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青年精神素养提升(新时代的农民工)

中国解放后,大占比的农村户口构成了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改革开放前,农民鲜有机会进城务工。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对土地及其收益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农村人口虽有不少走出去的,但是农民依旧务农为主,农民工一词尚不流行。

大量的农村人口,也拉动了农村教育的需求,一个大点的村或者几个小村庄的学龄人数就能组成一个小学,农村小学也遍地开花。

农民工青年精神素养提升(新时代的农民工)(1)

富阳市(现在为区)临江民工子弟学校2006届毕业生

由于出生农民家庭,因为家庭原因,我经历多次小学转校。

农民工青年精神素养提升(新时代的农民工)(2)

教育资源投入少小学

在老家上的小学是我父辈就读的学校,虽然已经破败不堪,却也尚未归并取缔,原因也简单,由于存组织上保留了生产大队的“行政”范围,二十几个小村组成的小学,尚且偶有人上,取缔也在这一两年了。

后来由于家里人外出打工,来到杭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富阳某农村,那是04年,还赶上了一年半的当地教育,就是和本村儿童一起上学,当时和老家比就很夸张,一个不过百户上下的小村庄,竟然就办一个学校,隔壁村不到500米,又是一个小学。

上学一年半,是4年级下半学期,我在老家上5年级,马上就升初中了,没错是5年级升初中,书上当时还是五年制义务教育赫然在数的中缝上。

可就是这样,我这个即将升初中的毕业生,学习成绩依然不如一小部分第一级甚至可以算两级的学生。

农民工青年精神素养提升(新时代的农民工)(3)

条件优异的中小学

5年级上完,2005年正值当地教育资源整合,所有当地户籍学生统一安排到街道中心小学,那学校很大,气派,在我去城里的必经之路上。

我所在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被整合,有人人数有限,原来的学校只有1-5年级,六年级同隔壁其他学校几个合并,其他村情况一样,大村并小村,农民工子弟集中上学。

归并后,当时觉得反倒有点好,大家都说普通话,很少听到同学说当地方言,只有几个在当地长大的外地子女能说,但是大部分人不说,也就几乎听不到了,那会儿,“外地佬”是当地人常用的称呼。

现在想来挺可笑的,和当地的孩子一起上学才会有更好的资源,这个是那个年纪的我不能理解的,当时只有少点被当做“外地佬”的嘲讽就满足了。

初中

同为民工子弟的学生们,果然整体的水平下降了不少,我一个高两级的老留级生原来在班里只能算中上,进入民工子弟后,就可以在前几名浮动了,一年以后,我以班级第一,进入所在街道的初中。

农村初中,在一个半山坡上,学校后边就是两座“高峰”,虽然没多高,但我从没上去过,每次都是抬头仰望,所以总觉得高,学校还一个别名——“梅山中学”。

“梅山中学”是从当地的方言中听来的,中学没有条件将人员分隔开,于是很巧,我所分配到的班级居然和先前在刚来的小学几个同学同班了。

于是我们又一次同台竞技了,我刚进去的学号是6,按照7个班级算,入学时全校排名应该在40左右。经过小学6年级的这么一通操作下来,虽然大家一个学校上学,但是那种择校生和本地学生的区别已经是所有人心中的生源界限。

由于汇集了整个街道大部分学生,鱼龙混杂,有学习更厉害的,也有捣蛋更厉害的,总之,这是一个更加大的混合。

另外,优秀的或者家里条件优异的孩子则可能被送到城里上学,城里的条件,那时的我是没法想象的。06年那会儿,条件好点的学习就已经可以吸收乡下优异的学生了,如今已经成为常态。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多少好过在单独的民工子弟学校,会有更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但是对我而言,也没有什么竞争,当时也不知道为啥上学,只是大家都上学,既然上,就好好上,没其他想法,也不知道以后咋样,也每个打算。

当然家里也是没有任何反对或者支持的声音,对于农民工家庭,除了得到一句好好读书的“鼓励”,其他就是下地、打工之类的反向鞭策。

他乡求学之路终结在2008年的暑假,那会儿初二。

农民工子弟求学之路的困难

比起留守家乡的同龄人,优势就是,我在这没有被同龄人劝退上学的风险,因为身边的人也都差不多。如今在欠发展地区仍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存在,大多数都是祖辈监护,比起他们我还算幸运吧。

如果我算上一批的农民工子弟,求学之路的困难大多在硬件层面,诸如学校不稳定,学习环境水平低,漂泊不定的心难以安定;

如今的农民工子弟则选择进城里里上学,即进入户籍所在地县城或者市区,有条件的家庭父母一方留守,条件稍差就由祖辈代劳了,他们的条件不会差,差的是一个少诱惑的环境,这个诱惑就是手机;

当然还有一小部分扎根农村的农民子弟,承受着条件相对差,缺乏诱惑约束的双重考验。

这么看,有时候,城里孩子的各种培训班,还是相当必要的,至少有人陪着一起玩耍,而不是手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