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叛逆表现(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成长)

2019年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对经典动画的“哪吒闹海”进行了颠覆式改编,讲述了“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成长经历的故事,票房超50亿。“黑眼圈”“哪吒”的反差人设,以及从唱着打油诗的魔童形象,到逆天改命英雄的成功蜕变,都蕴含着“哪吒”这一形象的独特魅力。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叛逆表现(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成长)(1)

“哪吒”作为影片的主角形象,创作者塑造得十分立体,既有外在形象的展现又有内在性格的刻画,他的形象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让人深刻,因此他形象的形成原因也有多种因素。“哪吒”广受观众喜爱,这也不禁让我们思考,国漫的改编在人物塑造上该如何处理才能实现人物形象的自主发展。

“哪吒”这一人物的最大的成功在于他的人物弧光,“人物弧光”是一种小说、编剧塑造人物的创作技巧,这一概念来自于英文 Character Arc,是指人物在故事开始时持有某一观点,然后通过考验和磨难,这一观点发生了改变。

实质上,“弧光”是人物情感和心理的成长、转型和发展。通过整部影片,我们不难发现“哪吒”这一形象不同于以往国漫塑造的主角形象,他的形象更加立体,性格特征也是呈阶段性的发展,每个阶段之间都能发现这一人物的成长。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叛逆表现(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成长)(2)

(一)乖巧的童年期

孩子出生是一张白纸,受多般因素的影响在上涂鸦,“哪吒”生来便是魔丸转世,天赋异禀,而后被乾坤圈封锁住魔性。封锁魔性后的他和普通孩子无异,也是爱玩、爱笑,小小的样子十分乖巧。

“哪吒”的初次出场尚在襁褓,一颗圆球般的脑袋上现出魔纹印记,由丫鬟抱着给李靖和其他陈塘关的百姓看。不等大家震惊,他便睁大眼睛,一个用力的动作,一头红发便生出,怒发冲冠。随即就挣脱襁褓滚向地面,宛如一个火球在人群中滚来滚去,似在嬉戏。

在影片中,“哪吒”从生下来便是有着黑眼圈的,这也是他不同于以往形象的颠覆。一口獠牙吊儿郎当的模样,却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画面转换到他第一次从府里偷跑出来,府里的下人在街上寻他,他躲在墙边偷笑,此时的他脖子上戴着乾坤圈,头上扎着两个小丸子,穿着莲花刺绣的肚兜赤着脚,俨然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模样,当听到小女孩想跟他一起踢毽子时,他愣了一下又马上会心的笑着同意。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叛逆表现(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成长)(3)

两个小丸子造型增添了乖巧,莲花刺绣肚兜也符合孩童的穿着,而他的面部表情更多的是笑,这个笑是偷溜出府的兴奋、是偶遇玩伴的开心。

“哪吒”在出生后被乾坤圈牵制住了魔性,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单纯乖巧,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美好的,他偷溜出府后,偶遇的小妹妹,他愿意与她一起踢毽子,愿意同她一起玩耍,当众人对他施以暴力、恶语相向时,他没有选择反抗,只是默默的捏紧了自己的拳头。

“哪吒”的本性是善良的,乾坤圈锁住他的魔性后,他本身是不具带攻击性的,他乖巧的关在府中,就算面对世人的恶意,他也绝不伤害别人。

(二)叛逆的成长期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要经历叛逆,而叛逆代表了他开始成长,“哪吒”的叛逆体现在情绪需求得不到满足,爱玩的天性让他玩乐人生,不计较得失,按照自己的性子生活。

在影片中,“哪吒”的大部分时间都呈现出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不同于小时候的穿着,他上穿莲花刺绣背心,下着黄绸带萝卜裤,松松垮垮地“小痞子”样子。在这个时期的他酷爱恶作剧、爱折腾人,所以他的笑大多数是嘲弄的笑,笑到拍大腿、打滚等的狂笑,唯一不变的是,乾坤圈还安安静静挂在他的脖子上。

“哪吒”的年龄设定在三岁以前,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玩是天性。又或者说,哪个孩子不爱玩,本该在处处玩闹的年纪却被关在家里不准外出,这极大地造成“哪吒”的叛逆情绪,越不让做的事越让人想做,他开始偷溜出府。就和一切没有经历过诱惑的孩子一样,当诱惑摆在面前时很少有能坚定拒绝的。

“哪吒”拜师太乙真人,被太乙真人带到山河社稷图里修炼自我,本想着能够好好学习斩妖除魔的本领可以出去和父母一起并肩作战,而他戾气太重过于浮躁,消灭几个小小的白骨精时不顾百姓安危,使百姓幸免于白骨精之手却难逃他的毒手。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叛逆表现(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成长)(4)

“哪吒”是个天性极高的孩子,天生神力,学习事物的能力极强,才短短一天就学会了太乙真人很久才学会的变形术。当他逃出山河社稷图后遇到海夜叉行凶,他奋力直追就想逮住他向人们证明自己,他还是一如既往的鲁莽,在追逐路上毁人房屋、打坏水缸、放起大火,他把抓妖怪这件事当成一个游戏,不顾后果的横冲直撞,不解释自己的行为,引来众人的误解。

一边是“哪吒” 形象之“丑”,一边是他的真善美,外在形象的丑突出了心灵深处的美,心灵深处的美屏蔽了外在形象的丑。在经历这一衬托和否定的过程之后,观众审“丑”的厌恶感其实早已变成了审美的愉悦感。

“哪吒”的外在形象丑化其实是对他内在性格的升华,他虽然样子不讨喜、行为惹人厌,但当遇到危急时刻仍然会奋不顾身的去帮助他人,他救下被海夜叉带走的小女孩也是由于他内心深处的善,他处在叛逆的成长期会肆意宣泄自己的不满释放自己的情绪,可他的内心终会引领他走向成熟。

(三)成熟的发展期

叛逆过后的醒悟往往从他的内心情感中可以窥见,他的情感变得柔软不似从前那般横冲直撞,从他认识敖丙后,“哪吒”开始认识自己,找寻自己。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孩童期间,当一个幼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他才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此即为“镜像阶段”,幼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 “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 “他人” 目光也是其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 不断地向“自我” 发出约束信号。

当“哪吒”看见敖丙后就像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他的心智也开始产生变化。他在影片中有六次落泪,而第一次就是在和敖丙踢毽子后,除了殷夫人,敖丙应该是第一个和他踢毽子的,也是他的第一个朋友,那种有人陪伴的欢喜使他落泪。自此之前“哪吒”的形象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皮小子,敖丙作为他认识自己的契机,他开始成熟,情感也愈加丰富,我们从他的落泪可以发现他的成熟轨迹。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叛逆表现(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成长)(5)

第二次是在生辰宴听殷夫人讲话后,当时已经知道真相后的在内心自我挣扎,又听到母亲的真挚话语而情不自禁落泪。第三次是在成魔后醒悟,当乾坤圈重新制约他的魔力时,他像被捉到错处的孩子一般仍然倔强,而眼泪却藏不住他的无助。

第四次是在知道李靖和他换命后,在影片中,呈现出的“哪吒”与李靖的相处是少之又少,而这个父亲的角色在“哪吒”心里是严厉刻板的,他不同于母亲,会轻声细语的哄着自己、陪着自己,所以他对李靖更多的是怨恨,怨他只顾着自己陈塘关总兵的身份,觉得他更在乎的他的百姓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这样一个深沉的父亲用生命守护自己的爱子,“哪吒”感动了,更打动了观众的心。

第五次是在天雷前,把换命符给撕了,他喊出自己的命自己扛不用别人换,这眼泪有对父母的不舍、有对命运的不甘、也有对生命的渴望。第六次是在全村人给“哪吒”磕头,当“哪吒”拯救了陈塘关,一切都恢复宁静时,众人都为“哪吒”的壮举而感激,心中的成见也烟消云散,磕的这个头是对“哪吒”这么多年误解的道歉,也是对“哪吒”救命之恩的感激。

从眼泪中我们能看见“哪吒”的成长,他从不理解父母到懂得父母,从厌恶百姓到包容百姓,他一步一步的做到了战胜自己心中的成见,他不怨恨生命的短暂与自己是魔丸的事实,在有限的生命中报答了父母的恩情也拯救了陈塘关的百姓。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叛逆表现(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成长)(6)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叛逆表现(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成长)(7)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叛逆表现(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成长)(8)

“哪吒”性格的成长由乖巧到叛逆到成熟,他的阶段性成长构成了他的人物弧光,“性格”的阶段性也推动了情节的起伏与发展,这也使得“哪吒”这一形象不趋于扁平而走向立体,正是由于他的人物弧光我们也能从中探寻他性格的成因,这些成因让“哪吒”的人物弧光更加完整。此外镜像结构的人物设置,也制造出更复杂的戏剧转折、更严谨的叙事结构。敖丙的出现也让我们对于剖析“哪吒”的性格更有理可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