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牺牲的殉道者(悲壮的殉道)

顾名思义,殉道就是为某种追求的道义而死,它也是一种自愿的,而最大的特点是所殉的对象不是人,而是一种精神信仰。

《论语·里仁第四》:“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这是一种追求道义的坚定信念。《孟子·尽心上》:“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这是说,天下政治清明,就终身行道;天下统治黑暗,即使牺牲性命也要维持道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种殉道精神。

《吕氏春秋·上德》载:“墨者钜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其国。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钜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头前于。孟胜因使二人传钜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以致令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钜子于我矣,当听。’遂反死之。墨者以为不听钜子不察。严罚厚赏,不足以致此。今世之言治,多以严罚厚赏,此上世之若客也。”不仅孟胜为了“墨者之义”而死,其百八弟子也是舍生取义,为追求信仰而亡。

《史记·田儋列传》载:“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高皇帝乃诏诏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止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未能败,犹可观也。’遂自刭,令客捧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田横。既葬,二客穿其冢旁孔,皆自刭,下从之。高帝闻之,乃大惊,以田横之客皆贤。吾闻其余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这不是一个简单为主殉死的事,而是一种殉道精神。田横死后,弟子对汉统治者不满,不如追随田横一起死去,去追求他们认为的那种高尚品德。

自我牺牲的殉道者(悲壮的殉道)(1)

在往后看,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类似的事发生,特别是在明代。明儒被认为是最坚守儒家之道的人,甚至被称为“腐儒”,就这些“腐儒”却做出了一件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来。最有名的自然要数崇祯死后,为大明国家殉死的一批儒者。这批人中有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大理寺卿凌义渠、驸马都尉巩永固等人,最为悲壮的是户部尚书兼侍讲学士倪元璐带领全家十三口全部殉国。为大明殉国自杀之人至少有一千以上,这些人不是为崇祯而殉死,而是对道统所失的一种反抗。然而面对事实又无能为力,也只好以死表明心志,通过牺牲自己性命的方式来达到他们所追求的目的。殉道精神可以说在明儒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我们发现,殉道者一般是文化水平较高之人。可以想象,一般人也不会像殉道者那样对道义的如此坚守,更不会为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只有这类所谓境界高的人、有所信仰的人才会做出这种被世人嘲笑的“傻事”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种对自由精神的追求非一般人所能理解,为道义而牺牲也非一般人能做到,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