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1)

文|依壹Talk

编辑|依壹Talk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2)

“霸王鞭舞”是我国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传统民间舞蹈,具有祭祀、宗教和娱乐功能。白族的“霸王鞭舞”是白族民间艺术中最有特色的一种,它蕴涵了白族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3)

“霸王鞭舞”是在白族独特的人文空间中形成的,在白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地域环境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并且随着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霸王鞭舞”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演化。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4)

“霸王鞭舞”在白族的历史渊源

“霸王鞭舞”是在云南白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艺术,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据专家考证,白族语有被称为“搭哇瞥”"的度靴”的称谓。“搭哇瞥”直译为“大王鞭”;"的度靴”则是根据霸王鞭舞道具的响声转译而来的拟声词。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5)

(一)当地艺人认为“霸王鞭”不仅是一种表演工具,而且具有独特的含义

至于“霸王鞭舞”,则是后来的专家学者们为区别于“霸王鞭”这一道具而在舞蹈整合时期所确定的名称。

“霸王鞭舞”是几百年来根植于白族乡村生活中的一种舞蹈,它是白族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白族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关于“霸王鞭舞”的部分记载,在明清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都有。如明朝徐霞客就曾在《徐霞客游记•滇游记》中记载了“霸王鞭舞”:“明朝崇祯十一至十二年间,徐霞客曾云游滇西的大理一带。”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6)

明朝最浪漫的男人——徐霞客

在此期间,徐霞客曾两次在凤羽巡检司(今云南洱海凤羽镇)观看由土司尹忠特别安排的民间歌舞表演“以鼓乐为胡舞,曰紧急鼓”

清代白族学者杨琼在其著作《滇中琐记》中详细记述了白族“霸王鞭”的用料、尺寸、制作方法和“霸王鞭舞”的舞姿:

“霸王鞭者,已竹竿五尺长,竿身节凿空三寸,置筍以二三铜钱,其空参错相间。

拍之则钱动摇作款喧声,手握竿之中,而排之上下截,拍手承以臂,拍足承以踵,拍头承以颈,拍腰承以股,俯仰曲伸,辗转反侧,无不中节,亦绝技也。”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7)

由上述两段史料可知,“霸王鞭”及“霸王鞭舞”最早在明末清初,在今大理、洱源一带已广为流传。而且,它的表演形式和道具形式,都与白族现存的“霸王鞭舞”的基本动作规律相差无几。

(二)“霸王鞭舞”在白族中的表现形式

据调查,“霸王鞭舞”在白族地区分布广泛,除了大理市,剑川县,云龙县,宾川县,洱源县,祥云县以外,散居或杂居于其他6个州市的白族民众中均是其舞种传播流布的范围。

其中以大理喜洲,云龙顺荡,剑川石龙等三县的“霸王鞭舞”表演形式和道具服装最有特色。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8)

1、大理市的“霸王鞭舞”

在大理市,“霸王鞭舞”在喜洲,海东,挖色,银桥,下关等乡镇很受欢迎。

这一带的“霸王鞭舞”在表演时,夹有盘腰、后仰、对打靠背、颤膝、蹲跳、旋肩等动作,当地艺人将舞蹈时的节拍称为“下”,如“打十二下,“打二十四下,“打二十六下,等大理市的“霸王鞭舞”,套路的打法均为双数,且依据音乐循环交替而舞。

舞蹈时,舞者用右手握住鞭身的中段,以虎口为基础,使“鞭头”、“鞭尾”上下移动。舞蹈动作一般是沿着“鞭头”、“鞭尾”的不同方向移动,并随着音乐的节拍,一个拍子一个拍子地与身体各个关节部位交替接触。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9)

大理“霸王鞭舞”各套舞步,身躯前倾幅度很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热情奔放,快活活泼的特点。在表演的过程中,还不时地加入“心合心”、“背靠背”、“脚勾脚”等双人舞的形式。

另外,还有一些舞蹈演员之间的竞技表演。大理市的“霸王鞭舞”舞姿变化多端,如“二龙吐水”,“四斗门”,“卷菜心”,“四进四退”,“日月对转”等。演出时伴有啧呐及打击乐器。

与其他“霸王鞭舞”播布区相比,喜洲女子表演的霸王鞭舞服装颇具特色。其服装多以红色、白色和蓝色为主色调,颜色鲜亮,鞋子形似船头,鞋尖朝上,老妇穿着黑色绑腿。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10)

2、“霸王鞭舞”《云龙》

《云龙霸王鞭舞》是一种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的舞蹈。这支舞主要流传在云龙县的白石乡顺荡村,在“文革”时期曾一度停办,1982年后才逐步恢复。

这一舞蹈主要有八种传统的跳法:半圆跳,打圆跳,一条街跳,双龙抢宝,打四角,扫四门,五梅花路,金鸡打斗。

云龙的《霸王鞭》是用一根133厘米长的山竹做成的,在山竹上开了四个长孔,每一个孔都有20厘米长,每一个小孔里都镶嵌着四枚铜钱,每一个小孔的末端都绑着两条小彩带。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11)

表演时,一名舞蹈家手中拿着一根四市尺长的鞭子,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另一名舞蹈家则拿着一根木制的“腰台”,一边随着主舞的节奏翩翩起舞,嘴里还不时发出“着”的声音。

舞蹈演员的唱词会随着风俗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表演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四季平安,六畜兴旺,因此,这段念白的内容与表演的目的是一致的。在舞蹈中,队形并无固定的位置,相对自由的空间分配,常常根据动作、歌词等的变化而变换位置。

3、剑川“石龙霸王鞭舞”

“石龙霸王鞭”主要流传于湖北省剑川县沙溪镇石龙村,其舞蹈风格为“霸王鞭”。这里的“霸王鞭舞”道具与别处大不相同,在表演过程中,舞者握着“霸王鞭尾”。因为拿鞭子的特殊姿势,使得鞭子的挥舞幅度变大,手臂的动作变长。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12)

因此,舞蹈表现为“甩”为主体,兼有“承”、“旋绕”的大幅度动作要素。

其特点是舞蹈节奏平缓,舞者唱着“霸王鞭曲”,舞姿中包含了“观音扫地”、“童子拜观音”、“膝上栽花”、“黄龙缠腰”、“雪花盖顶”、“苏秦背剑”等具有佛教意义的10多个动作。整个动作庄重而虔诚,充满了宗教的味道。

"石龙霸王鞭舞"一般以群舞为主,因其保留了部分带有宗教色彩的名目,故表演时舞步节奏慢而稳,且与名目对应。

由于受舞动律动的影响,“石龙霸王鞭舞”在表演时,多采用圆、竖、横三种组合形式。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13)

“石龙”“霸王鞭舞”在舞步变化上,不及喜洲和洱源地区的“霸王鞭舞步”灵活轻快,变化多端。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14)

白族的“绕三灵”仪式和“霸王鞭舞”文化阐释

(一)祭祀中的“绕三灵”

据专家考证,“绕三灵”是白族千余年来的一种习俗。大理坝区白族人民,每年四月二十二至二十四,都要以村寨为单位,抬一尊本村“本主”的神像。

在各村手持花柳(又称大帛树)的老人带领下,一百多个村子组成了一支由一百多人组成的舞蹈队伍,挥舞着霸王鞭,敲打着八角鼓,舞着“双飞燕”,沿着苍山脚下,载歌载舞,虔诚地向“三都”致敬。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15)

也就是“佛都”三塔寺,“神都”圣源寺,“仙都”洱海神庙,然后再沿着洱海西岸返回。

这是一场集宗教、歌舞、民俗于一体的大型的民间活动,在白族人中被称为“狂欢节”。“绕三灵”是上古人类舞蹈“桑林之舞”中的,费孝通先生对此进行了研究。

“绕三灵”是一项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根植于白族悠久的历史和农业文化。

“绕三灵”是大理白族民间的一种综合性节日和习俗,它是一种集宗教、歌舞和民俗于一体的民俗活动,每年都会在水稻播种前进行,此时正值水稻的重要备耕期。对于这一点,白族有一句谚语,叫做“芒种,忙忙种”。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16)

表达了白族人希望在芒种日前,用他们民族最盛大的传统歌舞来进行“娱神”,通过“绕三灵”的祭祀活动,来实现他们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粮食丰收的简单愿望。

“本主”信仰是云南白族“万物有灵”信仰中最具特色的一种信仰。靠近“圣源寺”的那座“神都”内,供奉着大理国主段思平的曾祖段宗膀。这也是为什么“本主”会被称为“五百神王”的首领,也是“爱民如子”的原因。

因此,在大理坝区数百个村落中,供奉在“神都”中的“中央爱民皇帝”,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而“神都”,也被白族人公认为是“绕三灵”仪式中最重要的祭坛。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17)

维克多•特纳认为,“仪式”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经过规范的正式行为,尽管这些行为并未抛弃技术性习惯,却是一种信仰,一种被视为一切结果的始作俑者和最终起因的神秘(或非经验)存在的力量。

涂尔干认为,“仪式只是一个社会群体为了巩固自身而使用的一种方式,在仪式中,由于集体、情感、氛围等因素,道德和集体意识被塑造出来。”

每年农历二月,白族老人前往巍山龙吁都山,举行“接金姑”仪式,持续到4月23日至25日,举行大型“狂欢节”“绕三灵”的盛大庆典活动。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18)

都以白族“花柳树”,“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以及民间小调,以及插科打舞的即兴说唱为主要内容,在整个仪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白族“绕三灵”活动是通过各种娱乐人与神灵的民间歌舞,突显了传统仪式的艺术象征,增强了白族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自信心。

时至今日,“绕三灵”的宗教色彩已日渐淡薄,群舞仍是祭祀中最有艺术魅力、不可缺少的一环。

“绕三灵”舞“霸王鞭组舞”受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对白族历史文化的不断继承中,越来越显示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意义与现代文化价值。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19)

(二)祭祀中“绕三灵”的象征性符号

格尔茨认为:“文化是一种历史传承下来的意义模式,它体现在象征符号之中,它是一种由象征符号所表现出来的观念体系,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交流、延续和发展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在“绕三灵”的演出中,出现了“霸王鞭”组舞“大帛树”,插科打棒,即兴说唱,山歌小调,以及巡回演出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服装,道具,民俗工艺品等。

展示了众多的白族历史、宗教、民俗等文化要素,传递着厚重的白族文化内涵,反映出白族独特的美学观念和民族风尚。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20)

“绕三灵”“霸王鞭舞”是白族民众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一种重要载体,它在传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与不变,对白族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像著名人类学家周大鸣所说的那样,“族群认同是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的,共同的文化来源就是族群的基础,所以族群认同的要素应该包括共同的历史记忆以及遭遇、语言、宗教、风俗文化等特点。”

可以说,一个地区的风俗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是民族认同和地域认同的基石。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21)

1、霸王鞭

“霸王鞭舞”,因为播布区的不同,道具的大小也不一样,民间常见的霸王鞭,都是用实心竹子制作而成,粗细适中,鞭身一般开四槽,均分置鞭两端。

在它的两端各凿穿两个方向相对的长方形孔,代表着四季,在每一个孔中分别嵌入一串三枚或两串六枚的铜钱,铜钱的数目分别代表着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或一年四季二十四节令。

在表演的时候,可以在霸王鞭的一端系上用彩色布条扎成的彩球或拴上铜响铃,既可以起到装饰作用,也可以起到增强表演的效果。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22)

2、服饰

服饰是一种重要的符号,它能为文化参与者所理解和认知。服饰是白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白族的历史变迁,社会结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理的白族舞蹈家,在表演“霸王鞭舞”的时候,都喜欢拿着一条方巾,这条方巾大多是深蓝色的,上面绣着白色的桃花,四边绣着大胆的白族青年追求爱情的字样,这说明这条方巾既是道具,又是装饰品,又是一对情侣的定情信物。

在“霸王鞭舞”中,舞蹈演员一只手拿着鞭子,另一只手拿着手帕,两只手随着乐曲的节拍,轮番舞动起来。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23)

白族男舞“绕三灵”,其服饰与日常服饰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那些由“花柳树”(又称“大帛树”)领舞的男舞者,衣着更是夸张。

领头的人戴着八角形的八角手帕,戴着一副墨绿色的眼镜,额头上贴着彩色的“太阳膏”。

上身在传统白族男装后背,披挂着若干件杂色衣物;下穿一条两腿不同颜色,且在裤腿上用香烛烙出数十个洞的“阴阳裤”;脚上穿一双绣花布凉鞋。

根据民间艺人的解说,每个纹饰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比如,人们可以把八角手帕戴在头上,用它来获得神灵的祝福;戴插绒花边的墨绿色眼镜,象征着它能驱赶鬼怪,就像是一面镜子。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24)

一条“阴阳裤”,在裤腿上烧了几十个窟窿,代表着这条裤子已经被“加持”,舞者可以在阴间和阳间跳舞,类似这样具有象征意义和历史印记的文化符号,将白族在传承“绕三灵”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文化变化,传递给后人。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25)

大理白族"霸王鞭舞"传承的对策与思考

“霸王鞭舞”是随着大理白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

近几年来,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深入,各级文化教育部门均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目前,大理白族“霸王鞭舞”的保护与传承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26)

据了解,近几年来,白族舞蹈“霸王鞭舞”在大理州中小学广泛开展,使当地儿童从小就认识和喜爱这项传统艺术。

文体局积极组织群众团体“霸王鞭舞”活动,如广场上的“霸王鞭”健美操等,对霸王鞭舞进行了更广泛的普及和推广,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各级文化馆的文化工作者要加强指导、协助和宣传地方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加大对“霸王鞭舞”非遗的保护力度,及时对非遗主干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促进“霸王鞭舞”非遗存的可持续、科学、规范的发展。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27)

目前,大理地区“霸王鞭舞”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科学规划,得到了各级文化机构、社会团体、群众的密切配合和支持,已经走上了一条良好的发展道路。

大理白族的“霸王鞭舞”在传承方式上,从传统的以村寨传承为主,以家族传承为主,以师徒传承为辅,逐步向村寨方向发展;对于非遗保护的主体,非遗传承人的各项保护措施开展得比较具体。

提高了非遗保护队伍和具体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制定了保护方案,实施了保护措施,总体来看,其保护、传承和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28)

但是,在其保护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充实、完善和提携。小编认为,在未来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提高保护主体的思想素质和敬业精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充满热情,培养主人翁意识,使非遗保护工作能够在科学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中进行。

继续增强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霸王鞭舞》的原始文化基因,使其免遭外来文化侵蚀。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29)

从整体上提高保护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给予尊重,自觉地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家园,这样才能让保护工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长效性。

文化馆、站合理规划了各个部门、各个专业的人员配置,并对保护业务人员展开了常态化的业务培训,提升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并对他们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持续的提升,从而确保了非遗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加强和改进保护主体、传承主体、公众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要克服“博物馆”式保护的弊端,使霸王鞭舞真正扎根于民间,走出乡村,走进大中小学,走进城市,走进更广大的社会,走进更多的人。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30)

大理白族霸王鞭五朵金花十年前(非遗视域下白族)(31)

总之,“霸王鞭舞”在大理白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对于推动白族传统艺术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石裕祖.《简论白族霸王鞭舞》[J].民族艺术研究,1989 (06) -48.

[2].张小燕.《“绕三灵”节祭仪式中的“舞蹈文化”考》[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2.

[3].杨琼.《滇中琐记》[M].民国.伏生草堂印行. 1912-1638.

[4]. 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 40.

[5]. 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 ].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 45.

[6].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11(02) :1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