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哪些重要大臣(清朝康熙年间的那些汉族名臣)

清朝有哪些重要大臣(清朝康熙年间的那些汉族名臣)(1)

清朝

陈廷敬(1638年-1712年),原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人,现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人,入仕五十三年。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

入仕五十三年。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陈廷敬工诗文,器识高远,文词渊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其中诗歌二十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改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陈廷敬先后担任大清康熙帝师、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泽州(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头人。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进士第五名,官至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1681年李保荐施琅领军,结束明郑;是清初著名的政治人物与理学家。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为“安溪先生”,或“安溪李相国”。

王熙(1628-1703)字子雍,顺天宛平人,清初大臣。明礼部尚书王崇简之子,顺治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累迁右春坊谕德。召直南苑。译大学衍义,充日讲官,进讲称旨。累擢弘文院学士。

张玉书(1642年7月22日~1711年7月3日) 字素存,号润甫,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生于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六月二十二日(1642年7月22日),卒于清圣祖康熙五十年五月十八日(1711年7月3日),年七十岁。张九徵次子,长兄为张玉裁。自幼刻苦读书,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精春秋三传,深邃於史学。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二十三年(1684)授刑部尚书,调兵部尚书。二十九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康熙三十五年(1696),随皇帝征噶尔丹叛乱。历官凡五十年,为太平宰相二十年。久任机务,直亮清勤,朝廷倚以为重。康熙十八年(1679)主持修《明史》,先後出任《平定朔漠方略》、《佩文韵府》(1704—1711)、《康熙字典》的总裁官。他数度勘视河工,支持靳辅主持治河工程。康熙四十九年(1710),告病辞官,仍慰留在朝,康熙五十年(1711),以七十岁高龄随康熙至热河,病死塞外,諡文贞。玉书工作古文辞,称一代大手笔。著有文贞集十二卷,《清史列传》行于世。

王掞(1645年-1728年),中国清朝官员,字藻儒,江南太仓县(今太仓市)人。明首辅王锡爵曾孙。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姚启圣(1624年-1683年),浙江会稽人,字熙止,号忧庵,从小就有豪侠之气。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杰出政治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曾担任福建总督,当政期间以执法严明著称,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功勋卓著。

姚启圣为明朝诸生。清顺治初年,游通州,为土豪所侮,乃诣军前乞求自效。任通州知州,执土豪杖杀之,弃官而归。 顺治二年,便官居福建巡抚之职,郑成功收台时,因资助粮草,颇有微功。康熙二年(1663)中举,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前任因负课数万下狱,启圣代为偿还。后以擅开海禁,被劾罢官。

熙之忧庵,明末清初浙江会稽人,因战功官拜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著作《忧畏轩遗集》。

周培公(1632年-1701年),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周培公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平定察哈尔和吴三桂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挽大清于危难之中。宛城人。父早丧。先生娠甫十岁,李自成寇荆郢间,母孙夫人殉难死,先生落魄无依。为州卒小吏,旋附显者入都门,充内阁供奉。

高士奇(1645~1703.8.12)一作(1645—1704)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赐号竹窗,谥文恪。 顺治二年(1645)生于浙江余姚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祖上于 “靖康之难” 时,自汴京(开封)南迁而至。顺治十八年(1661)入籍钱塘(杭州),补杭州府学生员。康熙三年(1664)随父古生公游学京师。以诸生供奉内廷,为清圣祖赏识,任“南书房行走”大臣,官詹事府詹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