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匝道建设规范(公路互通出口匝道)

依据《规范细则》8.4节,在减速车道和出口匝道控制曲线之间,运行速度仍然较高,应采用较高的平纵指标。分流鼻设计速度与匝道基本设计速度之间的过渡段,分流鼻曲率半径大小及其变化或回旋线参数、竖曲线半径等指标,应适应车辆继续减速运行和转向的要求,过渡段L多长合适?

高速公路匝道建设规范(公路互通出口匝道)(1)

(1)减速运行过渡段线形

减速过渡段的平纵指标值,一般应位于减速车道和匝道控制曲线之间。减速车道线形指标服从于主线,匝道控制曲线半径R与纵坡、工程规模等密切关联。

过渡段一般采用回旋线,也可采用大半径圆曲线替代。采用回旋线时,常见3情况,基本型、卵曲线和复合曲线等。

基本型回旋线,过渡段曲率半径从无穷大开始至R,应用最为广泛的过渡形式。一般有3种情况,一是主线为直线的路段,ZH点多位于分流鼻,最为简捷的形式。二是主线为曲线的弯道外侧,减速车道为大半径圆曲线【 回旋线基本型】,FGQ多位于分流鼻,过渡段ZH点与减速车道YZ点或HZ点衔接,在路面三角带范围与主线曲线保持同向,减速车道与主线路拱方向尽量保持一致。三是主线为不设超高的大半径圆曲线外侧,流出方向偏离主线的距离不大,如主线平曲线半径不小于5500m,减速车道线形一般为直线,ZH点多位于分流鼻,但近年多采用第二种方法替代。

卵曲线,主要用于主线弯道内侧,主线平曲线半径不是很大,一般不大于2000m。减速车道曲率半径一般接近主线平曲线半径,YH点多位于分流鼻。

复合曲线,一般用于主线弯道内侧,主线平曲线半径较大,一般大于2000m。减速车道为大半径圆曲线 回旋线基本型,回旋线A1位于减速车道内,A2位于减速过渡段,且A1≤1.5A2,GQ点多位于分流鼻。

(2)分流鼻设计速度和分流鼻曲率半径

依据《规范细则》4.3.3条,车辆通过分流的鼻的设计速度,按主线设计速度在70至45Km/h之间选择,《规范细则》8.4.1条,规定了分流鼻最小曲率半径的一般值和极限值。枢纽匝道或主流匝道宜满足一般值规定,集散次流匝道可按极限值控制。

(3)过渡段回旋线参数及长度

《规范细则》8.4.2条给出过渡段上任一点,至分流鼻距离和曲率半径的关系图,要求设计过程中查取,并给出地形困难时,主线设计设计速度(120、100、80和60)可降低一级取值。比较宽泛,使用不方便,但由该图可知回旋线的长度范围分别为110m、90m、70m和60m,图中对应最小曲率半径约为25m。

高速公路匝道建设规范(公路互通出口匝道)(2)

实践中,分流鼻过渡段长度宜采用下表一般值,汇流鼻过渡段(计入加速车道长度的回旋线长度)宜参照表中极限最小值取值。过渡段不宜太长,以免加大工程量。当不小于表中极限最小值时,一般均能满足曲率半径的要求。

(4)鼻端竖曲线半径

《规范细则》8.4.5和8.5.1条,未区分主线分流和汇流鼻,规定了相同的指标值,执行时分流尽量采用一般值控制,汇流可采用极限最小值。

匝道相互分合流鼻端,设计速度不应低于标准较高的匝道,竖曲线半径不应小于匝道基本路段一般值的要求。

(5)合流鼻端

《规范细则》8.5节,对入口匝道合流鼻的规定比较简单,仅提出了竖曲线半径和通视要求,合流鼻端通视三角区,主线100m、匝道60m,前文中已有论述。

《规范细则》中规定了匝道与主线分流鼻的最小曲率半径,合流鼻端曲率半径和过渡段回旋线参数,设计人员应重点考虑瞬时运行速度对曲率半径及超高的要求,兼顾路面三角带排水,可参照分流鼻取值,不宜低于极限最小值。

驶入匝道多数采用平行式加速车道,车辆在进入主线之前已经开始加速,汇流鼻曲率半径,宜参照分流鼻的极限最小曲率半径。

高速公路匝道建设规范(公路互通出口匝道)(3)

(6)鼻端超高

当匝道路拱横坡与主线横坡方向一致时,分流鼻端曲率半径可采用极限最小值控制;当匝道位于主线超高弯道外侧时,匝道控制曲线横坡与主线横坡方向不一致,鼻端曲率半径应采用一般最小值控制,三角带曲率半径较大时可设置反向超高,反向超高路拱横坡原则不大于2%

分汇流鼻端超高值,尽管受制因素较多,但应尽量按鼻端瞬时速度确定超高值。若采用了鼻端最小半径,匝道横坡宜采用上表的超高值。

分流鼻超高值不宜大于4%,合流鼻超高值不宜大于5%。枢纽匝道、主流匝道鼻端宜采用较小的横坡,集散次流匝道可采用较大超高值。

(7)结语

出口减速过渡段一般由回旋线构成,线形包括基本型、卵曲线和复合曲线,依据主线设计速度,建议最短长度分别为60m、55m、50m和45m。

直接式减速车道分流鼻曲率半径等指标,一般大于《规范细则》规定值,平行式加速车道,汇流鼻一般位于回旋线路段,宜参照《规范细则》分流鼻极限最小指标核查。

建议分汇流鼻端反向超高不大于2%,分流鼻超高不大于4%,合流鼻超高不大于5%。

《规范细则》要求合流鼻竖曲线半径指标值,采用分流鼻的规定,建议合流过渡段回旋线参数、曲率半径及长度,参照分流极限最小指标取值。

依据《规范细则》8.4.6条,被交线上跨时,出口匝道“宜”设在跨线桥之后,不是“应”或“必须”设置在跨线桥之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