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里异味有什么危害(车内异味会致癌)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汽车消费近年来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趋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车辆的依赖也日益明显。除了家庭和工作场所,车辆成了我们主要滞留的场所之一,因而大家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但是近年来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却不断爆出关于车内空气质量差、有异味,致病甚至致癌的消息,一时甚嚣尘上。网上关于车内异味致癌的信息让人难辨真假,而舆论的热议,似乎已经给车内异味打上了致病致癌的标签,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车内异味不等于有害

首先,我们要厘清车内空气有异味和有害的两者的区别,不少人对车内气味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认为“有异味就等于有害”,事实上,这两者并不能划等号。

气味是极其复杂的,地球上的化合物中约有20%具有独特气味,迄今凭人的嗅觉即可感觉到的气味物质有四千多种,车内空气中存在的挥发性有机物则有几百种之多。

2011年国家环保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并实施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 27630-2011)主要确定的污染物有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8种。

车里异味有什么危害(车内异味会致癌)(1)

(图片出自:环保部发布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中选取)

同时,异味又是一种比较主观感受,受个体差异影响很大。

车内异味的来源也是广泛多样,基本可以分为内饰和装饰两部分,不少装饰是消费者自己后来添加的,消费者购买新车时后增加的配件,比如脚垫,座椅坐垫和小装饰品等,如果选购的是非原厂生产的产品,没有非常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可能属于劣质产品,会产生刺鼻、不悦的气味,这也是车内异味的重要来源。

而在用车过程中不注意及时通风,或及时清理车内腐败食品,或者用车辆装载有刺激性气味的食品海鲜等,也可能使车内产生异味。

因此,只凭异味就断定车内空气有害,显然是没有根据的。

车内污染对人体有危害,但致癌包括白血病依据不足

那国家发布的指南中确定的污染物是否会致癌呢?查阅相关的医学资料,确实可以看到苯、甲醛等一些车内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皮肤、粘膜、呼吸道等,但致癌包括白血病依据不足。

网传典型的谣言有“车内空气异味导致白血病”观点有人追捧。以这个为例,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白血病的成因有哪些。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权威教材《内科学》一书中指出人类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1.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异常等生物因素

2.包括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在内的物理因素

3.包括多年接触苯以及含有苯的有机溶剂、接触乙双吗啉、烷化剂等在内的化学因素

4.家族性遗传因素

5.其他可发展成白血病的血液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等。

虽然多年接触苯以及含有苯的有机溶剂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但根据苯相关白血病的病例统计分析,因接触本患病的人群均为在工厂、车间等职业环境中接触到较高浓度的苯,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远高于《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 27630-2011)中规定的0.11mg/m3以及新修订标准中的0.06mg/m3。这个浓度的苯,是在生产标准不达标的家具喷漆车间等才可能达到,经过合格检测的汽车内不具备这个条件。

车里异味有什么危害(车内异味会致癌)(2)

(引用出处在文章最下,原文有标注【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也规定苯的短期接触(15 分钟)容许浓度(PC-TWA)为 6 mg/m3,长期接触(8 小时,每周 40 小时)时间加权容许浓度(PC-STEL)为 10 mg/m3。

以上所有这些指标均远高于车内苯可能存在的浓度,因此车内苯浓度导致白血病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甲醛是致癌物,与癌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人体接触甲醛就一定得癌。是否引起肿瘤和浓度、接触时间密切相关。而且癌症的发生往往更多与家庭遗传、生活方式等多因素有关,临床上很难确定某种癌症就是甲醛所导致的。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车内空气质量标准”不能混为一谈

不少人又常常将车内空气质量的检测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混淆,并经常沿用室内空气检测的手段和设备,对车内空气质量进行评定,这是错误的检测方法。

事实上,两者遵循的评价标准不同、采样环境要求不同、采样方法不同、使用设备不同……诸多的显著差异决定了车内空气质量检测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完全不具备可比性。

由于我们在车内待的时间短,并且可以通过打开车窗、开启外循环通风设施等方式进行通风换气,所以车内标准比室内标准略微宽松。但正由于这种情况,对车内空气质量的检测条件要求更高。

例如,车内空气质量检测要求的采样条件是在温度25 oC±1oC、相对湿度50%±10%的专业整车气味仓内,打开车门车窗静置6小时后,再关闭车门车窗静置16小时。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要求的采样条件是关闭门窗12小时,采样45分钟即可。

另外,以甲醛为例,《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 27630-2011)》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要求甲醛浓度虽然都不得高于0.10mg/m3,但前者的限定条件是在车内密闭16小时进行挥发,而后者的限定条件只是1小时内均值,标准远低于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标准的要求。

现行指南检测方法按 HJ/T 400-200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的规定进行,受检车辆实验状态规定为在生产线下线后的28±5天之内,检测环境温度为25.0℃±1.0℃。

车里异味有什么危害(车内异味会致癌)(3)

(图片出自: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中选取)

网传检测数据不可信

网上也有不少人给出了车内空气的检测数据来证明存在的问题,虽然看起来言之凿凿,仔细分析下却有不少问题。

显而易见的就是,检测工具和方法不靠谱。常见检测使用“网红甲醛检测仪,对车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等自测手段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测试结果与真值相比偏差较大。

车里异味有什么危害(车内异味会致癌)(4)

(图片出自:澎湃新闻《无味不等于无害!详解那些关于车内空气质量最该知道的误区》)

央视等多家媒体都曾经对此做过报道。记者曾亲眼见证,同一个空间内,“网红”检测仪器本来显示一切数据正常,但在测试人员用嘴对准仪器猛吹几口气之后,甲醛含量立刻超标。

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2019年年初公布了对网红产品“甲醛检测仪”的风险监测结果,结果显示:无一批“甲醛检测仪”产品示值误差符合技术要求,无一批次“甲醛检测仪”在设定的检测环境条件下的重复性符合要求。

而网上显示车内空气问题的数据,正是这样不合格设备检测出的。比如下图是来自某论坛的检测结果,针对此检测方法和结果,有网友在评论里直言:“按你这样子测,所有车都会超标,不信你换另一个品牌新车看看”。

车里异味有什么危害(车内异味会致癌)(5)

(图片出自:我的汽车之家论坛贴)

事实上,车内空气质量的检测有一套严谨科学的流程和标准,而有些自媒体大V、消费者等并无专业技术、知识背景和设备进行准确测量,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尚且存疑,就更无法通过这些数据来断定车内空气质量的问题了。有权威说服力的测试应该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来严格执行。

我们通过采访专业人士了解到,车内空气质量的检测有一套严谨科学的流程和标准,测试流程如下:首先将车内饰覆盖物(包括后装件及其他覆盖物)清理出舱外,将车门、窗、后备箱门、天窗等打开,试验车辆放置至少6小时,对车辆进行预处理,称为试验车辆的准备阶段,确保封闭阶段结束后采集样品为车内饰挥发形成;准备阶段结束之后,将试验车辆的车门、车窗、后备箱门、天窗、进风口风门、发动机所有设备包括空调等全部关闭。确保车辆的密封性,保持16小时后进行车内空气采样分析。整个测试过程对测试人员、试验环境、设备精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网络谣言所产生的误导效果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一》指出,2018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超过2.4亿辆,而白血病的发病率为3~4/10万。

如此庞大的有车群体中必然会有与白血病患者重叠,而网络传播又很容易将车主和病友聚集在一起,再加上不理性不科学的观点的引导,极易误导消费者与网友产生将车内空气和某种疾病单一地联系起来,而忽略其他的致病因素。

事实上,冷静下来条分缕析之后不难发现,现有的证据很难说明车内异味致癌,而在没有科学凭据的情况下就给出异味致癌结论,是非常不可取的。

在互联网后真相时代,一些不科学的言论通过恐惧心理被贩卖。我们往往容易被情绪左右而忽视真相,希望消费者和网友擦亮眼睛,切勿盲目偏信,被错误言论带跑偏。

【1】万伟国,邹和建.国内期刊报道苯相关白血病病例及诊断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杂志2010,28(11):844-846


车里异味有什么危害(车内异味会致癌)(6)

点击车内有异味,到底会不会危害健康?关注12月19日直播,了解更多车内空气健康知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