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普希金之死谈谈道德经中的)

《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那么,士是什么人呢?

士,会意字,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士,上古时期为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时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根据西周的五等爵制度,贵族的等级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后者依附于前者,即士依附于卿大夫、卿大夫依附于诸侯、诸侯依附于周天子。因此,士是先秦时贵族的最低等级,位次于卿大夫,但高于庶民。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

普希金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普希金之死谈谈道德经中的)(1)

再穷也要有把剑——武士

《说文》:“士,事也。”《白虎通•爵》:“通古今,辨然否,谓之士。”《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都是说,士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具备一定的才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鉴别能力,可以授予一定的岗位,承担一定的职责。

那么,何为“善为士者”?便是深谙为士之道的人,其见识和行为比一般的士(中士)要高明许多,亦即“上士”。王弼通行本《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其中上士,是高明的士;中士,是普通的士;中士,低劣的士。上士是得道之士,自然见识与凡夫不同,“朝闻道,夕死可矣”,因此“闻道”即“行道”,自然不至于“若存若无”甚至“大笑之”了。

普希金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普希金之死谈谈道德经中的)(2)

抚琴听涛真雅士

王弼注通行本《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里的“善为士者”,也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善为士者不武”呢?因为真正高明的士,知道动武是一介莽夫所谓,是下下策,是最后的选项,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项羽和刘邦对峙,项羽想单挑,刘邦自然不会应战,便说“吾宁用智,不能为力”,两国对阵,岂能效仿一介武夫,逞匹夫之勇呢?而逞匹夫之勇的,结局都会很惨。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算不得“上士”,因为他酷爱决斗。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生之中经历的决斗大约有30次。第一次决斗,只有17岁,是在舞会上为了一位少女,对他的叔叔巴维尔•汉尼拔发起挑战。最后的决斗发生在圣彼得堡不远的小黑河。1837年1月27日,星期三,普希金与法国军官丹特斯决斗,被丹特斯射中,击穿了肋骨,失血过多,于1月29日下午去世。一言不合就决斗的普希金,热血冲动,鲁莽好斗,终因决斗而丧命,年仅38岁。天才诗人的去世,令人扼腕叹息!两败俱伤,徒丧性命,这绝不是上士所为。

普希金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普希金之死谈谈道德经中的)(3)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

竹简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均作“古之善为士者”,而傅奕本作“古之善为道者”,帛书本缺一字,作“古之囗为道者”。所谓“善为士者”,也就是深谙为士之道者,因此二者并无歧义。由于竹简本最古(郭店楚墓,为春秋时期楚国古墓),因此从竹简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