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故事杭州(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杭州,古称“钱唐”,以其秀美湖光山色和众多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自古就有“人间天堂”之美称在浙江西南部的江郎山脚下,有一个村落——清漾村,全村数百人家皆姓毛,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我家乡的故事杭州?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我家乡的故事杭州(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家乡的故事杭州

杭州,古称“钱唐”,以其秀美湖光山色和众多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自古就有“人间天堂”之美称。在浙江西南部的江郎山脚下,有一个村落——清漾村,全村数百人家皆姓毛。

据考证,这里曾是江南毛氏的发祥地,毛主席的祖先就是清漾毛氏的后人。从族谱看出:毛主席为清漾毛氏的第56代后裔。这也许与毛主席生前特别钟爱杭州有着某种历史渊源。他曾动情地说过:“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曾五十余次亲临浙江,在西子湖畔工作、生活了近八百个日日夜夜。

在浙江期间,毛主席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主持召开了多次中央重要会议,形成了许多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他还在这里几十次会见外国政府首脑和外国各界代表团。

毛主席也十分关心浙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他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浙江的许多建设成就与先进典型经验,因他的褒荐而推向全国。西子湖畔,留下了一代伟人的足迹和许多佳话。

毛主席喜爱登山望远,抒发豪情壮志。他初到杭州,他就乘兴登上一座小山,并对工作人员说,他要每天坚持爬山。从这以后,果然是风雨无阻,天天爬山。天气好,起得早,就爬大一点的山。遇到下雨,或是起得迟了,就爬小山。这样坚持不懈,他几乎登遍了西湖附近的大小山峰,不仅游览了西湖名胜,还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他还在这里酝酿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毛主席赞美钱塘胜景的诗作就有4首:《五律·看山》《七绝·莫干山》《七绝·五云山》和《七绝·观潮》。

在西湖边爬山散步,毛主席自然会吟诵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据孙东升《毛主席在杭州登山赋诗》一文说:毛主席常常对身边工作人员称赞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认为“他把西湖之美写尽了,后人难以企及”

苏轼一生曾两次莅杭州治西湖,在杭州的人文景观与民间传说中,有大量与苏东坡有关的遗迹:六桥烟柳的苏堤、鲜美的东坡肉……但最为著名的,大概还是西湖。正是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组织人力兴修水利,疏浚西湖,才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处天下第一美景。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离开京城,赴杭州担任通判。熙宁六年(1073)春日,苏轼畅游西湖,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于是写下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组诗共二首,其一首云: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但许多选本只看重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和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一、二句中的“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不仅和题目中的“初晴”“后雨”前呼,而且和第四句中的“淡妆”“浓抹”后应,但是诗人并没有急着再去描绘西湖的美景。

“欲把西湖比西子”是过渡句,乍看平淡,却平中见奇。诗人思接千载,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境界为之高格。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们领略到他对西湖的美倾注了浓厚感情,心理上荡起了波澜,引发出审美体验。

南宋诗人武衍曾在《正月二日泛舟西湖》诗中写道:“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曾赞叹道:“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公凡西湖诗,皆加意出色,变尽方法。”

近代学者陈衍《宋诗精华录》中评第二首后二句云:“遂成为西湖定评。”

正如毛主席所评价,苏轼的确将“西湖之美写尽了”。对于苏东坡这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咏西湖的诗作,毛主席曾挥毫书写过。

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是哲理诗中的名篇,其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以形象化的语言阐述深刻哲理,有辩证思想,毛主席十分喜欢,曾手书此诗。

毛主席圈画或手书过的苏轼诗还有《惠崇春江晓景二首》《赠刘景文》等几首。

毛主席诗词名句中,化用苏轼诗句者有多处。他的《卜算子•咏梅》中“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化用自苏轼诗《和秦太虚梅花》 “不如风雨卷春归”句。毛主席《贺新郎•别友》中“过眼滔滔云共雾”,当是化用苏轼诗《吉祥寺僧求阁名》中“过眼荣枯电与风”句,两者句式明显相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