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的基本内涵(三焦到底是什么)

郭朝印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学习郭朝印先生关于“三焦”内含的新观点。

皮肤在一般看来是可以随意割拉的,并无什么大不了的。所以一些机构美容美体、外科手术,他们丝毫没有考虑到无端的手术会对皮肤造成多大的伤害,会对日后健康造成多大影响。

中国的先贤们在他们的实践中是把皮肤看得比内脏还要重的。

三焦的基本内涵(三焦到底是什么)(1)

01

“臣使之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国与国交往上的外交大使。

人体靠什么跟大自然打交道?靠的就是发生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在体表的“反应腧穴”。

由于反应腧穴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而且担负着外交使节的神圣使命,所以古人就给它冠以“臣使之官”的美名;

把它跟体内的心脏、肺脏、肝脏等相提并论而称之“器官”,因为它有名而无形,联系到它上下连贯上中下三焦的巨大功能,就取名曰“三焦”。

皮肤器官是在脑髓产生之后最早诞生的生命重要器官。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皮肤坚而毛发长。

取名“三焦”的这个“皮肤器官”是人体有生以来自身所携带的调控系统,是神经-体液等生命调控系统以外又派生出来的“臣使之官”。内跟五脏六腑紧密相连,外跟宇宙大自然息息相关。

中医立于不败之地的阴阳五行理论都起源于皮肤器官这个科研平台。

中医开药必须依据反应经络腧穴体征辨证开药;中医急救,必须紧紧依靠反应腧穴寒热虚实审证求因;中医一切外治,必须凭借反应腧穴寒热虚实补泻调理治疗。

据考证,《难经》直接或者间接地称“三焦”为“臣使之官”的篇幅多达六处,并积极地一再向人们推荐人体皮肤这个“器官”的神秘功能和许多重要见解。

三焦的基本内涵(三焦到底是什么)(2)

02

“八难”曰:

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所谓“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就指的是人体皮肤这个器官。

所以更深入一层地解释说,“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所谓“三焦之原”又被称之为“守邪之神”。这是人体靠遗传基因携带的天然调控系统。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第一次就疾病过程的体表反应腧穴作出“系于生气之原”的解释。

作者特别阐明了一种观点:人生下来,就依托着自然界。

皮肤上有一层储备生命信息的网络结构,产生的生生之气对抗着各种病变所产生的邪气。

防卫机体的这种气叫卫气,供给运送营养物质循环于血脉之中的叫营气。

营卫二气又都受制于一种调控全身神经体液代谢的“三焦之气”。

这“三焦之气”漫布全身十二条经络。十二条经络之气发源于三百六十五个每一个腧穴“原点”。有原气才有经气,有经气才有生命。

脑髓、五脏六腑无论哪一个系统都靠这一调控系统协调,靠它跟外界取得联系。如果经气枯竭,原气不存,好比说根绝茎叶枯萎。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遇到一个患者没有出现异常脉象,寸口脉平而死者,是它的生气早已断绝的缘故。

三焦的基本内涵(三焦到底是什么)(3)

03

“二十五难”还讲到:

人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

这段论述是继《黄帝内经》之后《难经》再一次阐明古人将经络反应系统的“腧穴原点”当作一个器官对待的证据。

自经脉理论诞生以来在脏腑经络理论框架形成前,首先出于临床的实用,在经络排列上人们给心脏这个号称君主的内脏多加了一条,就是心包络,就是给心主另外再派出一条别脉。

心包代心行使职权,三焦代命门相火行使职权。

前面说过,《难经》当时之所以称“三焦”为“原”者,是说腧穴系统所在的皮肤是生命诞生以来人体自身设置的又一天然屏障和调控系统。

所以作者在文中昭示后人:心主与三焦俱有名而无形。

三焦的基本内涵(三焦到底是什么)(4)

04

“三十一难”接着讲到:

三焦者,何禀何生,何始何终?

又一次在重点强调反应腧穴这个人体的特别“器官”。

藏象医学理论的创立完全是以反应经络腧穴阴阳反应为基础,为临床实际应用而设,“三焦”这个脏器,实际上包含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代表了经络腧穴这个有生以来随生而来的这一天然调控系统。

本篇是继《黄帝内经》之后《难经》再一次对“三焦”这个人体的特别“器官”作出的本质方面的比较完整的介绍。

三焦的基本内涵(三焦到底是什么)(5)

05

“三十八难”讲:“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

又是一次重点强调反应腧穴这个人体的特别“器官”。

回答是:“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

在这一章节,“三焦”被号称为“原气之别使”。其意义就是,三焦是原气的主持,代君主心包络行事,行于诸阳经脉之间。

在《难经》成书年代,之所以古人另列出一个“俞”别称曰“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特别增加了“三焦”这个除了神经-体液调控系统之外的人体第二调控系统“原气之别使”,让这个“原气之别使”来主管一身之气。

三焦的基本内涵(三焦到底是什么)(6)

三焦的基本内涵(三焦到底是什么)(7)

06

“六十二难”讲到:“三焦行于诸阳,故置一俞,名曰原”;讲到“肺者,阳也。腑有六者,亦与三焦共一气也”。

又一次强调了对这个代表人体皮肤“三焦”这个器官的重视。

肺主皮毛,主管一身之气。“三焦”等同于肺,号称“原气之别使”,代君主心包络行事,行于诸阳经脉之间。“三焦”这个“原气之别使”,“臣使之官”实际上代表了除神经-体液调控系统之外的另一人体第二调控系统。

所以反复称“三焦”为“原气之别使”。

三焦的基本内涵(三焦到底是什么)(8)

07

“六十六难”又一次利用“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解释了“三焦”这个脏器是“虚拟”出来的一个脏器的本来面目。

所以回答说,然: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

心包络代表心脏这个君主之官,在藏象理论中代表了人体“神经-体液调控系统”这个“君主”的地位。

“三焦”代表了人体“神经-体液调控系统”以外这个“臣使之官”的地位。因为“三焦”这个脏器又不是实质的脏器,所以称“脐下肾间动气”。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并再一次揭示了“三焦”这个所谓的“脐下肾间动气”,它关系着人体的生命,关系着十二经之根本的重要作用,所以用“原”这个字眼来形容。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监理着和调控着人体五脏系统的整个功能。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不论哪一个反应腧穴都有机会成为“原点”。

所以《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藏六府之有疾病者,皆取其原。”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难经>心典》,郭朝印著,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2011.01。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