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战争素材油画(看世界上最著名的反战巨作格尔尼卡)

世界著名战争素材油画(看世界上最著名的反战巨作格尔尼卡)(1)

格尔尼卡

二战刚开始,德国对波兰发动的闪电战突袭中,最先行动的就是德国空军。而纳粹空军地毯式轰炸的第一片试验场,是西班牙北部地区巴斯克的一个小城,格尔尼卡。1937年,西班牙内战正酣,佛朗哥一方得到了德意纳粹的支持。德国自己也在酝酿在欧洲大陆干一票大的,于是刚好借协助佛朗哥之名,在不设防城市格尔尼卡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密集轰炸,作为新战术的第一次练兵。大量的无制导炸弹在这座小城上空如倾盆大雨般落下,而这场致命的“大雨”一下就是三个小时。大雨过后,这里没有天晴,四分之三的建筑被摧毁,1600名以上的平民丧生(德国统计称300名)。但真正使这个小城受到全世界和后世关注的,是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

世界著名战争素材油画(看世界上最著名的反战巨作格尔尼卡)(2)

1937年初,共和政府委托盛名远播的毕加索创作一幅巨型画作来代表西班牙参加将在巴黎召开的世界展览会。别看呼风唤雨的毕老爷平时想画啥就画啥谁也不屌,一要代表国家了,反而拘谨起来不知道画啥好,本来草稿就是一些画室里的常规主题,但是他一直画得很纠结。直到4月底,格尔尼卡轰炸的消息传开,虽然人在巴黎,但是读了一些相关报道之后,爱国老年毕老爷怒从心头起,画向胆边生,毅然决然放弃了之前的计划,决定把格尔尼卡被袭击的惨状定格。

《格尔尼卡》的命运与西班牙的命运紧密相连,它是西班牙内战的怪诞而真实的图像记录,它与数以万计的不容于佛朗哥政权的西班牙人一同背负流亡的命运,而它的回归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西班牙民主化的象征。

任何一本叙述20世纪艺术史的著作都不会忽略《格尔尼卡》。《格尔尼卡》的意义也已经远远超越了艺术史层面。西班牙当代艺术家路易斯·戈迪略说,“毕加索画了一幅历史画,这幅画又变成了历史和传说”。在围绕这幅画的诸多传说中,最有名的那个故事是这么讲的:二战期间,巴黎沦陷后,毕加索选择继续留在法国。有纳粹军官带着士兵来到毕加索的画室,指着《格尔尼卡》问他道:“这是你的作品吗?”艺术家回答说:“不,这是你们的作品。”

世界著名战争素材油画(看世界上最著名的反战巨作格尔尼卡)(3)

假如这个传说是真的,倒也合情合理——闯入画室的德国兵不可能不注意到如此巨幅的作品——《格尔尼卡》将近八米长,三米半宽,“艺术的力量”首先是通过尺寸来体现的。直到今天,这股力量仍然令人敬畏。本世纪初,联合国大会通过美国入侵伊拉克的决议,当科林·鲍威尔发表讲话宣布战争行动时,新闻发布大厅的背景墙被一面布帘子遮了起来,因为墙面上原有一副与原作相同尺寸的《格尔尼卡》。在一幅众所周知的控诉战争暴力的名画前宣布即将到来的战争暴力行动,无疑会显得荒诞加无知。官僚们以这种方式间接承认了伟大艺术作品的力量。

据西班牙艺术史家劳拉·阿里亚斯的说法,当年的毕加索事实上并不喜欢这种指定的艺术任务,对政治的兴趣并不大。在接受了共和国的邀约后,整整四个月间,毕加索陷入到才思枯竭与个人情感生活的双重危机中。他根本不知道该画什么。转折点发生在1937年4月27日,当天的一则报纸新闻让他愤怒不已:为佛朗哥军队充当帮凶的德国轰炸机在远离西班牙内战前线的巴斯克小城格尔尼卡上空肆虐了三个多小时,将这座毫无防备的古城完全炸毁,还用机枪疯狂扫射在田间躲避轰炸的平民。于是,毕加索拿起画笔,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幅作品。阿里亚斯坚持认为,促使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不是任何意识形态,而是强烈的情感。放在西班牙艺术史的语境中看,将生命热情自由不羁地挥洒在画布上,摆脱一切程式的限制,正是西班牙绘画的一大特色,绘制《圣经》插图的中世纪僧侣、埃尔·格列柯和戈雅,莫不如此。

世界著名战争素材油画(看世界上最著名的反战巨作格尔尼卡)(4)

《格尔尼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种震破耳膜的静默——有点儿“大音希声”的意思。形象是支离破碎的,色调是死灰加惨白、极简而恐怖的——炸弹爆炸的瞬间形成的人工白昼,尖厉如白炽灯光的哀号,死亡的阴影,低回不绝的呻吟,共同交织成噩梦般的图景。画面两侧的两个女人令我们心碎:右边的那个面对燃烧的房子,两手伸向天空,这是绝望的姿势;左边的那个捧着显然还没有断奶的受难而死的婴孩,发出最惨烈的哀鸣。如果你抱怨毕加索曾在《亚威农少女》中把好好的年轻女郎画得畸形怪状,把人画成了鬼,那么在这里,你可以发现,不把人脸画得如此不正常,还真难以如此生动地传达哀恸的力量。这些完全破坏了对称法则的眼睛,这些张开得如此夸张的嘴,是比相片更为真实的写照!画面上部的那盏灯,很可能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科技进步既能带来幸福,也能制造杀伤力巨大的灾难。有人把这盏灯和戈雅的名画《枪杀马德里市民》中那个放在法军行刑队脚下的灯笼联系起来。我每次见到这盏白光灯都感到不寒而栗。它让我想起在一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纪录片中,有目击者提到,事发之时,窗外的夜空中升起一个小太阳。文明之光,也可以成为杀戮之光。

世界著名战争素材油画(看世界上最著名的反战巨作格尔尼卡)(5)

灯光下的那头牛和那匹马又分别代表什么?法西斯暴徒和人民群众?还是那两个在内战中互相撕咬的西班牙?毕加索曾给出过前后不一的说法,后来干脆把解释权完全交给观者:只是两头严重受伤的动物而已,你觉得你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正是因为形象的暧昧不明,画作意义难以一眼读懂,在展出的一开始,《格尔尼卡》的宣传效果并不理想,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甚至曾打算将这幅画从西班牙馆中撤走,因为它实在不适合那些习惯了欣赏现实主义作品的劳工大众。后来,当《格尔尼卡》描绘的恐怖场景成为世界大战的真实图景,当毕加索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浪潮中加入法国共产党时,人们才渐渐醒悟,《格尔尼卡》是一个预言,是早早地向法西斯暴行发出的有力一击。在许多人看来,《格尔尼卡》替现代主义艺术还了一个道德债:为了追求美学理想,现代主义艺术曾一度要么远离政治承诺,沉迷于形式的游戏,要么向法西斯主义投怀送抱,与独裁者同流合污,而毕加索用他在形式探索上取得的经验完成了一次政治批判,证明了美学先锋性与反法西斯政治理想相结合是可能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