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动因(学习能力的习得)

这是《熊大爷话生涯》的第39个故事。

各位听众,各位朋友,非常谢谢各位又来到了我们《熊大爷话生涯》的专栏。今天我要跟各位分享的题目是《地图?还是街道图?话生涯学习力》。

学习力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习惯的养成。自从来到大陆之后,我就开始有一个习惯,每天晚上拿出(一些时间),开始是半个小时,后来一个小时,有的时候情不自禁居然会两三个小时。我在干嘛呢,就是每天晚上看光碟。特别是以前喜欢看公安(的影片),喜欢看《黑冰》、《黑洞》、《刑警队长》等。从那(时候)我开始学习到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有关大陆的情况,譬如说我第一次学会那个叫“城乡结合部”,还有什么“钉子户”。因为我完全不了解这里的生活,从看电影、看电视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所以,学习并不是非得在一个非常固定的教室,(有)课桌椅才叫做学习,不是的。一个人对于终身学习,或者是对一种学习力的那种渴望,其实随时随地都可以的。

我记得以前在美国学校念书的时候,或者是在后来生活和工作当中,都一直保持看三份报纸(的习惯),很有意思。一份是大陆的侨报,第二个是台湾的世界日报,还有当地的一个国际日报。看了三种报纸,通过了不同思维的角度,慢慢地发现每一个报纸的立场,或者是他的言论,都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换句话说,同一件事情,你可以用不同的维度,用不同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去学习,去分析。

学习的动因(学习能力的习得)(1)

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年来我把我自己工作的地方,也把它定位成一个学习型的办公室。那就是说我的工作虽然是教书,是写作,但是我随时随地都要去学习,都要去理解读者是谁,听众是谁。突然间发现,九五年后的孩子来了,零零年的孩子都已经进大一了。所以,学习力是随时随地的,要不然我自己就会被这个时代,这个潮流(淹没),没有办法赶上,所说的内容就不被学生所接受。所以,成为我的工作,我也要抱着终身学习,和同事们一起参与,一起学习,这样子我才能够把一些接地气的故事带到我的专栏里面来。

譬如说,假如有人问我一个问题说:“请问王先生上海智慧树的办公室在哪里?”如果说这是一个任务,那我当然就开始有动机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在回答的时候有好几种,手一指,“喏,就在那边”,这是一种回答的方式。二,给他一张上海市的地图。这种方式并没有解决人家(提出)的问题,因为你给了人家的方向太大,目标不明确。所以,在学习力的当中我们要学习细节,要注意细节。也就是说我们该给人家的是街道图,有定位的APP图,让别人知道怎么去找到上海的智慧树,而不是一个概念的、轮廓的、大方向的,地图只能够知道一个大概的位置,却找不到真正的目的地。

学习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观念。回过来看我们的生涯,其实人的一生并不是像学校里边有寒假暑假,没有。人生就是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365天,天天没假,天天是假。因此,一个人的一生一定要有终身学习的学习力,任何的时间都可以去学习,任何的地方也都可以学习。所以,我们先去了解学习力其实要具备逻辑的思维,并且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的资本,培养逻辑的思维,创意的思考,创新的思维,进而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能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叫做学习力。还有,学习的能力不是指掌握知识的技能就够了,而是还要指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能力。还有学习的能力,不一定只是靠阅读,不够的,更多地要走出这个世界去看世界,去思考世界,品味世界。这样子你才能够拥有宽阔的视野,体会、了解人类的诸多不同,当然这也会让人更加的宽容。宽容是人很高的一种智慧,其实也会帮助人类增进幸福。

学习的动因(学习能力的习得)(2)

图片来自网络

学习需要动力,而这个动力大概来自两种。一种是强烈的内部动力,比如说学习目标、动机、兴趣。另外一种就是强烈的外部动力,而外部动力是什么呢?来自一种外部的竞争压力。所以,在今天我们的这个专栏中,我想跟各位一起特别分享,那就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要有不同的学习思维,比如说什么时候该用街道图,什么时候该用一般的地图。好,今天我们来谈,这个主要是分成下面三种不同的思维来切入。第一个逆向的思维,对司空见惯的,社会都已经成定论的事情或者观点,咱们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第二种发散思维,那就是把思维的视野(变得)广阔,呈现出多种的发散状态。例如,一题多解, 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的这种发散式的思维方式。最后一个就是批判性思维。对已经有的事物或者别人所提的一些观点,我们来进行思考跟判断,进而发现正确与否的思维过程,包括了我们对事物的洞察、分析、评价等过程。

其实呢,学习也绝不是被动接受问题的答案,事实上提出问题的时候比回答问题本身的思维,对整个成长更有价值。学习也不等同追求知识的数量,即使你有天赋,记忆力再怎么强,你能记忆的知识的数量,其实也没有办法超过花十块钱就可以买到的U盘的容量。当然学习也不是说非得收集形形色色的大咖观点或者是感悟,不一定,真理的形成需要不断地去检验、挑战或者是被挑战。

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和知识永远都在一种已经过去的、过时的路上。人的一生只有掌握及时的,并增强自身的学习力,才不会落后于这个时代。各位听众,你觉得呢?

-END-


附黄天中教授简介

黄天中,美国爱荷华州德瑞克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博士后访问学者,现任华侨大学董事会海外董事、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纽约州库克大学中国总校区校长,美国乔治亚州托马斯大学中国总校区校长。曾任台湾淡江大学心理学教授、公共行政学系主任、中国大陆研究所创所所长、研究学院院长,美国奥克拉荷马市大学教授、副校长,美国加州阿姆斯壮大学心理学教授、校长等职。

黄天中教授所获荣誉不胜枚举,获列美国名人录(Who’s Who in America)表彰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卓越贡献; 获列英国剑桥名人录(The TBC of Cambridge)选为21世纪杰出教育家;获列中国中央电视台“华人纵横天下”——全球杰出百位华人等。

天中教授在生涯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建树颇深,著有《孙子兵法与生涯规划》、《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幼儿版、小学版、高职版、中学版、大学版)、《人事心理学》、《幼儿心理学》、《临终关怀学——理论与实践》、《死亡教育概论——死亡态度及临终关怀研究》等三十余部。所讲授的《职业生涯规划——体验式学习》获列中国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线上开放课程”。

黄天中教授在中国有两个第一: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创建了中国的第一个美国MBA。


声音&文稿来源:黄天中(2018年录制)

文稿校对:蔡华艺、冯力元


生涯之路工作室

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分享快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