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曹雪芹在论及李商隐的诗时,有一处很明显的笔误,就是下面这一段——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留得残荷听雨声"

出自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全诗是: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

都知李商隐原诗写的是"枯荷",为何到了曹雪芹这里变成了"枯荷"呢?难道真是笔误吗?其实细想来,"枯荷"和"残荷"虽听起来相似,其实很有区别,这一处"笔误",倒像是有意为之的。

残荷意象正是林黛玉一生命运的观照,因此改"留得枯荷听雨声"为"留得残荷听雨声",更贴近于《红楼梦》的主角林黛玉。

当以往的释意为悲苦交织的情感时,更有另外一种感受,是对生命到尽头的一种怜惜,以及在各种情感中的一种快乐体验,也是一个视觉和听觉的美的享受。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1)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2)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3)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4)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5)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6)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7)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8)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9)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10)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11)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12)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13)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14)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15)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