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盘缠为什么要烧个黑猪(送盘缠你知道是什么习俗吗)

“盘缠”一词是古方言,直白一点说就是路费,文雅一点说就是川资,在古代白话小说中经常见到这个词,比如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众人感念杨志杀了没毛大虫牛二为民除害,在杨志发配大名府时凑了些银两,打点公差,然后将“其余多的银两尽送与杨志做盘缠”。比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范进中举”一节,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将前来借钱的范进好一顿抢白:“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

盘缠是个名词,却是由两个动词“盘”和“缠”构成的,路费为何既要盘又要缠呢?这还得从过去的货币说起。我们现在用纸币,新版百元大钞一张也就一克多点吧,一斤能称个四五万元,信用卡就更不说了,如果没有限制的话,刷多少钱都可以。而古代的货币,主要是方孔圆形的铜钱,黄县话叫作“小制钱儿”,人们为了方便携带,常在孔里穿上绳子——“贯”本意就是指穿铜钱的绳子,后来作量词,一贯为一千枚铜钱——把它“盘”起来“缠”在身上。铜钱和现在的纸币相比要重得多了,一般地说,一枚铜钱的重量在四克左右,一贯差不多就有八斤重。《醒世恒言》卷三十三《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写女婿刘君荐受丈人资助十五贯钱去做本钱,小说写他是“驮了钱一径出门”的,这“驮”就是用肩背负载——钱少可以盘起来缠在身上,多了就只能驮了,因为十五贯差不多有一百二十斤重。顺带说一句,因为《十五贯》中因缘巧合之事甚多,所以黄县话中把巧合说成“碰儿十五贯上喽”,比如:你看这事巧嘞,真是碰儿十五贯上喽。南朝梁人殷芸所作的轶事小说集《小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四个人中,一个想升官,一个想发财,一个想成仙,第四个更绝,梦想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三者得而兼之。十万贯就是八十万斤,四百吨重,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缠腰上的,怕是也没有什么仙鹤能载得动这些钱,须知人类史上载重量最大的飞机——苏联的安225,最大载重量也不超过二百五十吨。

尽管如今人们不再把随身携带的钱缠在身上了,但用“盘缠”表示路费的意思,却还是沿用了下来。在黄县话中,就经常用到盘缠一词,比如:穷家富路,出门在外多带点盘缠。

送盘缠为什么要烧个黑猪(送盘缠你知道是什么习俗吗)(1)

送盘缠为什么要烧个黑猪(送盘缠你知道是什么习俗吗)(2)

在黄县民俗中,认为人死之后先要暂时拘管在土地庙中,第三天晚上要启程西去,所以这天晚上要“送盘缠”,就是给西行的鬼魂送路费。除了纸包袱里装着的金元宝银元宝,还要有金山银山、聚宝盆、纸马、童男童女烧送,防止死去的亲人在阴间吃苦受穷。现代一点的人连电视、冰箱、电脑、手机都扎成纸活来烧,这就不仅是盘缠了,连居家过日儿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就是不知道阴间有没有宽带和WAFI。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