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为什么用古诗词表达 肯定与否定

《行经华阴》一诗以反问结尾,别具神韵。其以反问的手法向旁人劝喻,“何如此处学长生”,其实就是“不如此处学长生”,曲折含蓄的同时却使苦于追名逐利想要修习长生之道的愿望表达得更为强烈。反问是古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高适《燕歌行》中的“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则用反问来突出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更激发人们对战士们的敬意。

反问常分为肯定反问和否定反问。

肯定反问表示的是否定的意思。如王安石的《叠字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一反问语气冷峻辛辣,指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命吗?”很明显,“卷土重来”是绝对不可能的了。同样,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几人回”实际上是“少人回”甚至“无人回”,突出战争的残酷性。

否定反问则表示肯定的意思。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用否定的反问来强调“必定忆江南”。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则以否定式反问,在淡淡的春意中掺进了浓浓的隐忧。

古诗歌中的反问,有时与其他手法一起使用,表达方式不再直白,但情感却表达得更为强烈,并且更具有艺术韵味。如曹操的《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意为人才,“何时可掇”借反问语气传达出如同明月不可掇拾,贤才遥不可及,无法延揽的忧思。比兴与反问同用,这样的表达,既寓情于理,又以情感人。

反问为什么用古诗词表达 肯定与否定(1)

— END —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