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抚台是个什么官(清朝的抚台臬台)

旧时下级官吏称呼上级领导,多以“办公地点”取代其“职位”,以作敬称。“台”,原指石制的案台,后来逐渐延伸成为官员办公的地点,于是“某台”便成了官员对上级领导的敬称。行至清朝时期,以“某台”称呼上级领导几乎成为了官方惯例,于是便有了“抚台”、“臬台”、“藩台”、“府台”的叫法。

清朝的抚台是个什么官(清朝的抚台臬台)(1)

古代官员办公的台案

在影视剧《李卫当官》中,徐峥饰演的雍正帝宠臣——李卫,有一句较为经典的台词:

想当初,在山东兖州,三品的臬台,我也是说咔嚓就咔嚓!

从李卫的这句台词,我们能发现二个问题:

1、三品臬台,在清朝时期绝对属于显赫官职,才会让李卫拥有吹牛的底气和资格;

2、臬台,属于山东的地方官职;

清朝的抚台是个什么官(清朝的抚台臬台)(2)

李卫剧照

“臬台”一样,在现今的影视作品中,“抚台”、“藩台”、“府台”等官员敬称出现的概率也非常高,总让人傻傻分不清楚。这些顶戴花翎、官服样式、胸前朝珠都差不多,被下级官员以“某台”小心谨慎称呼的官员们,到底是什么官职,又相当于现今什么职务呢?

清朝时期的官制体系分为“中央官职”“地方官职”两大类,其中殿阁大学士、六部九卿属“中央官职”;而总督、巡抚、知府、知县等则属“地方官职”。本文的重点——“抚台”、“臬台”、“藩台”、“府台”,就属于“地方官职”

清朝的抚台是个什么官(清朝的抚台臬台)(3)

清朝官员形象

抚台

“抚台”,即“巡抚”的敬称,根据《清史稿·职官志》的记载,“巡抚,掌一省行政,从二品”。也就是说,清朝时期的“巡抚”,乃系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基本类似于现今的省委书记。

康熙年间,为便于“巡抚”对一省文武官员的节制,定“巡抚加衔制”“巡抚”一般情况下可加“兵部侍郎衔”或者“副都御使衔”,品秩从“从二品”升为“正二品”,行政级别升级为副国级,基本类似于现今兼任国务委员的省委书记。

清朝的抚台是个什么官(清朝的抚台臬台)(4)

清朝巡抚衙门内景

臬台

“臬者,法度、标杆、标准也”,古代刑律的颁布,称为“陈臬”,后世也多以“陈臬”称呼司法官员,而后“臬司”便逐渐成为司法官员的专称。清朝时期的“臬台”,就是执掌一省司法的最高官员——“按察使”

根据《清史稿·职官志》的记载,“按察使”的全称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品秩为正三品,行政级别为副部级,基本相当于现今的省政法委书记。

清朝的抚台是个什么官(清朝的抚台臬台)(5)

藩台

“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属国”的意思,而后延伸为拥有较大地方权力的地方官员。“藩台”,即为清朝地方官员中的实权派,执掌一省财政、人事、民政的“布政使”

“布政使”,品秩为从二品,行政级别为正部级,基本类似于现今的省长。

清朝的抚台是个什么官(清朝的抚台臬台)(6)

清代布政使“官契”

府台

清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划分,共有“省、府、县”三级,“府台”便是“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知府”的尊称。

“府”,基本类似于现今的地级市;“知府”,则相当于现今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其品秩为从四品,行政级别为正厅级。

清朝的抚台是个什么官(清朝的抚台臬台)(7)

清代知府衙门内景

后记

除此之外,清朝时期的中纪委书记——“左都御史”,还被称为“宪台”;地方局书记——“总督”,还被称为“制台”;地委专区书记——“守巡道员”,还被称为“道台”。也就是说,清朝时期下级官员以“某台”称呼上级领导的习惯,和现今以姓氏 职务称为上级领导的叫法,基本类似。

就此来看,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乃系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其在官制体系建设方面的成功,是助其稳固统治中原地区长达200余年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清朝为后世官制体系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不容忽视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清史稿·职官志》、《皇朝通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