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最后活跃于20亿年前

月球是人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方面从古至今陪伴了人类千万年,诗词歌赋中常见她的身影;另一方面,人类至今还未真正研究清楚月球的“前世今生”。月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演化之路呢?

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最后活跃于20亿年前(1)

2021年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物理研究所在《自然》科学期刊上连续发表三篇最新研究成果,称中国科学家通过对一种新型“月海玄武岩”的实验观察,已经证实月球最后停止岩浆活动的时间是20亿年前,颠覆了此前科学界公认的“月球活动停止于28亿年前”这一说法,引起世界上各界的广泛关注。

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最后活跃于20亿年前(2)

嫦娥五号于月球采集土壤

说起月海玄武岩,倒是有一段科学史上的趣事:15世纪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1609年当他用望远镜观察月亮时,看到了月球斑斑驳驳的表面,又看见上面有很多黑黑的地方,于是伽利略根据常识认定黑色区域就是月亮上的“海”,于是就有了今天很多带“海”的月球区域的名字。其实,黑色的地方是亿万年前月球岩浆填充其表面坑洼所形成的岩石,其中很大组成部分正是玄武岩。

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最后活跃于20亿年前(3)

伽利略

而科学界之所以能够得出月球在28亿年前停止活动的结论,是大量科学家研究过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阿波罗号登月采集的土壤才最终确定的。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国家再次“光临”月球采集月壤(苏联探测器尚未确定是否采集);直到2020年12月,我国发射嫦娥五号火箭,于月球上名为“吕姆克山脉”的地方着陆,并最终采集回1718克的月壤样本,这才有了新的重大发现。

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最后活跃于20亿年前(4)

但很多人好奇科学家究竟是如何通过土壤来判断年代的。

目前科学界公认的方法叫做“相对年龄法”,也就是一百多年前发现镭元素的居里夫人所使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法”;简而言之,科学家拿到土壤样本后,先检测其中各物质的含量,由于年代久远,放射性的元素会慢慢衰变,变为其他物质,科学家将原本的放射性元素和转变后的元素含量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到衰变持续的时间,进而可以得知土壤的年代。而研究月壤,主要是通过对比铀元素铅元素(铀会衰变为铅),由于月壤中“月海玄武岩”中铀的含量最多,得出的结果会更准确,所以它被科学家广泛研究。

那月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最后活跃于20亿年前(5)

原子核衰变示意图

据中科院地质与物理研究所教授描述,大约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初期,大气层还较为薄弱,太阳系环境还不稳定,不定期有许多陨石砸在地球表面;后来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地球,崩裂出大量的碎石,经天体间引力的作用,这些碎石聚合在地球周围,又经过千万年的坍缩,最终形成了地球的“伴侣”——唯一的自然卫星,月球。

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最后活跃于20亿年前(6)

其实说起来,围绕在地球周围的“石头”(月球也可以看作一个大石头)不在少数,大约有几百万个,可它们根本无法算作卫星,甚至连天体都不是,这是由于它们的体积过小,对地球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月球形态稳定之后,根据推测应该是一个“圆圆的”、“光滑的”天体,此时其内部岩浆仍旧在活跃翻涌;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大量的陨石在撞向地球的过程中被月球引力吸引进而撞在其表面,然而揽瓷器活”的月球却没有那“金刚钻”——月球最初的大气层较为薄弱,于是很多陨石在月球“脸上”留下了不可修补的大坑。

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最后活跃于20亿年前(7)

随着太阳风的侵蚀以及陨石的侵袭,月球大气层最终被剥离,只剩下光秃秃的球体,这样一来陨石更加无所忌惮,久而久之,就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样:坑坑洼洼,伤痕累累。没有了大气层的保护,月球昼夜温差就变得特别大:月球的白昼温度高达150摄氏度,夜晚则低至零下150摄氏度,可谓是两个极端(至少对人类和其他地球生物来说)。

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最后活跃于20亿年前(8)

大约20亿年前(根据最新科研成果推测),月球内部岩浆慢慢停止活动,板块不再移动,月震(月球上的“地震”)也几乎不再发生,科学界把这称作天体的“死亡”。这时的月球真正成为一颗陪伴着地球的“大石头”,虽然它依旧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围绕着地球运行,但她已经不再有“生命迹象”,归于沉寂。

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最后活跃于20亿年前(9)

现如今,月球的构成部分大致如此:最外层是3-10米的被人称为月壤的柔软土质,其下则是约2000米的岩浆溅射物,再往下就是10-25千米的基岩,其次就是1400千米左右的月幔,最中心便是直径300千米的月核。

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最后活跃于20亿年前(10)

那么,地球的这个“死去的卫士”现在只是作为装饰品而存在吗?当然不是。虽然月球停止岩浆活动,但是它的引力仍然存在,映射到地球上,就是学者们称之为“潮汐力”的东西,月球的运行决定着潮涨潮落,也就意味着生命的新生与更替;同时月球的引力也稍微减少了地球对其上的物体的重力作用,使环境更适宜碳基生命生存。

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最后活跃于20亿年前(11)

虽然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可太阳“分”给它的光芒足以让地球进入夜晚时不至于太黑暗。微弱的月光给了夜行动物信号和能源,帮助它们进行繁衍生息。最主要的是,月球为地球挡下了足够多的陨石袭击,万亿年来带给地球较为平稳的环境,才有了地球上生生不息的动植物和良好的生态。

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最后活跃于20亿年前(12)

当然,在地球上看上去和“圆盘”一样的月亮也给古今中外的人们创造了艺术的灵感: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中国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中外画家关于月亮的名画甚至小说电影创作的灵感元素……无一不体现着月球散发给地球上生灵的魅力。

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最后活跃于20亿年前(13)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界对这个离地球最近的天体的兴趣却是只增不减。这不单单只是为了近距离欣赏我们以前到达不了的景色;科学家们构想,要将月球作为地球人造访其他天体甚至其他星系的“跳板”——建立月球基地。这是由于月球的引力较小(仅为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发射火箭需要的能源要比在地球上的少很多。再加上太阳照射在月球上一天的能源,是照射在地球上一年能源的2.5倍之多!因此,月球虽然已经“死亡”,但它的利用价值仍然很大,还需要后人不断地发掘。

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最后活跃于20亿年前(14)

月球基地构想图

如今,地球环境出现了恶化:气候变暖、大气层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坏、南北极冰川融化、状况堪忧;鉴于人类是地球第六代“霸主”(之前几代已经因为自然原因悉数毁灭),为避免突如其来的灾难毁灭掉人类文明,科学家不得不做长远打算,离我们最近的“伙伴”月球自然成为了最重要的研究起点;相信未来人类科学一定会有新的突破,去扭转毁灭的命运,去认识更广袤的世界

参考资料:

[1]陆成宽. 嫦娥五号样品再立新功 月球有了更精确的时间标尺[N]. 科技日报,2022-02-16(001).DOI:10.28502/nki.nkjrb.2022.000731.

[2]胡喆,张泉,宋晨,李恒. 建成中国空间站·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火星采样返回[N]. 新华每日电讯,2022-01-29(004).DOI:10.28870/nki.nxhmr.2022.000840.

[3]金咸宜.与月球有关的引潮力[J].大学物理,2022,41(01):11-14.DOI:10.16854/jki.1000-0712.210110.

[4]胡浩,裴照宇,李春来,彭兢,李东,董光亮,刘鹰,任俊杰,王琼,庞涪川,高磊.无人月球采样返回工程总体设计——嫦娥五号任务[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21,51(11):1275-1286.

[5]崔建国,田野,刘君巍,侯绪研,崔江磊,杨飞,王晶,关祥毅.月壤临界尺度颗粒运移特性对钻采阻力影响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21,43(09):1715-1723.

[6]邢巍凡. 月球陨石Sayh al Uhaymir169表土角砾岩的岩石学和锆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21.DOI:10.27492/dki.gzdzu.2021.000126.

作者:许墨元 校稿编辑:小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