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被谁救活(冰河救人拂衣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从冰冷的东减河中把落水者拖上来,浑身湿透的李可佳在岸边停留了一会儿。时值“四九”寒天,直到中午天还阴着,风吹到皮肤上是硬的,同事抱着他的外衣凑过来,让他快点穿上。李可佳则只顾盯着自己刚刚救起的青年,经过简单的急救,小伙子吐出一大口水,意识清醒,还攒着力气小声道了句“谢谢”。

围观群众早就把110、120都打了一遍,救护车正在赶来的路上。李可佳放心了,他不声不响地走出人群,和同事一起离开了现场。

一直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身上的寒意才渐渐苏醒。回家洗了个热水澡、换了一身衣服,李可佳就暖和过来了,没感冒也没发烧,还收获了媳妇的“点赞”。

第二天早上,他若无其事地到单位上班,像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冰河被谁救活(冰河救人拂衣去)(1)

李可佳救人现场视频截图。受访者供图

“李博士,这件事瞒不住了!”

唯一不同于电影的是,生活中的英雄没有掩饰真实身份的披风和面具——通过在场群众录下的视频,人们很快锁定了这位温暖了冬日的施救者:天津市民李可佳,36岁,博士学历,职业为通信工程师。

同事们兴冲冲地向李可佳展示各大媒体关于他的报道,其中被广泛转发的那篇,题目就叫“李博士,这件事瞒不住了!”

“博士中的勇士,勇士中的博士。”

“这位博士文武双全啊!”

“李博士,看你往哪儿跑,今天这朵小红花,你不戴也得戴!”

……

面对八方网友的盛情点赞,主人公李博士有些不好意思,“我觉得这是件平凡的小事,没想到会受到这么‘重磅’的报道。”这位理工科“学霸”用“写作文”来比喻内心的感受,“我自己想着写完交卷就完了,结果老师居然把它当成范文,还给全班同学念,就有点不敢当了。”

可以想象,如果真让李可佳写一篇描写李博士见义勇为全过程的作文,他恐怕连“凑够800字”的基本要求都很难达到,因为在他看来,那就是一件几句话便能说清的“小事”。

救人是“应激反应”

1月19日,李可佳照例和同事沙玉林、赵留俊一起,利用午休时间,绕着单位快步走。返程经过东减河时,他们遇上了文章开头那位不慎落水的年轻人。

眼见小伙子仰面浮在河中央,李可佳一边吆喝着让周围的人赶紧打电话求助,一边从岸上抄起一根长木棍,想用它把人拉上来。可是落水者离河岸太远,快有一人高的木棍也够不到他。

“他开始用微弱的声音向我求救,还呛了一口水。”这下李可佳彻底急了,他觉得一秒也不能再等,脱掉外套就下了水,径直游向河中央,“把人带回岸上来”。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李可佳的“口述作文”就是这么简单。

记者又提了几个问题,想请他再添加一些“心理活动”和“细节刻画”,他却总能在三言两语间给出一个高度概括的答案,语言风格兼具“理工男”的严谨与“哏都人”的幽默,唯独不擅长、更不愿意渲染和煽情。

问他东减河那么深,河底有泥、河面有冰,落水者又是个小伙子,体重不算轻……这么多的风险因素叠加,怎么就能义无反顾地纵身跳水救人?李可佳答了四个字:“应激反应。”他觉得在那样的紧要关头,人的行动是走在大脑前头的,伸出援手就如同条件反射一般,“完全是种本能”。

问他下水前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安危,李可佳笑了,“还没顾上想那些,我衣服都脱完了。”

问他是如何咬紧牙关,忍着彻骨的寒意游完这一趟的?李可佳说他当时一边拼命划水一边一点点把小伙子往岸上拖,全神贯注只想救人,对于水温和体温,“好像都没什么感觉”。

问他数九寒天浑身湿透,怕不怕感冒发烧闹肺炎,李可佳说,和一条年轻的生命相比,他觉得这些风险“应该可控”。

答完这些问题,李可佳犹豫了一下,开口纠正了记者的一处表述。“我当时那不能叫‘纵身跳入水中’吧。”他觉得这个凸显英雄气概的动作短语有些“过誉”,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近岸处的河水浅,一脚踩下去全是淤泥,根本没办法以这样潇洒的姿势入水,他当时是“出溜”下河的,“真要纵身跳下去,还不得溅一身泥啊?”(记者刘惟真 雷琨)

【纠错】【责任编辑:王秀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