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与坚守(写不尽的非遗故事)

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与坚守(写不尽的非遗故事)(1)

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与坚守(写不尽的非遗故事)(2)

- 手上的技艺

心中的记忆 -

//

北京花市社区博物馆内,年仅10岁的唐涵托雅正在给饱满的葡萄珠“上霜”。

……

奶奶常弘坐在旁边悉心指导,顺便把孙女上好霜的葡萄珠连接成串。上霜的步骤让唐涵托雅觉得痴迷。没过一会儿,她就对常弘说道:“奶奶,我上瘾了。”

……

2011年,“葡萄常”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年以后,唐涵托雅出生,作为“葡萄常料器”的第七代传承人,她因此有了一个很欢喜的名字:常开心。

——中国新闻网

“传承”,这个听起来总是沉甸甸压着人心的词,落到实处,其实可以是“上瘾”,可以是“常开心”的。

用文化学者《寻路非遗:择一事 爱一生》一书作者吴启川先生的话说:

//

我们接过母亲手里的剪刀,接过父亲手里的影人,接过师父传下的衣钵,我们讲故事、唱民歌、过年过节……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这些普通的俗常岁月,都因为对非遗的重视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意涵,具有了重要的文化地位。

10岁的孩子可以“玩”葡萄常、“玩”剪纸,80岁的老人也可以吹拉弹唱、说说攒了一辈子的精怪神话……人生有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尤其是年长的传承人而言,自身发扬技艺固然重要,但更要紧的,是把手艺传下去。

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与坚守(写不尽的非遗故事)(3)

在这本《寻路非遗》中,你能看到庄河韩家根深叶茂、老树新芽的传习谱系:

//

从七姐妹的姥姥那辈算起,如今韩家已有六代传人。主力是属于第三代的韩家七姐妹,她们七人好像撑起大树的主干;而第四到第六代传人,则成为舒卷绿意的枝丫和树叶,一脉相承,根深叶茂。第四代传承人、韩月琴五姐的儿媳妇陈莉,曾荣获“辽宁省十大剪纸明星”称号。韩月琴的孙女王紫薇,两岁半就和她一道上电视表演剪纸,八岁获得大连市市民剪纸大赛少儿组一等奖;另一个孙女王紫竹,陪伴奶奶参加过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技艺展示。

也能在皮影艺人宋国超的“暴脾气”中体会一把“师父的严厉”:

//

徒弟吴亚南说:“他对我们都挺严格的,不管你是在那儿演还是不演,当场就说你。过后我说他,我说你为什么当场就说呢,叫我们下不来台。他说,我要不那么说你们,你们能记住吗,就是叫你们不要忘了,就是哪点地方错了,或者是怎么的了,不要忘了。确实,他当场要是说你,你这么大的人了,过后你想想哪点地方你错了,一般就都能记住了。

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与坚守(写不尽的非遗故事)(4)

故事另一面,还有非遗传承的苦和难

//

杜秀英成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后,虽然慕名而来学习唱歌的人有所增多,但裕固族民歌的濒危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特别是难度较大的东部语系民歌,对音调的准确性要求极高,而裕固族人已经大多从草原、帐篷走入城镇、楼房,现代的都市生活让族人失去了原生土壤,传承的难度可想而知。

女儿金花一提到父亲求人来跳舞的事,就会眼泛泪花。她说:“上次就有一个演员,前两天沟通好之后定了说来,临排练的时间,说我有事了去不了,有这样的。还有的说我这次不想跳了,没原因,就是不想跳,累了。我父亲都是个人走人情关系,打电话反复地请他来,甚至我父亲自己掏钱买点儿东西,给人家送点儿礼,说辛苦辛苦,来吧来吧。就这样子,把这个乞粒舞一直维持到现在。”

说了这么多,却说不完这本《寻路非遗》的十之一二。就像标题中的“择一事 爱一生”,寥寥几笔,带过的是传承人一生的风霜。更多的故事,正等候我们去书中探寻。

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与坚守(写不尽的非遗故事)(5)

吴启川 著

978-7-300-30547-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然而,正如中华民族面对逆境总有百折不挠的坚韧,传承人们不愿用苦和难博人同情,本书作者亦然。因而我们看到的总是传承人们默默精进技艺的背影,还有他们的“江湖传说”:

//

人活一“嗨”,别活一“该”。这是生活在郑州的撂石锁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沈少三的一句名言。重达三五十斤的石锁在空中翻飞落下时,他用头接、用拳接、用掌接或用肘接,整套动作行云流水,看似轻巧,实则惊险刺激。……在关于沈少三的纪录片里,有一个画面十分“抢眼”:年近九旬的他还在带徒传艺,而年青一代的撂石锁翻花,拳、肘、三手指接法等方面的技艺,与老人相比竟然落在下风。面对后继无人的江湖,老人坐在一把粉色塑料凳上,沉默不语。

关于这个画面是否应该保留,我与负责拍摄的导演曾有过一番交流。导演觉得粉色凳子与大师身份不符,画面也突兀,因此颇为犹豫;我的建议是保留,而且一定要有这个画面。叱咤风云的“一代跤王”、武术大师、非遗传人,在人生暮年仍是壮心不已,哪怕面对时代变迁力有不逮、“大师孤独”,坐在格格不入的粉色塑料凳上,依然保有威严,固执地坐在自己的“席位”上,旁观徒子徒孙们的业余动作,心中的傲、眼中的神,一样不少,没变。老爷子这一辈子,多酷,多倔,多嗨。

多酷,多倔,多嗨。

手上的技艺,心中的记忆,就像一团火。老人怀揣着火种穿越时代,哪怕风雨飘摇,也要用毕生心血为它遮风挡雨;后辈尽管本领尚浅,却不愿它熄灭,仍然郑重其事掏出口袋里仅有的火柴。

唯其如此,传承的故事才能绵延不绝。

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与坚守(写不尽的非遗故事)(6)

自2021年10月28日起,光明日报社推出《中国好手艺》融媒体专栏,讲述广大非遗传承人、保护者,民间文化、技艺、绝活继承者的故事。打开专栏主页,更新已近50期,看得到首发时间,却看不到计划内的专栏总期数。

或许这暗合了传承的未完待续。正如本书作者所言:“他们的故事怎么可能写得完、写得尽?”

· 作者简介 ·

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与坚守(写不尽的非遗故事)(7)

吴启川,辽宁沈阳人。从业二十年的媒体人,追寻近十年的非遗田野走访者。多次参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常年坚持以非遗传承人为采录对象的文化学者。其事迹曾被光明网独家报道——《吴启川:那个记录单田芳生命最后时刻的人,也该被记录》(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阅读报道原文)。

· 内容简介 ·

本书作者历经四年跋涉,寻访人生暮年的非遗传承人,赶在生命与技艺消逝之前,记录下他们“做艺”与“做人”的酸甜苦辣、顺蹇浮沉,并以其中19个故事为缩影结集面世。

从北疆到南国,从高原到海滨,从名动四方、桃李满天的殿堂大家,到苦守清贫、陋室孤灯的民间艺人。他们择一事,爱一生,天生倔“匠”,不弃不悔。

· 本书目录 ·

卷一 说者

拥书笑谈陈酒香——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单田芳

妙兰奇芳情未老——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

为大时代说“新书”——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田连元

沧海寻根“雁”归来——古渔雁民间故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则亭

卷二 唱念

唐风笙韵无绝响——京剧(唐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周仲博

裕固足音溯原乡——裕固族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杜秀英

西秦入粤戏从容——西秦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严木田

卷三 仁术

火眼金睛守药魂——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芦广荣

济世相传是仁心——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霭英

修身修行医者心——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桑杰

卷四 守艺

琢玉成器,先讲规矩——岫岩玉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运岫

匠心画虹,与不测山水周旋——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董直机

人生知味酿酒香——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高景炎

卷五 乐事

土风乞粒舞中来——本溪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明焕

永远的“头跷”,永远的“浪跷人”——海城高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邢传佩

我心归处,只在影中——复州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宋国超

弦外之音道朴情——青海下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延彪

卷六 心性

讷讷的剪刀,纸上的满乡——新宾满族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关素镅

活鱼要在水中看,剪山剪水剪吉祥——庄河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韩月琴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目录↑

· 购买链接 ·

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与坚守(写不尽的非遗故事)(8)

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与坚守(写不尽的非遗故事)(9)

说说你记忆中的手艺人

评论区留言,截至2022年8月22日中午12点,抽取3名幸运读者,赠送《寻路非遗》一本。

- END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