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青年不喜欢专家建议(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

为什么青年不喜欢专家建议(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1)

专家的建议,又惹怒了年轻人。

最近,某学者表示,在鼓励年轻人生育、婚恋的问题上,可以将法定结婚年龄下调至18岁,以此降低成婚门槛促进单身男女建立家庭。

此话一出,立刻引来无数板砖。不少人质疑:18岁正是接受教育的黄金年龄,此举是否会不利于个人发展?

为什么青年不喜欢专家建议(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2)

这只是众多“年轻人被建议”事件中的一个。近一段时间,一些专家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比如“年轻人没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为了钱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子”“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给00后增加工作强度”等。

这些观点,看似为年轻人好,实则惹年轻人厌。“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一度冲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

为什么青年不喜欢专家建议(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3)

“专家”作为一种身份,带有“知识权威”属性。他们是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特殊知识、技能或受过特殊训练的人。年轻人大部分刚步入社会,囿于自身知识有限,在求职、生育、情感、养老、理财等领域,有时需要听取专家意见,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客观地说,在专家群体中,有不少肚里“有货”的学者,令人尊重。比如,有的教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法律案例,为年轻人讲解法律知识;还有的人化身“情感达人”,理论结合实际输出观点,解决年轻人的情感问题。

这些专家之所以能让年轻人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论知识,还有共情心理和坚定的职业操守,他们的建议在客观上起到了普及知识、弥合矛盾、引领舆论的作用。

为什么青年不喜欢专家建议(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4)

为什么青年不喜欢专家建议(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5)

为什么青年不喜欢专家建议(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6)

但有的“专家”则不然。他们显得很不了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从未考虑过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健康压力、就业焦虑和婚恋焦虑,每每以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纸上谈兵”“站着说话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态指点江山

年轻人虽然不是专家,但却是生活的实践者,他们知道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有利。此类“雷人建议”一出,往往会导致情绪对立。

个别专家的“伦理陷落”尤其值得警惕。专家群体本身构成复杂,一些草根“伪专家”、“三无”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包装,戴着五花八门的头衔,涌向互联网平台,冒充权威之声,甚至“跨界”对自己专业领域外的现象大肆评议,目的是为博知名度、最终实现“影响力变现”。

还有个别专家,丝毫不顾忌年轻人的感受,放弃学术中立原则,过度为商业利益代言。这种抛弃职业操守的行为,让年轻人对专家的排斥与日俱增,以至于拉低了年轻人对整个专家群体的信任和期待。

“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个别专家应从年轻人的难处和需求出发“三思而后言”,先问问这个政策放在自己家人身上行不行,再提有参考性和实用性的建议,而非发表一番不可行的“废话”。

托马斯·索维尔在其著作《知识分子与社会》中提出一个观点:“知识分子的工作成果,往往是不需要负责的。”相比医生做的手术出事故了,工程师设计的建筑倒塌了要承担责任,知识分子提出的公共意见只是参考,出错了也不会被追责。

但网络平台有公共属性,不是某个人的”自留地”。专家更不是“真理的代言人”,一旦出错,造成的后果危害很难估量。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不是让专家闭口不言,而是希望专家“从年轻人的利益出发”,少一些哗众取宠,多一些人文关怀,在理性沟通的基础上,建立相互尊重的“公众—专家”关系,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真知灼见。

对于此类问题,新华日报、红网等媒体也纷纷发表评论

新华日报:理性看待“专家建议被群嘲”

一段时间以来,有的“专家建议”不接地气,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给人“站着说话不腰疼”、不食人间烟火之感;有的“专家建议”缺乏专业性,过于随意,容易造成误导;有的专家见风使舵,所持观点前后矛盾,让人无所适从。正因于此,一些“专家建议”成为网友群嘲的对象,有网友甚至建议“专家别再建议了”,专家观点的权威性、公信力受到严重挑战,种种乱象催人深思。

应当指出,“建议专家别再建议”不是个好建议,“专家建议”被群嘲必须理性看待。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专家学者,具备专业而广博的知识、拥有丰富的信息来源与人脉,他们的观点和建议是科学决策不可或缺的参考和智囊。善用“专家观点”、善听“专家建议”,是科学决策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专家建议”多姿多彩,是社会之福;“专家建议”凋零冷清,是社会之痛。对于一些离奇离谱的“专家建议”进行批评、修正,这无伤大雅,但是,如果因为个别“专家建议”不那么“专业”,就一股脑地“建议专家别再建议”了,让专家“禁言”,否定专家对专业领域和公共事务发表见解的权利,否定“专家建议”在公共讨论和公共决策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典型的“倒洗澡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格格不入。

(截取部分内容)

红网:“专家建议”引发争议,建议“专家”少点建议

微博词条显示,大部分的言论在进行推广传达的时候,都是简略地冠以专家的名号,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眼球的目的。一些专家的身份介绍多为社会企业的负责人和一个大学学历身份,网友在搜索的时候甚至都查找不到专家的学术成就。更有甚者,在内容中对于这个专家姓名,学术成就,研究经历这些丝毫没有提及,不禁让人怀疑这个专家是否真的存在。专家这个头衔的扩大化,导致了专家们以多而不以精的趋势出现在大众视野。一些完全不够格的人也来自称专家,降低了专家的可信度。

其次,专家的建议应该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而不是脱离群众,变得不食烟火气。从一个对大众生活认知不清的专家口中提出的建议,注定算不上一个值得被认可接受的好建议。专家长期接受着最好的资源,研究着最前沿的领域,若只沉浸在学术的海洋里,带来的后果就是不了解群众真实生活。可是对于房地产,养老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大众生活情况,只是一昧地从专业的角度去证明建议的必要性和所带来的好吃,只能遭到大众的嘲笑。

况且有些专家所提出的建议根本就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或者是大众都知道的“废话”。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和传播者是80后90后等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建议从小听到大,毫无新意。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建议不是他们想要的,早睡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建议远远没有就业、工资等这些关系着他们现在生活的建议来得有意义。当专家的建议不能再为大众的生活提供帮助时,这些建议就变得可有可无甚至是让人产生专家只会讲废话的错觉。

(截取部分内容)

上观新闻:“专家建议”如何取信于人?

在网络搜索引擎输入“专家建议年轻人”,相关的热门搜索便蜂拥而出。排名靠前的建议包括“放弃高薪磨炼自己”“进厂打工”“在公司附近租房住”“先结婚生子再工作”“把闲置房子租出去”等等。在这些热门搜索背后,专家群体宛如人生导师,从择业到婚育,从生活安排到日常用度,都为年轻人献上一条条“锦囊妙计”——有人建议放弃高薪岗位,到条件艰苦的岗位磨炼自己;有人建议别盯着服务业钱多、自由,应该多进工厂打工,以利于实业产业发展;有人建议多付点房租,住所离单位近点,以免上下班通勤浪费时间;有人建议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那就先结婚生子,先成家后立业;还有人建议如果收入偏低、经济拮据,那就开私家车兼职,或者出租家里的闲置房子补贴家用……

梳理那些引发争议的“专家建议”不难发现,即使它们不是全无道理,起码也是糟点多多。有些建议既不符合经验事实,也经不起逻辑推敲。它们虽然出自专家之口,其实并不“专业”。

比如,对不少人来说,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都是择偶、生育、抚养后代的重要条件。建议工作生活无着的年轻人结婚生子,实在算不上一个好主意。同理,不少经济窘迫的年轻人既没有私家车,也没有闲置住房。那些有车有闲置住房的年轻人,很可能不必为日常开支发愁。有些建议在原则上没有错,作为大道理也讲得通,但如果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就容易与现实脱节。多付房租来节省通勤时间,无论算总账还是算长远账都可能利大于弊。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很难做到完全理性。与精打细算的理性相比,“住得远点房租便宜”可能是更有力量的生活常识。更何况,一些人受制于眼前现金流的硬约束,也不得不牺牲长远利益与现实妥协。还有一些建议本身没有错,但如果专家与群众缺乏共情能力,“逆耳忠言”也可能表现为一种冒犯和伤害,激起群众情绪性的抗拒排斥。

(截取部分内容)

编辑|陈腾 林诚烨

审核|吕春荣 吴舟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综合央视网 新华日报 红网等

(此图为推广信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