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

#为什么贺知章少年孤身闯天涯、中年身居政治圈还能优雅变老呢?#

【作者】神木市特殊教育学校 杨宇【时间】2023年1月9日

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1)

一、晚年自号四明客,唐代诗人书法家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少时以诗文知名。我认为,贺知章就是不倒翁,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

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2)

二、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吴中四士

我认为,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所以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称为“仙宗十友”。

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3)

三、其诗文绝句见长,抒怀之作风格独特

我认为,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十九首。贺知章早年迁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4)

四、贺知章中状元后,授国子四门博士

贺知章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年),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我认为他官运亨通,开元十三年(725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5)

五、唐玄宗御制诗赠,皇太子百官饯行

我认为他急流勇退,天宝三年(744年),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家宅为道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皇帝诏令准许,赐鉴湖一曲。唐玄宗以御制诗赠之,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其间,写下《回乡偶书二首》,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以侍读之归,追赠礼部尚书。

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6)

六、满头银发佝偻身,辞职信上书皇帝

唐天宝二年,京都,长安城。在四海的文人墨客都千辛万苦,想要挤进京都长安的时候。有一个老人却与众不同。他满头的银发,佝偻的身姿,写了辞职信上书给皇帝,想要辞官回乡。皇帝犹豫了再三,看着他大病初愈后憔悴的面庞,终于点头答应了他的辞呈,并在皇宫命太子为首,百官设宴,送别这位已经86岁的老人家。我认为,这样全身而退的大官,为数不多。

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7)

七、贺知章仕途顺利,低调是官场标配

这个在长安呆了50多年,本该可以继续身居高位,享荣华富贵,却嚷嚷着要告老还乡的老人家,就是贺知章。我认为,他低调,官场才仕途顺利,低调是贺知章在官场上的标配。贺知章36岁成为状元,彼时的大唐方兴未艾,朝廷内部正是风起云涌的时刻。从武则天登基开始,到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的漫长时间里,慢慢演化出的“拥武派”、“拥李派” “后宫派”,一直在进行着激烈的政治斗争。

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8)

八、贺知章六十四岁,依然是七品小官

而贺知章,却低调的甘愿做一个朝廷小透明,每天默默无闻的上班打卡、下班签到、回家吃饭。一般来说,这样的人很难混出头。事实也是如此,直到64岁,贺知章依然是一名负责祭祀的正七品小官。我认为,和状元及第,万众瞩目的前半生相比,其仕途实在是很让人担忧。

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9)

九、贺知章不争不抢,当上了太子帝师

后来,唐玄宗继位后,其他大臣都在政治斗争中倒下了,但贺知章不争不抢的“低调”,让他从开元十三年起得到了唐玄宗的青眼相加,一路升迁,最后当上了官居三品的太子帝师,工部侍郎。我认为,是他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态度,才可以在翻云覆雨的官场上安然无恙,拥有一份别人艳羡不来的幸运。这在当时朝廷中的所有文臣里,都是非常罕见的。

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10)

十、李白说四明狂客,旷达不羁贺季真

诗狂,文化圈旷达不羁,在官场及其低调的他,在“文化圈”却是另一种状态,李白曾说: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想必贺知章在听到这句诗的时候,一定会哈哈大笑。我认为,唐朝的文化圈,众所周知,是一个崇尚“疯狂”的时代里,而贺知章就是这些狂人中的一个。

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11)

十一、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史书记载他“性旷达,善谈说”,年轻时就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众所周知,他狂的事迹很多,但大多都离不开“酒”。贺知章嗜酒如命,在他的醉眼里,落花似乎都带上了醉意:“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杜甫《饮中八仙歌》把他排于首位,说“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大意就是调侃贺知章,说他醉酒落井,还在井底酣睡。

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12)

十二、关于贺知章才气,不得不提起柳树

说完了酒,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他因狂而产生的才。我认为,说他的才气,就不得不提一下柳树。在中国古代,柳树曾作为可咏之物,出现在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诗作里。比如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杨柳依依”这样的句子了。还有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

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13)

十三、写柳树诗人很多,最红贺知章咏柳

我觉得,写柳树的诗人很多,但最红的,要数贺知章的《咏柳》,直到今天,小学课本上还会出现这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儿童必背唐诗,也被大家戏称为“对小朋友最有影响力的咏柳唐诗”。

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14)

十四、树高千丈不忘根,人若辉煌莫忘恩

回家,才是心安之处,俗话说:“树高千丈不忘根,人若辉煌莫忘恩”。尽管贺知章功成名就,却始终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一直将思乡之情深埋于心底。我认为,是86岁那年的一场大病,他感觉自己的人生已无多少时日了,“游子归故乡”,贺知章想回家了,所以他将还乡提上了日程。

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15)

十五、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我认为,得到皇帝的允许后,他一刻也没有迟疑,立即启程归乡。回到故乡之后,看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一草一木,贺知章感情万千,又写出了一首家喻户晓的诗篇,道出了久别故乡的心酸。这首诗就是《回乡偶书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16)

十六、看故乡风景和人,回家了心有所安

从诗中可以看出,刚踏上故土时的他,遇到一位正在村头玩耍的儿童,孩子看着满头白发的贺知章,天真的问道:“老人家,您是哪里人啊,到我们村干嘛?”贺知章虽然客居他乡50多年,青丝已变白发,但家乡话还是说的很溜。我认为,八十六岁老人,看着故乡的风景和旧人,内心和垂髫孩童的心一样澄澈,一样纯真,一样美丽。回家了,终于心有所安了。

李白与贺知章齐名(贺知章张旭包融)(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