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得到哪些启示(读史如何使人明智)

英国作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但是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历史,并没有“明智”,哪里出了问题呢?

读史使人明智得到哪些启示(读史如何使人明智)(1)

问题出在我们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上,历史课和历史考试的目的是考高分,并没有鼓励大家用思辨的方法吸收历史的“智慧”,学校学习的历史是死记硬背历史年代和发生的重大事件,再参照考试标准答案背诵历史意义。

读史使人明智得到哪些启示(读史如何使人明智)(2)

这种不需要动脑筋思考,需要背诵的学习历史,当然不能使人明智。我大学期间一直以为多读历史,以后踏入社会会聪明一点,然而并没有作用,直到看到《秦始皇——穿越现实与历史的思辨之旅》(作者吕世浩)一书,才明白了我们接受的应试教育对历史思辨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

从学习历史到明智需要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不掌握学习方法,就无法明智,比如说:已知1 1=2,求∫tanxdx=−lncosx C。谁看到这样的题目都会懵逼,逗我呢!学习历史也是一样,我们从历史记录和历史事件中,如何“明智”,用中学教育的历史肯定就上上一题一样,中间缺了一部分,只有补上这一部分,加上坚持不懈的训练,才能“明智”。

古人读书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诵书”,各位没有看错,读书的第一步骤是全本书背诵,否则不是个“读书人”,连秀才都考不上。第二层是“读书”,这一步要求你合上书,能分析、归纳总结全书的内容,第三个层次是“念书”,就是实践书中道理。总的来说只有总结出书的道理,同时,去实践才能增长“智慧”。

读史使人明智得到哪些启示(读史如何使人明智)(3)

举个例子,三国里面,曹操兵败赤壁,说了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我对郭嘉郭奉孝有了兴趣,从话里看出,在曹操眼里,郭奉孝是能在赤壁打赢诸葛亮和周瑜联手的。我专门看了三国志原文,曹操打官渡之战时,郭嘉给曹操做了一次“思想动员”,总结起来就是“绍有十败,公有十胜”,从义、政、才、谋、名、德、仁、明、文、武等十个方面,从十个全面论述了曹操必胜、袁绍必败。

从现代人的实践角度来说,学习三国历史,不应该局限于谁和谁打仗赢了、输了,谁在战争中表现如何,诸葛亮出了几个锦娘妙计……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能像郭嘉一样,能够全面分析自己所在组织、企业、行业的利弊,使得本组织在竞争中胜出,这才是学习历史“明智”目标之一。(公众号:醉氿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