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人物介绍(张一波九一八)

1931年“九月秋”,是“14年抗战”起源时间,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九一八事变人物介绍?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九一八事变人物介绍(张一波九一八)

九一八事变人物介绍

1931年“九月秋”,是“14年抗战”起源时间。

它既是日军侵华之始,也是东北民众抵抗之始。在当年流亡关内的师生中,这首名为《九月秋》的抗战歌曲曾经广为流传,也成为东北民众不愿当亡国奴、抗日救亡的写照。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抛头颅、洒热血,在各条战线谱写了一曲曲抗战悲歌。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在今年全面落实“14年抗战”新史观、又将逢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纪念日之际,本报编辑部推出落实“14年抗战”新史观大型年度策划《九月秋》,选择不同视角,对东北抗战史进行梳理、还原,既为沈阳打造抗战历史文化名城提供可信的“依据”,又为抗战主题教育提供新鲜的“教材”。

今天,我们推出《辽沈专家系列谈》之二。

专家小传:

张一波,今年90岁,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教授,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名誉会长。

1985年9月14日,张一波提出一个抗战研究的新观点:

中国的抗日战争不是8年而是14年,是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的。

他是中国最早提出“14年抗战”观点的学者之一。为了求证自己的新观点,他创办“九一八”网站,创建九一八战争研究会,还固执地卖掉了房子用于搞研究。

2005年9月3日,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张一波呕心沥血倡导的的第一个使命完成了。

前不久,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让他倍感欣慰。

2月14日,记者在辽宁省金秋医院6号楼见到了这位令人尊敬的学者。他说,自己还有几个未尽的心愿,比如为“九一八”正名,“九一八”不是事变是战争。他尽管已经90岁高龄,但还要研究不止。张一波说:“这不是工作,这是事业!”

这个事业的意义——为了民族尊严。

采访老战士,

开始质疑“事变”

张一波本人就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受害者。他的父亲张传伦从事抗日活动,不幸落入日本鬼子的手中,被活埋而死。1940年,13岁的他毅然离开家门,报名参加了八路军。

张一波萌生“九一八”新论是一次偶然的机会。1980年,张一波作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的党史教授,参加《东北抗日联军斗争简史》一书的编写工作,负责第五章。经过多方搜集,张一波找到了部分抗联烈属及健在老战士的联系地址,准备访问他们。

张一波曾在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无粮殿乡廉家村金山岗子屯找到一位88岁的抗日义勇军老战士王玉楼。王玉楼告诉他,“九一八”后不久他就参加了高鹏振的义勇军,参加过彰武战斗、康平战斗、新民战斗等,打死打伤不少日本鬼子。在康平战斗中,王玉楼不幸腹部中弹,日本鬼子的机枪把他的肠子给扫出来了。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无药可医,老乡只好用鸡皮替代纱布,用床单替代绷带,为他进行了简单的包扎,每天只能靠大粒盐水冲洗伤口。一个月零五天后,他的伤口竟奇迹般地愈合了,肚皮上只留下了淡淡的疤痕。王玉楼撩开衣服给张一波看伤口,告诉他:“‘九一八’就是你死我活的战争,绝不是‘事变’!我们跟小日本打得那么激烈,甚至一天经历数战,死了那么多战友,怎么能把这场战争说成是‘事变’呢?”

张一波采访到124位抗联战士,他们各有不同的故事,但他们对“九一八”是战争的看法大都一致。这颠覆了张一波此前的历史观。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弄清‘九一八’对抗日战争所起的历史作用。”

东北抗联著名将领周保中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1981年5月初,张一波前往北京找到了周保中的家人,读了周保中留下来的40多册珍贵的“抗战日记”,从1931年一直写到1945年。可以说,他的日记见证了14年的中华民族抗战史。周保中的家人对张一波说:“中国的抗日战争严格地说应是14年!‘九一八’明明是战争怎么变成了事变呢?!”

他们的话深深震撼了张一波,他萌生了给“九一八”正名的想法。

随着对“真相”的深入了解,张一波的疑问越来越大。这种疑问就是来自“约定俗成”的对九一八事变的称谓。在张一波看来,用事变是涵盖不了“九一八”性质的,他和别人争执。人家就问他:“‘九一八’不是事变是什么?”“是战争!”毫不迟疑,快得连张一波自己都吓了一跳。谁都清楚,战争和事变的本质区别,在当时约定俗成的定论下,张一波的观点被认为是学者的哗众取宠。

张一波告诉自己:“不能沉默,不能局限于学术上的研究,要告诉公众‘九一八’为什么是战争而不是事变。以后的岁月不再只是为自己而活了。”

卖房搞研究,

求证“九一八”是战争

早在1985年,张一波就在《沈阳晚报》上发表了《九一八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开始》的文章,就此打破了九一八事变的垄断称谓,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1988年,张一波从党校离休了,时间更自由了。他开始筹备辽宁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后来又创办“九一八”网站。2002年,单位分给张一波一套178平方米的房子,当时研究活动正缺少资金,他就动起这个房子的主意。49万元卖房款就被他用在了抗战研究上。目前,张一波收集了百余盘证言磁带及100多箱、近5万卷资料。

“我办研究会、办网站,是因为历史——真的不可以遗忘。”

他利用一切点滴机会,宣讲他搜集的证据。

在他的病床上,记者看到一本群众出版社1986年2月出版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这本书已经陪伴了他31年,书上密密麻麻标记着他的批注。张一波说,这份长达48万字的判决书就是最好的证据。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侵华战犯的判决书明确指出:“我们认定对华战争自1931年以后是侵略战争。”在“中日战争及其阶段”一节中指出:“日本指导者虚伪地称为‘中国事变’或‘中国事件’的对华战争,由1931年9月18日夜间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东京湾投降时告终。”《判决书》揭露了日本称“事变”的虚伪性,明确了“九一八”是侵略战争的性质。

张一波告诉记者,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驻中国的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铁路,反而诬陷中国军队所为,突然袭击了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并同时向沈阳市中心和机场进攻。第二天,也就是1931年9月19日,日本驻国际联盟的代表芳泽谦吉故意轻描淡写地发表声明说:请国联不必重视此“地方事件”。“九一八事变”的用语从此出笼了。自此,日本历代内阁违反国际战争法规规定的称谓,坚持把这一事件叫做“事变”。这一有意歪曲历史事件性质的错误概念,就一直被国内外错误地沿用至今。继“九一八”之后,日本每侵占一个地方统统都叫做“事变”,诸如“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甚至把历时14年的侵华战争也叫做“支那事变”。不难看出,日本当局之所以叫“事变”,其用心只不过是耍弄掩耳盗铃的政治流氓手段,借以达到掩盖、否认、逃避其发动侵略战争的罪恶罢了。

九一八事变,

应改称“九一八战争”

张一波认为,“九一八事变”和“九一八战争”的称谓之争,不是使用词语之误,也并非仅仅是史学和法学范畴的学术之争,而是要不要尊重史实,要不要坚持历史定位,要不要坚持民族利益的原则问题。要害是侵略与反侵略、邪恶与正义之间的严肃议题。

张一波分析了日本当局将“九一八”称为事变的原因:

首先,其称“事变”是否认侵略罪责。“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到战争结束为止,日本历代内阁都不承认在中国的敌对行为是战争。他们坚持称它为‘事变’。以此为借口,日军当局主张战争法规不能适用于这一敌对行为的实行。”

其次,其称“事变”是蔑视战争法规。“日本政府和陆海军,虽然组成了完全的战时态势,但依旧把中日战争作为‘事变’来处理,并借此而蔑视战争法规。”

第三,其称“事变”是不撤兵的借口。“国际联盟在1931年12月10日的决议中决定设立李顿委员会并命令作事实上的停战。日本代表接受这个决议时,曾声明说这个决议不得妨碍日军在满洲对‘土匪’所采取的必要行动。日本军部根据对决议的这项保留,继续对中国军队采取敌对行为。日本军部主张说:日本和中国之间没有存在着战争的状态;纷争只是‘事变’,所以不能适用战争法规;抵抗日军的中国军队不是合法的战斗员,仅仅是‘土匪’。为了消灭在满洲的‘土匪’,所以开始了无情的作战。”

第四,其称“事变”是虐待战俘的根据。“日本政府不承认这次‘事变’为战争,并主张对于这种战争不能适用战争法规,而被俘获的中国人也不能享有俘虏的身份及权利的资格。”

第五,其称“事变”是扩张侵略的一贯手法。“国际联盟和九国公约签字国的布鲁塞尔会议,都未能阻止日本对中国的战争,即自1937年在卢沟桥所爆发的敌对行为。日本将中日战争作为‘事变’处理的这一方针,一直没有改变过。”

张一波说,有充分的历史事实证明,“九一八”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战争,不是地方事件、两国纠纷的“事变”,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他坚持“九一八”是战争、不是事变的原因,是要消除日本对我们的殖民文化烙印的影响,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张一波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一个民族,只有不忘历史,感恩历史,敬畏历史,感念前人为自己铺就的前进道路和奠定的生活基础,才是一个有良知、有感情、有力量、有希望的民族。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周贤忠/文

胡中惠/刊头题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