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顺能保持多少时间(最好的柔顺剂是以心换心)

一切关系始于亲和的建立,“亲切”是深入沟通的前提。再多的承接修饰,都比不上一颗真诚的心。

聚会回家路上,朋友突然猛拍自己大腿,我吓一跳。

我忙问她怎么了?

“你觉得我刚才像不像个小丑?跳上跳下博关注,其实谁也没跟我多聊,连服务员看我的眼神都在憋笑。”

我们刚经历了一个常见的社交情景:初到陌生场合,周围都是大佬,于是想多认识人,也被更多人认识。

柔顺能保持多少时间(最好的柔顺剂是以心换心)(1)

我和朋友动机相同,方法完全不同。

朋友想方设法把自己“推销出去”。

听到自己能聊的话题,他就站过去说:“这件事我也听说过,你介不介意我讲一下我的观点?我觉得……”

而我,全程都在“彩虹屁”。

只要发现某人有我欣赏的地方,不管多小都会说出来。比如:“你的胸针真好看,颜色和今天的聚会主题也很搭……”

回家路上朋友感到很挫败。她觉得,自己滔滔不绝讲干了嘴皮子,最后没有人主动留她的联系方式;看到我和一堆人聊得很开心,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其实,我们都达成了目的:被更多人认识,也认识了更多人。

但朋友很失望,她感觉自己特别虚假,平时明明很自来熟,这会儿就像个嘴笨的菜鸟,言不由衷、瞻前顾后。

我说:“这不是虚假,你只是在学着照顾对方的感受,就像给僵硬的气氛加入‘柔顺剂’。”

即使天生外向的人,很多场合也要刻意练习:如何更好地说话,才能让对方讲出更多深层内容?

话术人人都能学会,但真正用好,还需要经验加持。

今天,我就通过真实的案例经验,聊一聊:

语言中的“柔顺剂”,怎么才能贴合实际、真正产生助益?

01

柔顺剂的关键:柔和顺

我在工作中常常使用柔顺剂,尤其是被质疑、苛责、批评的时候。

前几天,一位客户还对我说:“你有时候,让我觉得说话不真实。”

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中肯的建议,我一定要了解前因后果,可我该怎么让他多说一点呢?

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柔”和“顺”两个字。

那一瞬间,我脑海中闪过很多话术,但最后选择了这一个:

“你的话对我有很重要的意义,仿佛我尚未意识到的东西,被你洞察到了。你可以跟我多说一点吗?”

人的沟通一旦进入某种深度,就像形成一个场域,双方保持微妙一致的步调,共同加深状态。

如果我思考太久,就会掉队;表达过了头,也会抢跑。

所以,我最终只能凭借“直觉”做选择。而我的直觉,青睐于这句能够表现温柔的话。

不同于普通话术的是:它符合我此刻的心境,也匹配我们的场域。

就像找到一个准确的落脚点,垫上垫子,让对方真正感到“我可以安全地说完后面的话”。

柔顺能保持多少时间(最好的柔顺剂是以心换心)(2)

达到这种效果并不容易,过去我和许多青涩的教练一样,专注于话语本身的“术”。

甚至学到什么新话术,就等不及想要拿出来卖弄一下。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爱说:“你介不介意我问一下……”“我很好奇,你介不介意告诉我……”

话术用多了,反而容易“掉队”。

因为我那时尚未意识到:有些话术其实不符合我们的场域,也不符合我的心境,就像穿着高跟鞋爬山一样,空有其表,不切实际。

柔顺剂的真正目的,是提供一个放松、安全的环境,把沟通浸泡在柔软的氛围里,让另一方能够卸下防备。

好的话术可以达到这效果,但仅凭话术肯定达不到,因为漏了一步:咂摸、体会当时的语言环境,识别语言中的危险信号。

什么时候该用柔顺剂?

对方讲出的话为什么让我觉得危险?

我说这句话真的能够让他放松下来吗?

想要让柔顺剂发挥作用,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至关重要。

02

为什么错误的柔顺剂那么多?

用错了柔顺剂,时常让人很沮丧:连“最安全的话术”都能用错,难免陷入自我苛责。

真到实际运用上,柔顺剂其实是烫手山芋。

使用话术并不难,难的是识别危险信号。

识别错了,常见这三个后果:

过度谦卑没有主见,被对方牵着走;

生搬硬套理论化,聊天无法深入;

掩盖真实想法,让人感到“虚假”“浮于表面”。

出于本能,人在感受到攻击性的时候,会下意识给自己“挡”一下,但有的攻击并不危险。

比如,某个客户回避心态非常严重,不愿聊任何与感受有关的事,沟通无法推进深度。

我的转化式提问也停留在浅层。

我问她:“我很好奇,可以请你告诉我你的真实感受吗?”

她回:“好奇心害死猫。”

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攻击。

她本人都没有发现:这是她多年养成的习惯,当她想要回避时,无论对方是谁,都会无意识语言上“打”对方一拳。

如果我过度温柔、顺从、谦卑,反而让她觉得“浮夸”。

于是我说“听起来你不太愿意聊这个”。

她点点头,讲起自己反感的原因,我们的聊天很自然就深入了。

如果我用柔顺剂:我真的很关心这件事,你能不能告诉我呢?

的确,这可以化解攻击性,让她感到“一拳打在棉花上”,但她恐怕更不愿意多聊了。

谁喜欢跟一个“不识好歹”的人聊天呢?

柔顺能保持多少时间(最好的柔顺剂是以心换心)(3)

所以,语言中的攻击力,并不是使用柔顺剂的“危险信号”。

真正的危险信号,应该是“针对你的攻击”。

对方感到:你不够真诚,你有所隐藏,你在兜揽生意,你侵入他的边界,你并不真正对他感兴趣,你在尝试挑战或者控制他们……

当以上情况发生,你的沟通对象一定会有所表示。

这时,才是使用柔顺剂的最好时机。

03

最佳柔顺剂,是以心换心

其实,“柔顺剂”就是在还原人与人最本质的样子:我对你感兴趣,我想传达这个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初衷。

所以,使用时坚持一个原则:接纳人原本的样子,让一切自然发生。

玛丽莲老师认为,一切关系始于亲和的建立,“亲切”是深入沟通的前提。

如果你想要建立深层的亲和,跟对方链接,即使不靠话术,你也会成功。

因为对方能在对话中感受到这一点。

这和操控、图谋、利用不同,真正的亲和是认可“人们本来的样子就很好”,尊重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

“柔顺剂”是表达尊重和理解的工具,使用者不求对方跟着自己节奏,也不会顺着对方的节奏,他只是对眼前发生的一切都感到好奇。

不带有评判的预设,也不暗含强势的态度。

就像一条“空船”,毫无目的驶近来访者,没有任何威胁力。

柔顺能保持多少时间(最好的柔顺剂是以心换心)(4)

就像玛丽莲老师说的:带有一颗尊重、温暖、开放的心,真诚地希望支持对方的议程,他们就会感到放松。

当你的支持让对方放松下来,深深地信任你的时候,他们就会很自然转向真正重要的话题。

对话基于这点,柔顺剂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效果。

过多的承接修饰,比不上一颗真诚的心。

用你最自然的态度陪伴对方,对方就会回于真诚,无论是教练工作还是日常生活,我们都可以从这一点中得到领悟。

-END-


从1980年以来,埃里克森一直专注于教练式解决方案,已经覆盖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0位MCC大师级教练,超过45000名学员。

埃里克森国际教练中心的创始人玛丽莲老师更是希望通过点燃世界3%的人,从而提升整体人类的意识进化,以用对话改变世界为使命,助力企业以及个人完成转化性改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