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1)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2)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3)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4)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5)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6)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7)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8)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9)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10)

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是三国历史爱好者。偶尔机会看到谭其骧先生把"躬耕于南阳"的历史搬迁到今襄阳古隆中的论证论述,感觉到很多不符合常史的诡异及不可思议:

谭其骧先生"只言其一,不知其二"的论证问题方法,着实令人惊诧。

我把谭其骧先生的相关论述归纳了11条依据,这也是他把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历史搬迁到今襄阳古隆中的历史依据。

在下文中,我举证出不同史料,同谭其骧先生的论据来相互印证,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谭先生的搬迁依据:

一、"正史不一定可信,非正史不一定不可信。"

辨析: 这句话没毛病,无论正史或野史,在使用相关史条解决歧义时,都需要运用论证思辨逻辑去认证取证。

谭其骧先生就是把野史《汉晋春秋》一句话"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当成绝对史证,去佐证诸葛亮"躬耕于今襄阳古隆中",而无视"前四史记载下南阳历史地理表述、南郡和南阳郡的边界表述,《三国志》记载下行政区划置表述……我们且看下面的史源、史条、史证记载。

二、"那些反对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的说法,都是强词夺理。"

辨析: 我不知道谭先生看到了什么史条?也无法猜测他的"强词夺理"因何而出?

我感觉这是谭先生所指诸葛亮本人和陈寿两个人,因为他们认证的南阳不是"亮家于南阳之邓县",也不是沔之阴襄阳古隆中。

诸葛亮本人认定"躬耕于南阳",即是"张绣在南阳",也是诸葛亮后《出师表》认定的操"困于南阳",也是诸葛亮本人认同下的"南阳人陈震"为乡党之南阳(秦汉时期12500户为同乡,说明什么呢?诸葛亮离南阳人陈震很近吧。)……诸葛亮认定的南阳,所指南阳郡治中心宛县(宛名南阳,一地两名,始名春秋,传承于前四史。)

问谭先生?诸葛亮是在"强词夺理"吗?

陈寿记载:

"张济自关中走南阳","至南阳寇掠"(得宛城)。

"孙坚比至南阳",诱杀南阳太守张咨。

"孙坚前至南阳",杀张咨;"孙坚前到鲁阳",与袁术会合。孙坚杀张咨得宛城后,"袁术初奔南阳"。

"术屯于南阳",屯田屯粮,供养军需。

……

问谭先生?陈寿记载下历史事件发生地,皆在南阳郡治中心宛县,宛通名南阳。陈寿笔下的"南阳"地理佐证,是"强词夺理"吗?

司马迁:宛守即是南阳郡守。

班固:南阳郡即是宛郡。

范晔: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南阳亦名宛)。

问谭先生?司马迁、班固、范晔表述"宛名南阳"的地理坐标认定,他们都是"强词夺理"吗?

全国网友怎么看?

三、"习凿齿是襄阳人,汉诸葛亮隐居襄阳隆中时不过百数十年。所以,(习凿齿所言)比明以后《南阳府志》、《南阳县志》可信。"

辨析: 我认同谭先生以贴近那个时代的史料佐证前史的取证方法,但谭先生决断性判断"习凿齿所言"与《南阳府志》《南阳县志》谁更可信?这是需要辩证论证的,而不是仅仅以时间前后相差,来判断"史料"的可信度。

你怎么不追溯《南阳府志》《南阳县志》的史源出处在哪里呢?它们记载下史源是《三国志》诸葛亮本人所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谭先生?《三国志》之诸葛亮本人说,与170年后的习凿齿所言,他们所言哪一个更可信呢?诸葛亮自言出身于南阳,足以佐证郡治宛县即躬耕地。

而习凿齿所言又是什么呢?谭先生能看懂多少呢?

习凿齿于370年所作《诸葛武侯宅铭》,是追思前朝人物之虚拟想象中的诸葛孔明居所,缘由"雕薄蔚采"之雕梁画栋大宅,历经170多年还能够"习习生辉"其宅如新吗? 谭先生了解这170多年之间,襄阳城经历多少战事及毁城迁城的历史记载吗?你了解东晋襄阳城始建于东晋吗?您了解东晋襄阳是难民集聚之地吗?

您了解习凿齿所言"襄阳有孔明故宅",是怎么变迁"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而成为不同的行政区划置所属呢?

谭先生,您了解习凿齿所言"自汉以北为南阳""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其坐标汉江以北吗?

谭先生,您有汉江以南襄阳古隆中归属"南阳之邓县"的史条记载吗?

习凿齿本人佐证"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自汉以北为南阳","号曰隆中"坐标汉江以北。

习凿齿本人佐证"自汉以南为南郡",古隆中在沔之阴归属南郡。

《襄阳县志》佐证:万山以西,汉水以北为南阳邓县县境。

谭先生有跨江而治的史条记载吗?历史是一个严谨课题,且不要把"据我推测"当成权威认证,推翻一切前史地理记载。

四、"诸葛亮故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南阳邓县隆中,所以,诸葛亮交往都是襄阳人,他不会老远跑到宛县去广交朋友"

辨析:这是谭先生的第四条证据。

我们所读的《三国志》史及同期史料记载下,诸葛亮没有结交一个襄阳本地人做朋友,诸葛亮的朋友们都不是襄阳人,而是颍川人等北方人。在《三国志》记载里,诸葛亮与庞统并没有交集,也不认识。庞统是鲁山举荐给刘备,刘备本要废之,诸葛亮言其是"鲁肃举荐"之缘由而被刘备重用。三国历史记载下,没有诸葛亮与司马徽及庞德公交集,这些逸事是被东晋人习凿齿所言及描绘。

诸葛亮自谓"躬耕于南阳",在南阳种地。诸葛亮为弟弟诸葛均娶妻南阳林氏,次年得子(诸葛族谱)。

诸葛亮被三顾茅庐之后,为刘备担保在南阳晁民那里贷款千万,此借据至宋犹存(《益部谈资》)。

断石幢文物墓碑发掘发现佐证:诸葛亮父祖之墓在南阳叶县平山高阳华里,此地应老宅。

诸葛亮与徐庶游张良庙留下碑刻,此汉碑被鉴定汉代文物,被认定国家一级文物。它是研究诸葛亮书法的重要资料,也是佐证断石幢之诸葛故墟的客观历史存在,佐证诸葛亮足迹遍及南阳和其它地方。

谭先生,你的"诸葛亮不会老远跑到宛县广交朋友"的依据从哪里来的?是谭先生"据我推测"出来的吗?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11)

五、"宛县一带是汉末袁术占领的,诸葛亮不可能在那里隐居生活"

辨析:谭先生的第五条论述,是否又是他的"据我推测"的臆想?

在袁术的占领区就没有老百姓种地了吗?当然有。诸葛亮与袁术有深仇大恨吗?没有记载。

我们从三国史料得知:

袁术疏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诸葛玄为袁术属官。袁术屯于南阳之时,诸葛玄当然跟随袁术屯田。从这些方面分析,诸葛亮从父玄与袁术并没有什么水火不容的过节,而相反诸葛玄与袁术有紧密的依附关系。

或许,也只有谭先生本人才知道"诸葛亮不可能在袁术占领区隐居生活"之内幕缘由?

但要把"宛县一带是汉末袁术占领的",去推断出"诸葛亮不可能在那里隐居生活"的结论,前后两者各自独立,看不到其内在的必然联系。而显然,这一种推断不是因果关系,也不是史证论证。是什么呢?只有谭先生清楚吧。

六、"刘表初期没有介入军阀混战,诸葛亮在宛,早就卷如战乱之中,不可能过躬耕隐居生活"

辨析:这是谭先生的第六天证据,"不可能"在论证解决歧义上,当然不能当作证据使用。这是谭先生的自我感觉,其认知意向而已。

诸葛亮疏《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孔明的人格品质显然不容任何人质疑其虚言,"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躬耕生活,显然又是战乱边缘苟且偷生。

诸葛亮上书蜀汉皇帝刘禅……先主屯于新野,刘禅出生地在新野。诸葛亮表述自己出身于南阳,先主三顾于南阳草庐,自己跟随先主,效忠蜀汉已经21年了……诸葛亮自己说在南阳,刘表荆州治襄阳的安定生活,与诸葛亮自谓"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草庐生活,显然是不同的生存背景。无论是所谓的"曹占区"或战乱区,都有大汉子民老百姓种地生活,而不是无人之境。

以所谓"战乱"推定诸葛亮隐居地,显然前后没有因果关系,也不是其它逻辑推理。但在战乱区域隐居一域,这难道不正是"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写照吗?

从这一点上看,谭先生并没有深入解读《三国志诸葛亮传》,没有深入诸葛亮本人所言之背景,没有了解宛城周边战事情况(初平元年190年至220年之间,宛城没有发生攻城之战,也仅有曹仁于219年平叛宛城侯音反曹。发生在宛城周边的战事,是淯阳、穰县、安众、湖阳、章陵、舞阳、舞阴、叶县、堵阳等地)……谭先生并没有对《三国志》记载下行政区划置地理名称表述范例,做过深入地解析。

故"躬耕于南阳",与"刘表初期没有介入军阀混战"之间,没有内在联系或直接关系。

七、"《水经注》记载隆中:沔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故宅北",与现在襄阳隆中的地理是一致的。《水经注》引述《荆州记》,是可靠的。"

辨析: 这是谭先生的第七条证据。《水经注》把隆中及诸葛亮故宅佐证在汉江以南,的确与今天的襄阳古隆中地理比较一致。

《水经注》引述《荆州记》是可靠的,这是谭先生的观点。

《荆州记》云:邓城西七里有独乐山,坐标汉北。《水经注》把独乐山迁徙过来汉江以南,是《荆州记》记载错误了?

郦道元引述"隆中",来自襄阳人习凿齿说的"号曰隆中";他引述诸葛故宅,是来自习凿齿所写的《诸葛武侯宅铭》,而习凿齿所言宅铭,是追思前朝人物于想象中的描绘诸葛亮住宅的模样。"雕薄蔚采"之雕梁画栋大宅习习生辉,其宅如新……这显然不是襄阳历史背景下的现实存在,而于追思之中的臆想。

郦道元引述刘弘将军于沔之阳祭拜孔明的祭文《诸葛故宅铭》,但王隐把刘弘将军所表述的"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精确定位在沔之阳汉江以北地区。诸葛亮本人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他出身南阳,南阳当然就是诸葛之故乡。

我们且看襄阳人习凿齿本人是怎么说的吧?

习凿齿著《襄阳记》记载: "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汉因之。"——《读史方舆纪要》摘文:自汉以南为南郡。汉因之。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12)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13)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14)

东晋襄阳人习凿齿先生本人认同,南郡和南阳郡以汉水分界南北,两汉因之。

习凿齿所说的"汉水边界"记载,是与历代认知、验证、认同下南郡和南阳郡边界记载是吻合的。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足以说明,"汉水边界"在秦汉三国朝代更迭及其行政区划分传承中的沿袭使用。而至目前所有的历史文献资料,没有发现一条质疑"汉水边界"的记述。

襄阳考古发现报告亦证明:邓国南境汉江,以邓国境置邓邑,以邓邑境置邓县,其南界亦不过汉江。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15)

襄阳人习凿齿本人又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习凿齿本人所认定的"亮家",其坐标地理于汉水以北南阳之邓县县境。

襄阳古隆中坐标汉江以南,它归属南郡中庐县或汉末襄阳郡中庐县。

古隆中地理坐标,其自古以来就不是南阳郡所辖,也不是邓县县境……

习凿齿说的"亮家邓县号曰隆中",不是襄阳古隆中的历史地理史源。

那么,襄阳古隆中不是习凿齿先生所言"亮家"邓县地理坐标,而古隆中"诸葛亮故居"的历史又从何而来呢?

谭先生不看《襄阳府志》、《襄阳县志》、《襄阳郡志》记载吗?

襄阳方志把"号曰隆中"或"亮家于南阳之邓县"佐证在汉江以北:初平元年,荆州刺史刘表徙治襄阳……万山以西、汉水以北为南阳邓县县境。

在这里,襄阳本地人习凿齿先生本人和历代襄阳方志的襄阳当地撰述者们,没有提供出来一条关于"南阳郡跨过汉水以南辖治汉之阴襄阳隆中"的记载,谭先生所谓的南阳郡跨江而治的依据从哪里来?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16)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17)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18)

而显然,郦道元所据习凿齿的材料有限,他只知其《诸葛武侯宅铭》,却不知道习凿齿本人所言"襄阳有孔明故宅","自汉以北为南阳"与"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这些记述。

郦道元不知道汉水分界南郡和南阳郡于南北,所以,他把汉江以北的历史记载,搬迁到汉江以南来记述,其结论当然也是靠不住的。

《荆州记》云:隆中,在襄阳西北十里许。而显然,襄阳西北十里许,就是万山以西汉水以北的南阳之邓县县境,当然不是郦道元记载下"万山以西,汉水以南"之隆中。

故汉水以南的"隆中"记载,是源于公元525年的《水经注》记述,而不是《汉晋春秋》和《荆州记》记述,它们有辖区的不同所属及汉江南北的地理坐标对立。

谭先生《水经注》《荆州记》当成史源史证,显然是对其内容里史料依据理解不够,而盲目地以此为证,当然会被了解历史的人们质疑。

八、谭先生的第八条证据是"《元和郡县志》记载:襄阳城西11里有万山,万山是南郡襄阳与南阳郡邓县的分界线。所以,谚曰襄阳无西,即出11里就是邓县。"

我们看看《元和郡县志》的汉水边界记载吧!

《元和郡县志》也载:“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南阳县是也。汉以南为南郡,今荆州是也。”

《元和郡县志》把历史上的汉水边界,与现实中地理行政区结合起来,清楚解析了"汉水分界"的史条,它没有犬牙交错或跨江而治的记载。

谭先生不知道万山以西依然有汉江吗?

谭先生不知道万山以西的汉江依然是南北分界南郡和南阳郡吗?

谭先生这一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佐证,显然是偏执于己见,不是论证印证下历史史条辩证,其结论当然也是不严谨的。

本人告慰谭先生,您所谓的"襄阳无西",是襄阳城西门外被鸭湖隔断陆路一直到万山以东,而万山以西依然是汉江隔断南北。西出无有陆路,这才是襄阳无西的真正内涵。

不然,襄阳怎么会"无西"呢?县志曰:西汉初,自南郡中庐县以东,邔县以北析出襄阳县。万山以东,汉水以南为襄阳县境。

谭先生的第八条证据,是把《元和郡县志》没有深入理解。显然,《元和郡县志》依然佐证"汉水边界"的客观历史性。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19)

九、谭先生的第九条证据:"隆中归属襄阳是什么时候?据我推断,应在北周省时期,因为邓县宋齐时犹存。至北周省邓县既省很可能就近并入襄阳。所以,唐初复置邓城县于故邓县",即改属襄州"。

谭先生的这一条证据很绕口,"据我推断"的结论不足为证,也与三国地理没有关系。

但告诉谭先生,你为何不举证三国历史记载下地理行政区划置,来解释三国的襄阳与南阳地理呢?

问谭先生?您知道这些《三国志》地理记载吗?

1、曹操于公元208年立襄阳郡(刘备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意欲争夺襄阳。),割南阳山都县划给襄阳,时郡辖七县。割南阳郡西部八县置南乡郡,至晋武帝十年改名顺阳郡增顺阳县(《晋书》)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20)

2、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割南阳郡南部置义阳郡,辖穰县、邓县、新野、义阳等等十二县,郡治新野。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21)

魏景初公元226年,襄阳郡南部四县置都尉,邓城置县同鄾县划给襄阳郡,入晋仍襄阳郡名辖八县。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22)

3、公元241年,吴将朱然包围襄阳樊城——谭先生,公元241年是三国时期?还是北周省时期?

4、陈寿《三国志》载:马良,襄阳宜城人。庞统,襄阳人。廖化,襄阳中庐人。

这些是不是三国时期襄阳郡的人物籍贯地理坐标表述呢?

魏延,义阳人。邓艾,义阳棘阳人。

这是不是三国时期义阳郡的人物出身及籍贯地理坐标表述呢?

宗预,南阳安众人。

这是不是三国时期南阳郡属县的人物出身及籍贯地理坐标表述呢?

陈震,南阳人。黄忠,南阳人……

这是不是三国时期南阳郡治宛县的人物籍贯地理坐标表述呢?宛名通南阳。

魏景初元年公元226年,邓城置县归属襄阳郡,习凿齿所言的"号曰隆中"归属邓城县,归属襄阳郡。

谭先生怎么把"隆中""据我推断"到北周省时期呢?而显然"据我推断"不太靠谱,不足为证啊!

十、"把诸葛亮躬耕地说成在今天的南阳市,即当时宛县,是从元朝开始的"

谭先生的第九条自己,显然又把南阳的历史错置了,这也是"据我推断"的后遗症。

问谭先生?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元代吗?

隋唐时期就有都有古迹文物记载,众多文人达客游历南阳卧龙冈:古井,祠社,斋社就是当时卧龙冈的草庐故地建造格局。

南阳的诸葛亮历史,史源追溯在三国,古迹、印迹及相关记载历代传承,元代不过是故址复建而已,不是谭先生您的"据我推测"是从元代才开始有历史。

谭先生是历史地理学家,您当然是不读诗文游记的。唐代众多诗人游历南阳、襄阳二地,在南阳的地域内描绘赞扬诸葛亮,而在襄阳地域内,他们无一人记载相关诸葛亮的表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襄阳境内无有诸葛亮相关的古迹印迹。

问谭先生?三国诸葛亮自谓"躬耕于南阳"的历史,是不是南阳的史源?

十一、"南阳的史料很难让人信服,南阳郡与南郡基本上是以汉水为界,但也有犬牙交错的地方。历代的行政区划置按自然山水,而又有例外的情况是很多的"

辨析: 谭先生是承认南郡和南阳郡以汉水分界南北的,因为有很多"例外"情况,所以,这个"例外"情况就成了谭先生否定"汉水边界"的证据。

而犬牙交错的边界划置都是有记载的,谭先生能不能找出来一条否定或质疑南郡和南阳郡以"汉水分界"的记载出来呢?您当然做不到这些,而历代"汉水边界"的记载,都是无可置疑的认定及表述。

1、南郡

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汉书补注•地理志》“南郡” 条的记载,《路史•国名记》中引《地纪》曰“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者是也” 的记载。

南阳郡

案《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注引《正义》(唐•张守节著)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

从《史记》与《汉书补注地理志》记载,我们看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以北"、"汉江以北为南阳,汉江以南为南郡是也"等论述。

这里要问:为什么有"汉江以北"与"汉江以南"的说法呢?

缘由楚国版图"汉北"与"汉南"这两块地区,被秦国统一后以这一段东西走向的汉水分界成了南郡和南阳郡南北两大行政区。关键词:汉水边界是一段东西走向的汉水。

山都县、邓县、穰县……在秦置南阳郡时,都被划置隶属南阳郡。这说明西北东南走向的山都县其境内穿过的汉水,不在南阳郡与南郡那一段分界汉水的范畴 。且山都县临界汉中郡,它们以山为界。

2、秦置南阳郡与南郡以汉水为界,被西汉与东汉承袭。

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所说的南都(南阳郡)位置是“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张衡(78年—139年),他对家乡南阳的地理位置自然非常清楚,时南阳郡居汉水以北,南郡居汉水以南。)

"居汉之阳",是张衡对东汉南阳郡与南郡汉水分界方位的准确描述,也就是说南阳郡南界汉水。

3、《晋书·地理志》又云:“及秦,取楚鄢、郢为南郡,又取巫中地为黔中郡,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晋书》地理志》对置南郡,以楚之汉北置南阳郡是非常肯定的记述,没有一点含糊不清。

4、《楚地记》云:“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 见《太平寰宇记》卷之一百四十五)我们看不到"汉水为界"的不确定的记载。

5、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襄阳县志》载:襄阳,西汉初年建县,“辖汉水以南,邔县以北,中卢县以东,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江北,即今樊城一带,为古邓县,“辖汉水以北,新野县以南,蔡阳县以西,山都县以东的地区,属南阳郡”。

6、《襄阳县志》记载:

襄阳。

襄阳,西汉初置县,割中庐县以东,邔县以北地区;县治樊城居汉之阳,辖汉水以南怀山襄陵地区,故名襄阳。后汉水以南襄阳地区开发,县治徙置邹家湾襄阳邑城,时襄阳县居中庐县以东,邔县以北,汉水以南地区。东汉初,襄阳侯习郁封地邹家湾襄阳邑城。

中庐县。

我们辨析中庐县相关历史沿革:万山以西,汉水以南为中庐县境。

襄阳方志记载:商朝时古庐国居汉水以南,汉水以北为邓国和鄾国。

春秋前期,楚国灭庐、邓、鄾,为楚国下邑。

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夺取了楚下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划全国为36郡:

汉水以北,包括古邓,鄾置县属南阳郡;

汉水以南,包括古庐置中庐县属南郡。

西汉初自中庐县以东,邔县以北,汉水以南析出襄阳县——襄阳县割走中庐县以东地区,中庐县居襄阳县以西,中庐县北临汉水没有改变。

初平元年,荆州牧刘表徙置州府于襄阳。时万山以西,汉水以北为邓县县境。

万山以西,汉水以南为中庐县县境。

万山以东,汉水以南为襄阳县境。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23)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24)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25)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26)

谭先生,翻遍所有的史料文献记载,包括襄阳本地人习凿齿所言,及襄阳本地人的方志撰写者们,他们没有出现任何一条质疑"汉水边界"的记述。谭先生如果有这史条,你老早就会提前拿出来告知啦,而不是"据我推断"的臆想去否定"汉水边界"。

"据我推断",不是史证,也不是历史,是谭先生个人意向。

"南阳的史料很难让人信服",问谭先生?您信服司马迁、班固、范晔、陈寿包括诸葛亮本人所提供南阳历史地理之史证吗?

谭先生当然也没有信服他们,您只信服习凿齿所言的"号曰隆中""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而否定了习凿齿先生的其它论述。

谭先生这一种"只言其一,不言其二"的思辨论证方法,还是学术研究吗?

而"只言其一,不言其二"的思辨逻辑,在所有相关的"襄阳说"学者们身上,是一致的共同逻辑毛病,他们丧失唯物主义辩证法运用,及司法取证、认证、辩证、论证的思辨过程。

谭先生讲话以后,挥毫写下: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今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遂属襄阳"的题词。

于是,襄阳古隆中是诸葛亮躬耕地的历史,起源于谭先生。

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怎么看待这个历史结论呢?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27)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28)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29)

谭其骧历史地图在线版(谭其骧先生把34)(3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