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古诗经典语录(蒹葭不明言爱)

如果有人问我“爱而不得”是什么样的体验?我将用一首诗来回答。

《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的流传度是非常高的,但是其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展示一下主要的观点——

战国时期的毛亨认为:“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东汉郑玄也说:“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

这两位认为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巩固统治,得人之道在于礼乐,由此表现了对贤能君子的渴慕。

清代评论家方玉润则指出“惜招隐难致也。”认为是招引隐居的贤能之士。

因毛亨、郑玄距离《诗经》时代更近,通常认为他们的解读更接近作品本意。

但是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人们更愿意将其解读成一首爱情诗。

言情古诗经典语录(蒹葭不明言爱)(1)

简单的描写,热烈的情感

《蒹葭》采用的是典型的《诗经》重章叠句的写法,首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四句,简要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其余两段通过个别字词的替换,感情在一唱三叹中,也得以强化。

这首诗以蒹葭(即芦苇)起兴,在江水渺渺,芦花飘飘的深秋,抒情主人公心中的“伊人”“在水一方”,让人心生求而不得的惆怅。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更激起人追求的愿望,他“溯游”“溯洄”不断追寻,即便道路曲折漫长,却毫不动摇心中的意志。

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再到“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时间不断推进,也是把主人公苦寻而无果,依然执着的情感层层推向深处。

言情古诗经典语录(蒹葭不明言爱)(2)

伤感的基调与朦胧美

全诗笼罩着一层浓浓的感伤情调,这种基调与诗歌营造的朦胧美有很大的关系。而朦胧处,又可以具体到三点:

首先,环境描写的迷离:《蒹葭》开篇没有直接抒发感情,先写朦胧摇曳的芦苇,白茫茫的一片,与波光荡漾的秋水互相映衬,形成如云似雾的视觉效果,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

其次,“伊人”的模糊面孔。“伊人”不知姓甚名谁,甚至看不清她的衣着容颜。她仅仅“在水一方”,独自矗立着,在飘渺的芦花和荡漾的秋水所营造的环境中更显神秘。身份上不明朗,感觉上也不确定。

再次,诗歌抒情主人公由于过甚思念而产生错觉。主人公眼中的“伊人”“在水中央”“在水中坻”“在水中沚”,空间变换,朝思暮想的“伊人”就仿佛在眼前,而且越来越近,但是诗歌却没有写两个人最后的完美结局,可见这只是诗人的错觉、幻觉。

言情古诗经典语录(蒹葭不明言爱)(3)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风格多样,有如像汉乐府中《上邪》中那样“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种热烈、大胆直白的诉说,也有如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那般“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用“莲子”暗喻意中人,委婉含蓄地表达对恋人的深情。

但是含蓄婉约的风格更为普遍。诸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等,感情的表述在可言不可言之间,耐人寻味。

而这首《蒹葭》,更是含蓄到极致。全诗没有一个字明言“爱”,但是那执着的追求就是“爱”的最好表现;即便所追求的对象呈现得并不清晰,但是抒情主人公的赤子之心却是人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的。

因为我们都懂得:百无一用是深情,不屑一顾生相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