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的校训(东大文化卓越)

卓越是客观事实的描述,也是主观价值的判断,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寻求和向往的一种存在,它意味着更高的升华、更远的前行、更深的探索,它不仅存在于个体之中,也存在于群体之中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社会之中,对卓越的追求推动人类社会不断演进东北大学是有着深厚底蕴和光荣传统的高等教育重镇,自诞生之日起便将卓越作为自己的文化追求,其志存高远、卓尔不群、止于至善的追求,历经沧桑却初心不改,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东北大学的校训?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东北大学的校训(东大文化卓越)

东北大学的校训

卓越是客观事实的描述,也是主观价值的判断,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寻求和向往的一种存在,它意味着更高的升华、更远的前行、更深的探索,它不仅存在于个体之中,也存在于群体之中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社会之中,对卓越的追求推动人类社会不断演进。东北大学是有着深厚底蕴和光荣传统的高等教育重镇,自诞生之日起便将卓越作为自己的文化追求,其志存高远、卓尔不群、止于至善的追求,历经沧桑却初心不改。

志存高远:胸怀远大的理想抱负,为时代增添高度和厚度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时期。在这浸透了血与泪的黑夜里,涌现出了一批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具有现代大学精神的高等学府,造就了诸多我们至今难以望其项背的学术大师和学术成就,照亮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这弥久不衰的光明中,有一颗火种源自白山黑水,“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正是东北大学精神的最好写照。

彭定安:《东北大学校训》试释

这一校训的内容很好,含义丰富,而且词语优雅、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两个短语,均取自中国传统典籍,流播广泛,向为国人所重视。它们既是中国传统的哲学命题,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性格的形成和精神构建—的历史中,发挥过并且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在20世纪前半期,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外御列强内抗顽敌的历史时期,更是对全民族发挥了鼓舞斗志、激发热情、指导正确思想路线与实践精神的作用。在新的世纪和改革开放时期,这两个精神哲学命题和实践行为指导,又具有了新的文化意义和认知价值。这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东北大学从历史的维度、现实的维度、未来的维度娓娓走来又铺陈开去,在沈阳、北平、开封、西安、三台辗转迁徙又复土还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砥砺奋进,直面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直面经济社会主战场、直面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一路弦歌不辍、火光不灭,以天下为己任,成就东大之大。

东大之大

1949年,邱竹贤编写了中国铝工业史上第一部铝电解教材,被称为“中国铝业之父”。1956年,中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在东北大学诞生。1993年,东北大学建成中国第一个以大学命名、被世界大学科学园协会接受为会员的科学园。1993年,东北大学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国产CT机。1996年,东北大学进入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成为中国面向21世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先头部队。

1998年,东北大学进入首批“985工程”大学行列,吹响了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的冲锋号。2017年,东大科技成果产出与需求无缝对接已取得明显成果,在科技部近3年发布的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中,东北大学输出技术成交额排名全国第一。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东北大学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近百年的东北大学有大楼、大师、大成就,也有大格局、大视野、大气魄。近百年的东北大学步履铿锵、行稳致远,近百年的东北大学攻坚克难、一往无前。历经沧桑、屡经坎坷,东北大学始终热血澎湃、奋进不止、引领前进的方向,这是东北大学与生俱来的速度基因和内生动力。

东大王牌战队的竞技青春

组队15年,参赛14次,10次跻身八强,季军4次,亚军1次,冠军3次,5000多个日夜,参赛机器人80多个……这份荣誉属于那个“拒绝平庸,挑战极限”的东大Action创新团队。

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国内选拔赛,2005、2006、2010年三次季军,2009年亚军,并多次获得最佳设计奖、最佳表现奖、最佳策略奖、最佳速度奖。2016年登顶称冠,2017年成功卫冕。在2016年更是打败来自亚洲、大洋洲、非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的16支战队获得大赛的亚军,并被授予单项中的最高奖项—最佳技术奖。

Action团队战果累累,曾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冠军2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国家一等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余项,重大创新项目2项;Intel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际二等奖;连续四年包揽辽宁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冠亚季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0余项;入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

2018年6月21日,东北大学Action团队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上第三次摘得桂冠,他们代表了东北大学的速度,他们彰显了东北大学的高度,一如东北大学自诞生起便承载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使命,在风雨兼程中呼啸奔腾,镌刻着时代的图腾,注释着时代的高度和厚度。

一年VS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T302,沈阳北开往乌鲁木齐,全程53小时26分钟。2006年至2017年,11年间,这趟列车向西北边陲输送了11批次、59名东大志愿者,他们用爱与信仰坚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首发地昭苏,伊犁州直唯一的五类艰苦地区县。每天往返10公里,做饭、生炉子是生活必备技巧。常驻地布尔津,少数民族居民占70%,夏季毒蚊飞机洒药都消灭不了……

24门课程,8万余课时,4000名中小学生,这是东北大学新疆研究生支教团11年的支教成绩单。

11年间,支教团成员跋涉万里山路,到全县19所中小学接力支教,他们开设爱心公益补习班,组织梦想讲坛,打造了融公益课堂、素质拓展、兴趣社团于一体的“筑梦学途”公益课堂体系,累计受教育人数达18647人。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青春接力,西部十年。东大学子毅然决然地走向边疆、走进山区、走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自己的所知所学所有书写着新的时代篇章。

卓尔不群:展现独特性和先进性,贡献东大智慧和方案

东北大学在尊重历史与传统的基础上,彰显个性和特色,始终保持着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与先进性,以卓尔不群之姿态为国计民生作支撑。东北大学文化中所追求的独特是一种不失和谐的独特,是和而不同、和谐共生,是以“真建议”促进工作“真进步”,以“真科研”推动问题“真解决”,在攀登科研高峰的进程中团结协作、勇于担当。

信息学院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东北大学信息学馆308室,博士生们正在进行着“头脑风暴”活动,以全国先进工作者张化光教授的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就坐落在这里。工作室以张化光教授所在的电气自动化研究所为依托,专注于智能控制这一高精尖的前沿领域,专啃“高大上”的科研硬骨头。

近年来,工作室全体成员共实施了30余个创新项目,在高精度泄漏检测定位技术和面向节能的复杂配电网监测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涌现出一批“能征善战”的创新尖兵,有荣获沈阳市五四奖章称号的冯健,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王占山,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的杨东升、孙秋野……2018年,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支团队不断成长壮大,不仅成为东大劳模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引领东大教师践行劳模精神的重要力量,书写着一个个追求卓越的东大故事。

趋时,是对时势的认识,对时机的把握,对时变的感受,对时行的觉悟。“时”是灵活多变的,“趋”同样要体现主观能动性。东北大学卓尔不群所追求的先进性就是对时机的准确把握,做出适于时代需要的判断和选择。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陆钟武就是这样一位趋时变通、卓尔不群的学者。

陆钟武:中国工业生态学之父

陆钟武是我国冶金炉专业和冶金热能工程学科的奠基人,是中国工业生态学的开拓者。1953年,在东北工学院组建新中国第一个冶金炉专业。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了火焰炉热工基本方程式,指导全国几百座加热炉的节能改造,改建后的加热炉热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了“载能体”概念,创立了钢铁工业系统节能理论和技术,引领全国钢铁工业的节能工作。系统节能思想被原冶金工业部列为“七五”计划以来我国钢铁工业节能的一贯方针。自20世纪末,陆钟武把研究对象从钢铁行业拓展到工业系统节能、国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及其相互关系上面,开辟了中国工业生态学新领域。他实现了工业生态学的“中国化”,被誉为“中国工业生态学之父”。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学在自身发展历程中也从义理究辨的“象牙塔”逐渐过渡为关注国计民生的“瞭望塔”。东北大学在推动社会进步、增进人民福祉中不断贡献东大智慧和东大方案,以自己特有的知识和智力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东北大学不断提升对社会的科技辐射和服务能力

东北大学始终坚持应对新局面,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模式,不断提升对社会的科技辐射和服务能力。2016年,东北大学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实现收入约123亿元,净利润达22亿元。在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校办企业统计概要公告中,东北大学科技产业多次排在全国前3位,在科技部发布的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中,东北大学近三年输出技术成交额排名全国第一。目前,东北大学已经搭建起整套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学研办学之路。

东北大学在输出技术理性的同时,也注重人文情怀的同步和谐发展,积极发挥自身人文学科优势,成立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东北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引领和提升社会文化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止于至善:不断自我超越,以永不懈怠的状态奋勇前行

止于至善是一种对完美的境界孜孜不倦追求的崇高精神。这种理性务实的发展观是支撑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对卓越永无止境的追求是东北大学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所形成的理想、信念、追求和动力。

东大第一位女博导,一生献给岩石力学

林韵梅教授,东北大学第一位女博导,应国家发展需要,毅然从自己喜爱的土木工程系转入了采矿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承担起培养更多优秀采矿人才的使命,翻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岩石力学著作《岩石力学及矿山支架》,提出了任一分类表由三要素组成的概念,发现“三要素制约”规律,将岩石分类工作由经验提升到以数学分析为基础的高度,使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与同事一起创建了东北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采矿学科。

进入耄耋之年的林韵梅教授每天都关注专业新闻,每当看到有矿难发生,她都有一种说不出的痛,她感觉自己必须责无旁贷地站出来,发出专业的声音,2015年,编著出版了《石嘴子铜矿井巷地压调查研究论文集》,详细介绍了矿山的维护方法。

“我相信,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每个人练出一手绝活,必能使东北大学的资土人领先于全国。”林韵梅教授说。

明晰了“至善”之所在,就要努力实现,东北大学始终以引领时代发展为己任,不为不做找理由,只为做成找办法,不只做时代的跟随者与见证者,更是努力做时代的引领者和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闻邦椿就是一位永不止步的学者,进入古稀之年还孜孜不断地发挥余热,谱写了70岁以后比70岁以前完成的工作还要多的神话。

闻邦椿:70岁以后他做的工作比70岁以前还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闻邦椿,创建了振动学与机械学相结合的“振动利用工程”新学科,发展了“工程非线性振动”学科,构建了以非线性动力学为基础的深层次产品广义动态设计理论的新体系,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工程中。

据闻邦椿教授自己统计,70岁以后所做的工作比70岁以前所做的工作还要多,70岁以前他培养的硕士和博士有80名,而70岁以后培养了146名;70岁以前撰写了15部著作,而70岁以后共撰写了61部著作;70岁以前他获国家级奖2项,而70岁以后获国家级奖4项。闻邦椿教授还在全国各地对青年学生开展了百余次“励志讲座”,听众逾万人。

东北大学始终保持奋勇向前、不断超越的奋进姿态,孜孜不倦地追求卓越。“春来花白叶茂,秋去红果满枝,根深何求沃土,酸甜自在心底”。繁育百年,英华卓绝,东北大学在其近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在不断追求卓越的进程中,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风劲帆满海天远,鼓角争鸣踏征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加强系统谋划,加大改革力度,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2017年11月10日,东北大学召开一流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研究落实国家“双一流”战略部署,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2017年12月28日,东北大学下发《东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构建了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和“冶金工业流程”两个学科群建设为核心、引领学校发展的一流大学建设体系。

2018年1月13日,东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任务书签订仪式举行。会上,校领导与学院代表、学科群代表以及职能部门代表共同签署了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任务书。

面向未来,东北大学将继续遵循“教育英才”的办学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借鉴国际经验,根植中国大地,传承东大精神,全力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来源:东北大学报

责任编辑:王刚 段亚巍 孙晶 李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