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必须学英语(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

咱中国人从小就开始学英语了但是大部分人除了考试之外,可能从来就没用过,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我们为什么必须学英语?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我们为什么必须学英语(我们为什么要学英语)

我们为什么必须学英语

咱中国人从小就开始学英语了

但是大部分人除了考试之外,可能从来就没用过

那为啥还要学英语呢?

先说个题外话

今天刷到一个视频,内容是介绍外国人网络用语

比如ty的意思是Thankyou

LMAO的意思是Laughing My Ass Off,应该是表示笑得屁眼子疼

还有非常常见的lol,这并不是咱们打的撸啊撸,而是laugh out loud的缩写,也是表示十分好笑

你会发现一个特别奇怪的地方

就是这些缩写咱中国人从来不用

比如你要打谢谢,只需要按两下“x”加上一个空格,又或者要表示哈哈,只要按两下“h”,加个空格就行了。并不需要额外的简写去表示

这都要归功于咱们的输入法

但是这又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英文没有输入法呢?

为什么英文单词就必须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打上去呢?

其实在计算机语言中,英文是有输入法的,比如你要打“integer”,只需要打一个“i”,后面自动就会出现“i”开头的单词供你选择

但为什么平时聊天的单词就没有呢?

因为计算机语言是有限的

比如“i”开头的单词,在某个计算机语言中可能就这么二十来个

但是如果放到整个英语中去,那就是接近无限了

比如你要打“compete”,你得先打“c”吧,但是“c”开头的单词太多了,至少得把“com”打上去吧,但是“com”是个词根,你要想确定,那还得再补一个“p”上去。

你本来以为这样就能选到了,但是你会发现,包括“comp”的常用单词,还有company、compare、complain、complex等等,你想要确定,还得补个“e”上去

等你补完了,你就会发现“compete”这个单词基本已经给你打得差不多了

但是你以为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后面的“te”仍然不能让输入法自动给你补上

因为它并不知道,你是到底是想要打动词形式,还是名词形式,还是形容词形式

如果是动词形式,又会牵涉到各个时态

最后结果就是,你必须把它完整地打完,才能把这个单词最终确定下来

这个就是学习英文最大的障碍,单词太多、太复杂、记不住

而中文就没这毛病

中文的难点在于,这个字你明明认识,但你死活就搞不明白它是个什么意思

比如“道可道”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天命之谓性”“性即理也”中的“性”“理”又是什么意思?

别说你搞不明白了,到目前为止,全中国都没一个搞明白的……

除了这种特别装逼的哲学词汇,还有各种典故,各种通假字,各种避讳

比如李白的《送韩侍御之广德》中有这么两句: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有人看了之后觉得不通,就把“泉明”改成了“泉声”

“月色”对“泉声”,多工整啊!

其实“泉明”的原意是“渊明”,“送泉明”就是送给“陶渊明”的意思

因为唐高祖叫做“李渊”,你必须避这个讳,所以就把“渊明”改成“泉明”

你看,这就是中国人矫情的地方

所以中国的文字是非常不利于信息传播的,因为他太简单了

一个字、一个词,往往可以表示很多种意思,信息的不确定性非常大

而且就算你真的弄明白这个字的意思,你也得根据语境、根据背景去揣摩

你的“晚安”和鲁迅的“晚安”,能一样吗?

在这一点上,复杂的英文有优势了

一个单词可以把词性、时态、人称,都给确定下来,这样就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失

所以在很多严谨的场合,比如金融商务、计算机程序,都会使用英文

现在在工作中,我们也经常会在中文里夹几个英语单词,特别是那些出过国的人,回来之后说话基本上是中英混搭

很多人觉得他们是想要显摆,其实更多时候是因为,某种意思用中文没办法去准确表述,只能用英文来代替

为什么世界顶级的科学家都出在外国?

为什么中国的文化底蕴最深厚?

很有可能是因为,中国字就像是一个压缩包,把1个G的内容,压缩成100兆,剩下的都得靠脑补。虽然利于传播,让人有想象的空间,但是信息损失量太大,不利于精确的研究

而英文虽然复杂无比,对记忆里要求高,但是准确,信息损失少,不过同时也就失去了很多脑补的可能性,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这也就是为什么英语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它不仅是作为一种工具,更能让你从含蓄、矫情、装逼的中文思维中摆脱出来,进入另一种复杂、准确、浅显的英文思维

用咱们的广告语说

就是让你的思想多一个维度

这就是学英语对普通人的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