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和机器学习中的数学基础知识(用AI分析学生姿态)

ai和机器学习中的数学基础知识(用AI分析学生姿态)(1)

据媒体报道,上海一小学拟将AI智能技术引入学校,构建智能课堂行为分析系统,通过姿态评估、表情识别、语言识别、关键词匹配等技术分析工具,尝试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据称,该系统可以通过采集学生坐姿、举手、站立、打哈欠等行为数据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效果进行评估,通过采集教师的课堂行为如面向学生、走动轨迹、音量、语速等数据,就可以对教师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估。除了课堂观测,还可以在学校内进行环测,捕捉学生是否有微笑、向老师问好、主动捡垃圾、列队整齐、做操动作标准与否等行为,以及奔跑、摔跤、拥挤、打架等危险动作,对校园风尚和校园安全提供技术辅助。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近几年我国在智能技术领域发展迅猛,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相关服务性产品的社会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智能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当然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人们对这些新产品产生了越来越强的依赖性。不过,再先进的技术也有它的适用范围,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工作生活领域都应该运用智能技术。也就是说,有些工作是智能机器无法替代的,比如大中小学的教学工作。

教育教学的目的要求之一是培养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那么就不能在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中强求一致,而应当因材施教、尊重个性。AI进课堂,也许在教学效果评估上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也难免会根据AI的程序预设将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程式化。在教学评估的压力下,老师们不得不根据预设的标准化程式进行教学,而教师的人性化、人文化、个性化、极富个人色彩的教学方式将无法通过AI的程序检测。

我认为很多老师是不赞成AI技术运用于课堂的。那么为什么有些单位这样喜欢追求时髦呢?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盲目追求所谓创新,盲目追求新创意、新工具、新产品带来的创新,以此作为单位领导的政绩;二是技术崇拜,认为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潮流,技术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新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技术进步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部分新技术确实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可以实现机器替代人工。机器替代是现代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且不说技术替代所遭遇的劳工问题,仅就教师这一职业来说,可以肯定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

AI进校园,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校园管理提供帮助,可以提高校园管理的系统化、智能化水平。不过这些都是需要不少资金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的。不知道上海这个小学在相关设备采购、技术服务购买方面的资金来源是什么?有没有超出学校的年度预算?报道中提到AI在校园环测时会监测学生的言行举止,甚至有没有向老师问好、有没有微笑都在监测范围,笔者实在不能理解,这样的监测目的是什么、意义又何在?其实班主任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很了解,期末有班主任老师的评语,每个学生在学校有什么异常班主任都是第一责任人,有再弄个智能机器来监测的必要吗?如果真是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倒不如强化校园医生配置,经常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检测和心理健康诊断才是真有价值的。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