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怎么评价金刚川的(四评金刚川)

外国怎么评价金刚川的(四评金刚川)(1)

原创:渔夫

山河无恙,英雄长存!

把《金刚川》放在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上映,是一次商业电影人向民族战斗英雄的最高规格致敬!

因为各种原因,我没能在第一时间观影,所以这注定是一篇迟到的影评。为了对这段珍贵历史的尊重和对电影所呈现出的效果保有最大限度的客观公正度,我先后观影了2次,拟从4个维度对《金刚川》进行赏评。

一、看题材,家国情怀浓

《金刚川》取材抗美援朝战役全视野下的一次增援师过江行动。1950年10月25日两水洞战斗彻底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为拒敌于鸭绿江战线以外,巩固我刚刚掌握的国家政权,应朝鲜政府的请求,经过反复利弊衡量,我国决定挥师出境增援朝鲜,共同抗击美帝挑衅和侵略!经过两个阶段的艰苦作战,我抗美援朝行动已经转守为攻。1953年7月以来,我志愿军发起了以金城战役为主的夏季反击战第三阶段作战。放在抗美援朝的大广角下,这是一场成王败寇的最终对决,这是一场你死我亡的殊死搏斗,战争的胜负直接决定着整场抗美援朝战斗的最终胜败。

存亡之际,巅峰对决就在所难免。

我方一支代号为“燕山”的主力师需在7月13日05:00分完成过江,06:00前进入预定战位,配置在右翼,担负掩护主力大部队总攻的任务。

正如毛主席所言:“世上没有笔直的路,所有的道路都是弯曲的。”金刚山下湍急的江水拦住了志愿军的去路,这次过江行动,也注定了充满了曲折和无限艰险,伏笔之下也才有了我们眼前的《金刚川》。

追忆历史,取材历史,电影以小见大,穿过银屏、穿越时空触摸那些依然滚烫的英魂,是电影《金刚川》所呈现的最大家国情怀。

外国怎么评价金刚川的(四评金刚川)(2)

二、看手法,平行蒙太奇

讲真,第一次观影,我偏重于对情节、人物和整体氛围的感受,而疏于对于电影本身所用手法的留意。

对电影呈现手法的疑惑,是在第二次观影时找到答案的。许多镜头尤其是同一时间轴内的画面反复重影,细细研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以管虎为代表的3位导演采取了“平行蒙太奇”的呈现手法。

什么是平行蒙太奇?是指电影通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依次呈现内容,分头叙述而又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之中,或者几个表面毫无联系的情节或事件相互穿插、交错表现。用通俗易懂的话讲:用不同的视角讲述同一件事情!比如4个人看大象,一个讲大象腿是什么样的,一个讲大象头是什么样的,一个讲大象牙是什么样的,一个讲大象身体是什么样的。《金刚川》正是采用了这种方式,把燕山主力师抢过江面这一行动从4个维度去展开、深入和雕刻。一是士兵,二是对手,三是高炮班,四是桥。这四大要素,是构成整次过江行动的主要支柱。管虎导演分别从4个角度出发,沿着同一条时间轴线,把这一时间、不同对象、不同时空所发生的事件交待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运用平行蒙太奇的呈现手法,在国内战争题材影片上并不多见,这是一次比较大胆的尝试。但也不是没有遗憾,平行蒙太奇手法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单一和重复。一旦事件单薄,选材不好,就很容易在分角度讲解时出现疲沓感。这一点,在观影《金刚川》时有所体现,尤其是第三个片段,基本上是张译一个人撑起了整部电影,略显瘦弱,但总体还算是惊喜大于遗憾。

外国怎么评价金刚川的(四评金刚川)(3)

三、看战术,官兵素养好

记忆里的战争片尤其是国产电影片,大场面多,大广角多,一炮打过去,到处哀鸿遍野;一角号音响,满屏人抱着枪乱跑。本人稍微懂一点军事知识,观影《金刚川》时,尤其看重战术素养。

管虎导演没有让我失望。整部影片里,我方的分队战术、官兵素养,都在细节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这才是一支能打胜仗威武之师所匹配的战术根底。一是信记号配置和使用准确。大部队通信难、指挥难和协同难是大问题,到今天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电影《金刚川》里面,分别设置了简易灯光通信、简易哨音通信、简易旗语通信和简易锣声通信,整个部队浑然行动一体,全程都在各类信记号的指挥下有序展开。特别是夜间,简易灯光预警,哨音下达命令,口令指挥行动,部队行动泥水不沾。二是指挥口令简洁精准。印象深的是指挥部队过江,全程由1名指挥员下达口令,骑坐于桥面高架上的旗语指挥员,总共就四句口令:①“工兵连,修桥”; ②“清理桥面,为大部队过江敞开通道”;③“每排间隔3米,快速过桥”;④“后队快速撤退,前队快速过桥”。但也正是这4句口令,指挥了数千人的部队过了江。而且,整个行动进退有度,干净利落,训练有素。三是战术素养到位。仅从单兵素养看,快速通过和快速撤退时士兵敌情意识强,防火力交叉细节到位,没有后方士兵端枪对着前方士兵乱冲乱跑的画面。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进步,但我觉得功夫在诗外,足以证明管虎导演为此对演员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训练。否则,不会有这样的影视呈现。四是力量搭配合理。抢渡过江,最难防范的就是敌人的空中力量。我方战术行动遵循了“五字诀”,即“藏、诱、打、修、过”。藏,就是隐蔽我渡江主力部队,藏兵于野,最大限度减少暴露和非战斗减员;诱,即诱敌误判。电影里面,8连高炮班就是担负了这个任务。2 门高炮,成为了掩护“燕山”主力师过江的“佯攻支援”。危急情况时为了保全大部队,哪怕“引火上身”,牺牲全部高炮班,也在所不辞;打,就是要打掉敌机,由高炮班负责,发现即开火,配合主力部队行动;修,就是修桥。主要由工兵连负责,8连配合其行动;过,就是过江,“燕山”主力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过江,并于次日凌晨06:00前进入预定战位,完成行动部署。力量摆布上,管虎导演基本实现了“土洋结合”“高低配置”“明暗搭配”“远近协同”,隐蔽力量有简易伪装,防敌机袭扰有高炮扼守,地空力量有明暗高炮,发现敌部有喀秋莎远攻,挺好!

外国怎么评价金刚川的(四评金刚川)(4)

外国怎么评价金刚川的(四评金刚川)(5)

四、看演员,人物刻画准

4名主要人物,分别是张译饰演的张排长、吴京饰演的关班长(由连长降职为班长)和邓超饰演的高连长,还有一名优秀的年青演员饰演的四川籍班长。

张译的戏份最重,他所饰演的张排长恪守战场军纪,作为主炮手射击技能非常精湛,也特别珍惜每一发炮弹。用吴京的话讲:“他是把高炮当狙击枪使用的人”。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过江,不惜暴露高炮位置,与敌机展开了最终搏斗,他怒喊着、撕裂着,用血肉模糊的断臂拍出了最后一发炮弹,与敌机共亡,却与阵地永生!燃烧弹烧烬了他的身躯,他那雕刻般冲锋的姿态,就是伟大的人民志愿军战士的抗美援朝的精神雕像!

外国怎么评价金刚川的(四评金刚川)(6)

吴京饰演的关班长,因战场吸烟连长降为班长,兵油子一个。看起来吊二郎当,却深藏着对战友的关爱和对祖国的热爱。当他玩世不恭地命令张排长调换战位时,其实已经把活命的机会让给了张排长。在后续战斗中,他也的确拼尽了全力,打光了炮弹,朝天打出了最后一发曳光弹,为张排长捕捉敌机创造了最后一次战机。

外国怎么评价金刚川的(四评金刚川)(7)

邓超虽然戏份少,但总体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一激动时就要用江西话骂人,任务变更时却毫无怨言,生命最后一刻给他的班长下达“不要管我,快修桥”的命令,见者为之动容。

外国怎么评价金刚川的(四评金刚川)(8)

扼守山头的班长表演非常卖力,作为四川老乡,我不反感听他口中骂出的四川话。他的人物性格也算丰满,表演过程中稍微有点用力过猛。在电影中,他作为士兵层的代表,他也算是比较贴近现实的形象了。

外国怎么评价金刚川的(四评金刚川)(9)

抛开4名主要演员,其实我最感动的是最后人桥一幕。敌机轮番轰炸过后,战士们死的死,残的残,瞎的瞎,伤的伤,已经没有任何修桥补给器材了,而距离上级规定的时间只剩下25分钟。怎么办?慢镜头下,这些伤残的工兵和8连战士们相互搀扶着,坚定地、决然地走进水里,站在桥下,以他们的血肉之躯,硬生生搭起了一座人肉长桥,托举着主力师的将士过桥,也托起了抗美援朝行动的最后胜利!电影在这一刻定格,每名观影者,应该在此刻都已经热泪盈眶了!

外国怎么评价金刚川的(四评金刚川)(10)

外国怎么评价金刚川的(四评金刚川)(11)

“历史的深处有余温。”谨以黑格尔的名言,致谢电影《金刚川》,致敬抗美援朝战役中的每一名英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