

随着对他的人生经历和科研生涯的进一步挖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邓湘子自身也从中获得了对教育的全新理解和思考。

思想开放,不把自己当成权威

学生廖伏明接受湘声报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在湖南省农科院,还是在国家水稻研究所,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并不容易申请到科研课题。袁老师为了鼓励年轻人成长,拿出自己所获得的国际大奖的奖金及担任国际顾问的费用,设立所长基金,毫无保留地支持青年科技人员开展科研工作。“这让我更加坚定地追随他,并成为了袁老师的第五个博士生。”

他还表示,老师的思想非常开放,肯学习,不迷信、不畏权威,也不把自己当成权威,这是对学生们最好的言传身教。他们曾经为了创作全英文著作《杂交水稻是门技术》一书,一个月的时间挤在会议室里,逐字逐句进行讨论。“袁老师总是在工作过程中调节气氛,用他特有的幽默细胞缓解我们的压力。”

不仅如此,有时与外国友人见面,不服老的他总是笑着将“How old are you?”改成“How young are you?”,外宾们也经常被他的幽默所感染。

心态好和身体好,是袁老师认为推进科研进步的先决条件。

思维极其跳跃,比一些年轻人更快速

“1996年,我从湖南省农科院办公室调入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成了袁老师的秘书。我仍清楚地记得,当我忐忑不安地走进袁老师的办公室,我的紧张情绪,却因为他的平易近人马上就消失了。”袁隆平的秘书辛业芸接受湘声报采访时表示。

很快,她和大家一样称他为袁老师,成为他正式的学生。如今,她在袁老师身边工作、学习已有25年之久。

在公众眼中,袁隆平是严谨而伟大的。在生活中,袁老师是非常随和、幽默又细心的人。

2010年,由辛业芸整理的《杂交水稻是怎样育成的——袁隆平口述自传》出版。此书的后记中她曾写道,袁老师虽年届八十,但他根本就没有退休,甚至没有丝毫颐养天年的意思,他是一位从不知足、无休求索、躬耕不疲的人。

他经常说:“人选定了一个东西作为目标后,就会充满希望。”袁老师的目标是对杂交水稻不断进行研究,追求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讲求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四良”配套,使杂交水稻绿色高效发展,为确保粮食安全多作贡献。这种积极的心态让袁老师极易接受新鲜事物,反映在学术上,他的思维极其跳跃,甚至比一些年轻人更能快速捕捉到正确的方向。(武汉晨报实习记者徐鸣 整理)

【编辑:张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