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醉心于天姥山迷人的景色(重阳奇妙游道尽李白上阳台帖背后的秘密)

10月3日,《重阳奇妙游》热播后,《得见李白》给网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篇章以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为创作元素,展现了李白浪漫洒脱的飞扬神韵。《上阳台帖》是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被称为“一级甲”。其背后,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1956年,”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将其收藏的,西晋陆机《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李白《上阳台帖》等九件珍贵书画作品,捐献给国家。为此国家奖励他人民币20万元,却被张伯驹婉言谢绝。

张伯驹先生曾说:“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这便是中华第一收藏人的思想境界。在张先生捐献的众多藏品中,《上阳台帖》作为李白唯一传世的真迹,其价值和意义历来为人珍视。

李白醉心于天姥山迷人的景色(重阳奇妙游道尽李白上阳台帖背后的秘密)(1)

张伯驹先生

李白的山高水远与来日方长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唐代书法可分三个时期,初唐、盛唐、晚唐。初唐时期,太宗李世民即大力倡导学习王羲之,并带头习王,开清新活泼书风,也从此奠定王羲之书圣之地位。

而后有孙过庭、李怀琳等草书大家,源于二王,又有创新,笔法丰富而多变,发展完善了二王草书的技法系统。及至盛唐时期,那更是对草书尊崇有加,皇宫内府,大臣公侯,士大夫及有文化一族,谁都能挥洒几笔草体,可谓大唐草书之盛世。李白亦是在当时涉草并取得一定成就之士。其草书来自张旭一脉,且风格飘然有仙气。

李白醉心于天姥山迷人的景色(重阳奇妙游道尽李白上阳台帖背后的秘密)(2)

《重阳奇妙游》中的李白

《上阳台帖》是唐代诗人、书法家李白于天宝三年(744年)创作的纸本墨迹草书书法作品。天宝三年的夏天,在大唐的东都洛阳,李白与杜甫偶然相遇了。千年之后,闻一多先生依然为此激动不已,称其为“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那时,李白是名扬天下的翰林学士,天子赐金还山,举世瞩目,杜甫只是一个穷书生,碰壁多年,潦倒不堪,但并不影响两人的知己之情。他们一起壮游梁宋齐鲁,“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饱览了中原大地的大好河山。

李白醉心于天姥山迷人的景色(重阳奇妙游道尽李白上阳台帖背后的秘密)(3)

旅行中的李白与杜甫

其中一座山就是王屋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的传说,让这座山名扬天下。

李白在这座山上似乎有很多朋友,他写了不少诗送给他们,比如《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寄王屋山人孟大融》。然而这一次,他主要是想看一位二十年未见的故人——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字子微,自号白云子,人称白云先生,晋朝宗室后裔,是唐代著名的道教宗师,曾多次被武则天接见。

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乘万里行舟,穿过三峡,一路东去。当他经过江陵的时候,听说司马承祯恰好归乡途中路过此地,便去拜访。司马承祯当时已年逾八旬,他见李白器宇轩昂,谈吐不俗,大为欣赏,读其诗文之后,更是称赞太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醉心于天姥山迷人的景色(重阳奇妙游道尽李白上阳台帖背后的秘密)(4)

《重阳奇妙游》中的道教宗师司马承祯

初出茅庐的李白十分兴奋,当即写就《大鹏遇希有鸟赋》,序云:“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赋中李白以“大鹏”自比,以“希有鸟”比司马承祯,来感激司马的知遇之恩。后来,正是司马承祯把李白推荐给了贺知章,贺称李白为“谪仙人”,从此李太白大名才名扬大唐……

江陵一别,再未重逢。司马承祯在王屋山建阳台观,隐居修道。李白在长安闻之,写下《送司马炼师归天坛》,其中写道:“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表达了追随司马隐居深山的愿望。

弹指二十年过去了。李白携手杜甫登临司马承祯隐居的王屋山,回首往事,不胜慨然。故人已驾鹤仙逝,此地空余司马修建的阳台观。漫步于此,看到墙壁上司马亲自画的山河风景,李白不禁索笔挥毫,写下:“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太白。”

李白醉心于天姥山迷人的景色(重阳奇妙游道尽李白上阳台帖背后的秘密)(5)

上阳台帖

他赞美老朋友的绘画技艺无比高超,可谓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似乎白发童颜的老朋友依然在这深山之中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

寥寥数语,并未流露出伤感的情绪,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位道家宗师,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不宜在故人故地过于悲伤。

然而,站在李白身后的杜甫,却一眼瞥见他写完这几行字,拿袖子揉了揉眼睛,忽然一行清泪滴落纸上。“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思高笔逸”《上阳台帖》

第一个意识到李白的书法成就的是宋代黄庭坚。黄庭坚偶然看到李白“写”的诗,不禁大为赞叹,写下:“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他认为李白的书法跟他的诗歌一样,皆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可以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

宋代虽有豁达洒脱的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有深情缠绵的柳三变低吟“晓风残月”,有气吞万里的辛弃疾长啸“沙场秋点兵”,然而却再也没有“骑鲸捞月”的李太白。

李白醉心于天姥山迷人的景色(重阳奇妙游道尽李白上阳台帖背后的秘密)(6)

宋徽宗神交李太白

《上阳台帖》,在北宋末年偶然流入宣和内府。宋徽宗赵佶用其瘦劲奇崛的“瘦金书”,兴奋地题签几个大字“唐李太白上阳台”,并意犹未尽地在卷中隔水上题跋:“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名)也。”

而这种飘逸、豪气与雄健,既是李白的书法风格,亦是其独特的诗情与人格。宋徽宗以艺术家的视角,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点,柔弱的他“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通过诗仙的书帖,神交太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李白醉心于天姥山迷人的景色(重阳奇妙游道尽李白上阳台帖背后的秘密)(7)

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其点画如行走在云烟之中,大有收天下于一纸的旷达情怀。书法作品作为心理节奏和性格的折射,《上阳台帖》中的每一个墨点、每一根线条都很自然地渗透着李白的这种性格,表现了李白官场绝望后的一种清壮沉雄、自然放达,正如作品中所书:“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其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阳台帖》书法苍劲雄浑,气势飘逸,笔力劲健,收笔处一放开锋,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其用笔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是《李白墓碑》中所称的“思高笔逸”的真实写照。

李白醉心于天姥山迷人的景色(重阳奇妙游道尽李白上阳台帖背后的秘密)(8)

《重阳奇妙游》中,李白书写《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其字宽博开张,稚拙而又放逸,其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

纵观全帖二十五字,字的长短大小悬殊,“山、水、千、非、有、壮、十八日、上、书、太白”都十分短促,而“高、万、老、笔、清、台”则一字顶俩、顶仨。这是很难安排的,作者是靠结构的奇特来显示生的,如“十八日上”四字,有平整欹侧,有仰盼跌宕,笔短而意长。而字长者,作者并不将其压缩,而是任其舒展,特别豁达的是“老”字与“台”字,两个撇如逞雄使气一般地挥下,成了此篇最为雄肆的笔触;“何穷”二字则亦收亦放,波澜层叠、浑然一体。

李白醉心于天姥山迷人的景色(重阳奇妙游道尽李白上阳台帖背后的秘密)(9)

重阳奇妙游《得见李白》剧照

《上阳台帖》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如大江大河,突兀而至;如山石崩绝,凌空而来。看似漫不经心,随意所书,实则格律森严,神形逸荡。“其内容朗朗上口:“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一派苍茫大气,达成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李白醉心于天姥山迷人的景色(重阳奇妙游道尽李白上阳台帖背后的秘密)(10)

《上阳台帖》局部细节

李白留有诗歌九百多首,而其书法则是其诗歌流传的重要载体,亦其诗歌重要的流传途径。由其亲笔抄写,且现存下来的《上阳台帖》更是弥足珍贵。

抚摩观之,诗如其人,书亦如其人也。所以《上阳台帖》对于李白及其诗的艺术特质和渊源的把握意义重大,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被称为“一级甲”。

来源:黑炮先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