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几章讲无财不养道(为什么和气能生财)

大家好,我是雅风。

我们知道,道德经第40章是老子对全书前半部分内容做的一个总结,在第41章中,老子对道的运行规律、也就是“反者道之动”进行了展开论述,并在最后提出了只有道,才能辅助万物并成就万物的观点,所以接下来的第42章,老子就对道生万物展开论述,并提出了一个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我们先看一下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我相信,不光是道德经的爱好者,恐怕就连没有读过道德经的人都能对开头第1句耳熟能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我们之前不止一次地提到过道生万物的概念,道德经开篇第1章就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6章又讲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第25章中写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第40章又总结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么道是如何生养万物的?在本章老子就给出了答案。

第1章我们就讲过无和有是道的两扇大门。老子在这里说的道生一,实际上就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地未开之时是一片混沌的状态,在道德经里老子称之为无极,它是一个混沌的整体,是一种超越了时空概念的东西,无色、无味、无声、无形、无始、无终,故谓之无极,而无极一旦动起来,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太极。老子的这个命题很重要。

道德经第几章讲无财不养道(为什么和气能生财)(1)

因为我们今天的科学对于宇宙的构成,采用的也是这样的说法。比如大爆炸学说,科学家们认为,宇宙在最早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可能只是凝聚成的一颗体积最小而质量最大的粒子,也就是奇点,和老子说的无极是一个概念。奇点一朝爆炸,迅速膨胀起来,生成的那些物质星体等便飞速向四面八方散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

老子是中外历史上最早提出天地万物是自然演化而来理论的思想家。他将天地万物的产生归结于自然之“道”的运动演化,这是老子的一个非常可贵并值得重视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天体学说和宇宙理论以及人体科学、自然哲学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巨大的价值。

所以说,道生一,就是从无到有,从无极到太极的一个过程,静则无极,动则太极,所以说这里的一,是指运动的一,也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太极。

道德经第几章讲无财不养道(为什么和气能生财)(2)

一生二,二指的是阴阳之气;二生三,阴阳互动又产生融合之气,也就是和气;三生万物,阴气、阳气,和气互相作用便生成各种各样的新生体,从而演变成世间万物。这里面比较有争议,也是比较难理解的就是二生三,也有观点认为二指的是天地,三指的是天、地、人三才,而这也正好印证了老子在第25章中说的“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万物皆在天地之间,所以说三生万物。这样的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而且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过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下面这一句,而且我认为下面这一句才是本章的核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背阴而向阳,都是在阴阳二气的互相交融激荡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和谐统一体。

老子在这里引入了易经中的阴阳的学法,并提出了和的概念,这个和字说出了万物生成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是影响中华文化两千多年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什么是和?阴阳融合以趋于合理,阴阳调和以趋于和谐;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阴阳互动交融才会产生新的事物,而阴阳互动达到和的程度则是新事物产生的必要条件,道生养万物,生是如此,养也是如此;只有阴阳调和,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无不包含着和则生,不和则亡的道理。

道德经第几章讲无财不养道(为什么和气能生财)(3)

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所厌恶的孤、寡、不榖等称谓,而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我想也是寻求阴阳平衡的一种途径吧,包括解放前旧社会的老百姓给孩子起名,也常常会起像狗蛋儿,二狗子,二蛋等一些低贱的小名,也是认为贱名好养活,以此来寻求一种阴阳平衡;我们在第39章时刚讲过,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是奉行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理念,而本章老子再次提到这种称谓,一方面是为了说明阴阳调和平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出损和益这一对概念,从而论述道生养万物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世间的事物,有时候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有时候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和字。万事万物自身都是负阴而抱阳,都包含阴阳两个方面,而事物本身阴阳互动,此消彼长,损此益彼,损彼益此;为的还是寻求平衡,达到一个和的状态。

损和益分别是易经64卦中的两个卦,而且损卦和益卦互为综卦,损卦是损下益上,益卦是损上益下,那什么时候当损,什么时候当益呢?老子在第77章中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遵循天之道则会损之而益,不遵循天之道则会益之而损。

道德经第几章讲无财不养道(为什么和气能生财)(4)

就拿栽树来说,刚移栽的树木,要把大部分技叶剪掉,为什么?因为刚移栽的树木根系没有长成,有限的水分不能供给太多的枝叶,只有剪掉大部分技叶,才能有效保住树木的水分,以帮助树木扎根存活;这就是损之而益,看似损坏了一部分,实则有利于更重要的另一部分;但是问题来了,刚移栽的树木是要浇水的,怎么浇水更有利于树木存活呢?正确的方法则是一次把水浇透,让树木慢慢扎根,如果不存在干旱情况,就无需再浇水了;而有些人希望树木更快生出新的根系,则是每天都浇水,结果造成树木只吸收根边的水分,而不往深处扎根,虽然存活了,但无法达到根深叶茂,因为根系不深,结果大风一来,树就被吹倒了。这就是益之而损。

那为什么损下益上是损卦,而损上益下却是益卦呢?这就又回到领导者法则上来了,作为领导者,要无私无我,先舍才能得,所以领导者无我利他,损己利人,遵循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所得到的结果必定是民众拥戴,最终达到益的和谐状态;但是,如果领导者私欲膨胀,损人利己,按人之道妄为,损不足以奉有余,所得到的结果必定是民众反对,最终达到损的失和状态;所以说,舍得之间有大智慧,损和益都只是手段,和才是目的。只有遵天之道而行,当损则损,当益则益,才能达成合理,和谐的局面。

道德经第几章讲无财不养道(为什么和气能生财)(5)

这些道理都是易经中的道理,老子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道德经中很多理念都是源自易经,特别是老子的辩证法,更是由易经中阴阳以及损益的概念发展而来,当然不仅仅是易经,老子作为周王室皇家图书馆馆长,自然是博览群书,而老子著道德经也是参考了包括易经在内的大量上古文献资料,最终才写成了传于后世的万经之王道德经。

包括接下来老子说的“强梁者不得其死”,这一句话出自一部更古老的铭文《黄帝六铭》之一的《金人铭》,《金人铭》原文是两句:“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强梁者原意是指古人营造房屋时本末倒置的反面典型,按建筑规定,房屋结构必须强柱弱梁,意思是营屋造房时,如果房柱弱于房梁的话,必然使房屋有朝一日坍塌,从而使居住者死于非命。所以说,强梁者不得其死。《金人铭》中借此比喻好胜者如果经常与人争斗,必定会遇到比他更强大的对手而以失败告终。

我是河南人,我相信河南老乡应该都对强梁这个词不陌生吧?因为我们见到比较喜欢逞强或者爱好争斗的人,都习惯性地评价说:这个孩儿咋恁强梁类!河南话中的强梁,就是这里的强梁。

老子在这里引用这句话目的也是为了说明自恃强大的人,不遵道而行必然会不得善终。并且老子把这句话当作自己施教的宗旨。吾将以为教父的意思就是我会把这句话当作自己施教的宗旨和纲领。这句话一直流传到现在,真可谓是警世名言啊!《论语·先进》篇中也有此类记载,一帮弟子侍立在孔子周围。孔子看看刚强的子路,突然无限伤感地说:子路,你总是这么雄赳赳的样子,你将来可能不得善终啊。后来的事实更证明了他预言的正确——在卫国之乱中,刚强而仗义的子路被叛军剁成了肉酱。

道德经第几章讲无财不养道(为什么和气能生财)(6)

当然,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并不等于说做人就一定要柔弱,强与弱也都是相对而言的,强梁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弱柱,房屋的梁永远不能强于柱,完整的说就是强梁弱柱者不得其死,因为强梁弱柱代表了阴阳失衡,而阴阳失衡才是不得善终的原因,我们举个例子,一个人的远大理想,就好像是强大的梁,而这个人的能力就是柱子,如果没有“强大的柱子”来做根基,再好的梁也是会坍塌的;同样,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就好比是栋梁,而他的品德和认知就是柱子,如果德不配位,也必然会带来灾殃。

所以说,强和弱都只是表面,和才是关键。只有遵天之道而行,让强者弱欲以趋于柔顺,让弱者勇敢而变得坚强,当强则强,当弱则弱,才能达成合理,和谐的局面。

好,第42章我们就分享到这里,这里是雅风国学,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敬请关注,评论和转发,谢谢大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