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河童怎么样(扒一扒日本河童文化)

日本作为一个融合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生活思想以及艺术层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宗教信仰的影响古时候,对于一些无法理解的现象,他们会将其幻化成是神灵妖怪的行为轨迹,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日本的河童怎么样?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日本的河童怎么样(扒一扒日本河童文化)

日本的河童怎么样

日本作为一个融合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生活思想以及艺术层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宗教信仰的影响。古时候,对于一些无法理解的现象,他们会将其幻化成是神灵妖怪的行为轨迹。

在人们口耳相传中,这些妖怪的形象逐渐具象化,人们根据特定的自然环境描绘出他们的形象,想象出他们具体的生活环境和行为方式,渐渐将其融入进一个个神话故事中。

即便在今天,人们的思想开化以及到达了一定程度,人们还是愿意相信这些古老的妖怪传说。久而久之,妖怪形象演变成一种日本文化。

日本河童

河童形象的概括

鸟山石燕作为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将这些妖怪形象总结为一部画集,名为《图画百鬼夜行画集》其中收录了各种奇形怪异的妖怪,也包括河童。

鸟山石燕笔下的河童,形象与天狗类似,它的头部类似鸟类,毛发茂盛;

全身皮肤粗糙,长满鳞片,皮肤颜色呈青绿色;背部顶着一个龟壳;

四肢呈蹼状,在水中可以快速游动;

它的头顶正中央顶着一面碗状的凹镜,里面盛满了水,传说若凹镜内没有水,河童便会死掉。它的住所以河畔为主,常隐匿在水草中。

《图画百鬼夜行画集》中的河童

河童头顶的凹镜也有一定由来:凹镜的形状类似于人们吃饭时所用的盘子,盘子内盛着富有营养的食物,因此河童头顶的凹镜也逐渐引申为供养生命的象征。

河童长期生活在河边,水便是它的生命之源,由此河童头顶的凹镜成了固定特征,无论河童的形象如何变化,他头顶上的凹镜始终是最明显的特征。若镜中的水枯竭便象征着河童的生命即将迎来终点,若水满,便意味着河童充满活力。

传说中还记载河童的内心就如同孩童一般喜欢嬉戏玩耍,它常到附近村落和孩子们玩摔跤游戏,河童的力气比一般孩子大很多,胜利时便发出清脆的笑声。

认真追溯河童的历史会发现最早出现河童这一形象的地区竟是中国。其实,日本许多古老的妖怪形象都是由中国漂流到日本,经过一系列文化的熏陶和调整逐渐演变成更具日本本土气息的妖怪。

池中的河童

河童起源可分为两大系统,一处是东日本另一处是西日本,两地对河童起源都有不同的演说,但究其源头,它们都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怪传说。

河童的原型其实是《山海经》中的水兽,这种水兽被人们称之为“蛮蛮”,它也长着类似鸟类的长嘴和扁平的身子,脑袋平平的但没有凹镜。

《山海经》中的蛮蛮形象

河童文化的起源

最早将他们改造为本土妖怪的人物是安倍晴明,想必许多人对这个名字都有所耳闻。安倍晴明是活跃在平安时代的阴阳师,负责皇室占卜、天文等事务。

由于当时的安倍晴明熟练掌握天文历法运算等一系列事物,所以在文明较不发达的年代,他被尊为精通阴阳两道的神人,许多妖怪的传说都与他息息相关。

据说河童也是他因忙于做法事无暇顾及其他事务,便施法将偶人变为童仆,当晴明忙完法事后,这些已富有生命的童仆见无事可做便遁入地底幻化为不同形态的物种潜入日本各地,逐渐传遍整座岛屿,河童便是其中一种形象。

也有学者认为,河童的起源与远古时期的“河伯”信仰息息相关。日本人接受“河伯”这一事物的观念要早于河童,两者的读音也相似,所以有人认为河童便是在河伯的基础上诞生而来,是河伯信仰演变的一个分支。

河童

在我国,同样存在河伯信仰的文明。在我国上古神话传说中,河伯原本是华阴潼乡的公子,不慎溺水身亡后,当地人为告慰他的亡灵,便将他任命为黄河司水之神,掌管黄河流域。

随着历史的推移,河伯的职权范围一再扩大,最后演变为掌管所有水系的神灵。河神的观念由北方传到南方,似乎所有河流内都存在着神灵,保佑当地风调雨顺。

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曾记载,在楚地沔水流域生活着一种水怪,体型如同小儿,身覆鳞片,在水中游动如同鱼类。

或许,日本的河童形象便是河伯信仰与水怪形象的结合变异。

河伯

河童形象的转变

河童的形象在历史变迁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早期史料中,将河童的形象记录为“似五六岁小儿,好与人角力,时而拽人入水溺毙之。”此时河童的形象还类似水獭,常将人拖入水中,行为可怕。

最早的传说中,河童是怨恨的化身,是由不幸溺水而死的人转世而成,所以它们潜伏在水中,伺机等候其它落水的人,将他们拖到湖底淹死。附近村落的居民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便在村里建立河童庙供奉那些死去的魂灵。

等到了夏季,他们还会将孩子的头发剪成“河童头”,这样在河里游泳便不会被当作普通小孩而抓走。

河童

除此之外,日本一些偏远地区的村落里还延续着另一种习俗:河童祭。每年夏天,家长都会带着孩子来到河边参加河童祭,所谓的河童祭是指将河童喜欢的食物——黄瓜投到河中,祈求孩子夏季平安无事。

后来,还演变成一种食物,名为“河童卷”,这种食物类似于普通寿司,只是内里包裹的是细黄瓜。

后来它的形象也开始发生转变。

第一位将河童形象描绘成龟的便是《画图百鬼夜行》的画家鸟山石燕,此后河童的形象一直延续以龟为主。画家有意将河童形象向龟靠拢,恐怕也是受当时龟崇拜思想的影响。

河童卷

最早龟崇拜思想起源于中国,早在先秦时期便存有记载龟崇拜的文献。龟被视作可占卜未来的神物,人们在龟甲上按照一定规律写下各类符号以达到占卜的目的。

到汉代,君王对龟的崇拜之情逐渐加深,传说中记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女娲补天都要依靠龟的四足,可见在当时龟被推崇到一种堪比神灵的地位。

在隋朝,人们对龟的崇拜之情达到顶峰,龟的图腾要受到全国百姓的祭拜,以玉打造的龟是繁荣昌盛的象征,凡涉及国运的各类祭祀都要以龟符妆点。

龟被视作祥瑞之物,也是皇帝权力的象征,就连官员的服制上也有龟纹存在。龟的意向包含了多层意义:有长寿也有驱邪,有关龟的种种崇拜思想都是积极正面的,这种思想也传到了日本。

龟甲占卜

在日本,人们也开始崇拜龟,许多古老传说中便有龟的形象存在,例如在《日本书纪》中便有海神之女丰玉姬乘着龟从海面浮现的场景。后来,人们将龟与河童的形象相结合同时转变了河童的行为方式。

河童不再是攻击人类的恐怖妖怪,相反,传说中河童会传授给村民一种神药来保佑村民长寿健康,河童还会给附近村民赠送礼物以报恩,也有人说河童是财富的象征,但凡见到河童的人便有发财的运势。

有些地区开始将河童视为祭拜对象,为其搭设神龛进行供奉。河童的形象也由此彻底进行改造,演变成受人喜爱的妖怪。

河童的形象在日本人民心中其实并不是固定的,它承载着人们的幻想,因此可以跟随时事地点进行变化,有些河童随着栖居地的变化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例如迁移到山区它们便变化为山童,转移到海边便演变成海童。

河童

当时间逐渐靠近现代,河童形象发生了彻底反转,河童开始与孩童形象捆绑在一起,它们本身便带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所以常与孩童一起行动,河童就有了亲近人群滑稽活泼的个性特点。

河童开始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附近的居民开开玩笑或者找孩童玩闹,河童和人们的距离一再拉近,它不再像个妖怪反而像个邻居家的熊孩子,河童褪去了水沼中沉重的湿气平添了许多烟火气。

河童

现实社会的河童

尽管有许多关于河童历史的传说故事但河童是否真实存在仍有待考究,有关河童形象的真实记载资料也十分有限。

90年代,有人在河边亲眼目睹了浮出水面的河童形象,也确实如传说中所说那般头顶光秃秃如凹镜一般,也有人曾在河中打捞到河童的标本,这些发现也逐步证实了河童的真实性。

如今,河童的形象频频出现在日本动漫中,有些日本画师创造出以河童为主人公的动漫作品深受观众喜爱,河童的形象经过一系列的转变最终贴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变得憨态可掬。

河童所象征的意义也由最初的财富转变为对自然环境的重视,河童俨然变成了保护河道环境的宣传大使。

日本动漫中的河童

无论河童的形象如何转变,它都是日本人民对于未知世界的美好想象,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观念的转变,河童被赋予的象征意义也一再发生变化,河童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已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只要人们愿意对幻想给予希望,那么河童可以生活在附近的河道里也可以出现在远方的山林中,真正经久不衰的是人们源源不断的想象力,这也是河童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郦道元《水经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