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十大悲伤戏唱段(豫剧是最有生命力的地方戏)

作为一个河南人,我也不喜欢豫剧,我想大部分青年人都不喜欢戏剧,而是喜欢流行歌曲。当然我与别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我喜欢的是民歌,各地的民歌我都喜欢听。我的喜欢也不是票友式的表演,而是收藏式的喜欢。就像那些藏书的书友们,为了一本书跑遍全国,唯一的目的是充实自己的书架而已。

我虽然不喜欢豫剧,在平时在家中的耳染目睹,随口也能哼出两句来。豫剧对于我们来就是乡音,就是方言,就是家乡的味道。尽管不喜欢,却对豫剧有着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前些年在广东打工的时候,每到周末,总是到公园里玩。每一次到公园里,几乎每次都能听到唱豫剧的,最常见的是《朝阳沟》选段、《穆桂英》选段以及《花木兰》选段。因为这三个有名的豫剧曲目,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影响,耳熟能详。

当然唱豫剧的都是闲暇无事的老人们,打开音箱,唱一段戏曲,是一种十分惬意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是唱民歌与红歌,却很少见到有唱其它戏曲的。当然,在广东的地面上,也有唱粤剧的。大约是粤剧,因为听不懂,但可以肯定不是京剧,不是昆曲,不是秦腔,不是黄梅戏。

豫剧十大悲伤戏唱段(豫剧是最有生命力的地方戏)(1)

不仅广东如此,家乡的公园里更是如此。特别是夏天的晚上,城市的河堤简直就是演唱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只要打开产箱,都可以来一段豫剧。当然也不全是豫剧,也有唱红歌的,也有唱越调的,也有唱曲剧的。其实我甚至连豫剧、越调、曲剧的区别都分不清,但我早就知道了哪一段是豫剧,哪一段是越调,哪一段是曲剧。而红歌,就不用说了。

到了农村,豫剧更加的普及。我们村就有一个豫剧团。当然这个豫剧团是十分简陋的团。夫妻二人就成了团。如果有演出活动,他们就会约请附近的同行一起帮场子。而他们的同行也有自己的豫剧团。

说是豫剧团,不如说是豫剧演出小队,或者不如说是豫剧演出中介点。他们各人有各人的演出工具及舞台设备,各人有各人的拿得出手曲目。一到了演出的时间,几个人开着车,拉着设备就出发了。可以到处演出,可以随时随地的演出。

豫剧十大悲伤戏唱段(豫剧是最有生命力的地方戏)(2)

比如老人过寿辰,比如庆祝新婚,比如生了孩子,比如孩子考上了大学,比如建好的新房等,甚至家中有人大病初愈而许了愿,或者村里宣传一个什么政策,都会请来剧团来热闹一番。请剧团来唱戏,一是出于对事情的重视,二是出于对乡亲们捧场的回馈。所以只要有了类似的喜事儿,乡亲们都会请上剧团过来热闹几天。

所以在农村,剧团的生存空间很大。一个镇子绝对能养起一个剧团,再加上剧团本身可以流动,所以农村唱豫剧的从业者,一般生活品质比普通农民要高。毕竟也是专业技术,不是一般所拥有的能力。

其实他们也有另一个功用,就是村里有人去世一般也会唱戏。而这里的唱戏就比较随便,只要起来热闹的目的就行了。所以也因此看不起唱豫剧的人,说他们专唱丧事儿的人。其实这是误会,唱丧事儿只需要一到两人就行了,简陋的草台班子就可以了。而且唱丧事儿往往不需要唱太多,往往是需要吹唢呐更多一点。

豫剧十大悲伤戏唱段(豫剧是最有生命力的地方戏)(3)

在农村人的生活之中,豫剧就是人们空闲时期的休闲方式,老人们坐在戏台前可以坐上一天。而孩子们跟老人跟得久了,自然而然地都能唱出几句豫剧来。豫剧甚至成了乡亲人生活的一部分,生老病死,无不需要豫剧来烘托气氛,在乡亲人的眼中,家中有了事儿,不请个剧团唱唱就像不当成事看一样,只有请了剧团才让人感觉是重视。习俗如此,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习俗,让豫剧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不可或缺。

可以这么说,豫剧对乡亲们来说,就像东北的二人转、城里人的广场舞一样,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笑他们低俗,笑他们没有文化,但不妨碍这成他们文化生活的主流。相对来说,从未见过有人在公园里唱京剧的。

或许是京剧把自己的定位定得太高了,艺术家艺术大师也多,甚至还有国家级的京剧院,但是京剧一点也贴近人们的生活。贴不贴近,只有一个标准,民间的传播程度。如果村头巷尾的老夫老妪都听哼上两句的时候,就代表传播程度广,反之就不广。

也就是因为有了群众的基础,可以让豫剧在流行文化的浪潮中生机勃勃。就以河南卫视的《梨园春》节目来说,这是一个以豫剧为主的综艺节目,从1994开播到现在,持续了17年。如此长寿的综艺节目,全国几乎没有。这也足可看到豫剧在群众之中的浓厚基础。

有群众基础的艺术注定是有生命力的艺术,实事也是如此,三两个人就可以搭起草台班子唱戏,就可以吸引一众乡亲沉醉其中。这正是有生命力的表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