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操爱将典韦(三国第一毒士曹操吃了他的大亏)

三国是一个民不聊生的乱世,同时也是英雄辈出,光芒万丈的时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今人才之聚,未有胜于三国者,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三国曹操爱将典韦?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三国曹操爱将典韦(三国第一毒士曹操吃了他的大亏)

三国曹操爱将典韦

三国是一个民不聊生的乱世,同时也是英雄辈出,光芒万丈的时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今人才之聚,未有胜于三国者!

在众多谋士之中,贾诩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易中天教授曾经评价他是"三国最聪明的人",先不论易中天所说的聪明是什么内涵。

从《三国志》中的记载来看,贾诩的战略思维在三国众多谋士之中,绝对是出类拔萃的,他给出的建议准确性几乎是100%,说他料事如神,一点都不夸张。

吕布、典韦、马超都是三国时期,武将天花板级别的人物,都被贾诩算计过,甚至雄才大略的曹操,也因为贾诩的谋略吃了大亏,最后被收入曹操帐下,得了一个善终。

但是贾诩虽然是一流的谋士,却很难像诸葛亮一样,被后世称为圣人,成为万世楷模,反而被称为"三国第一毒士" ,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现在几乎所有游戏和影视剧中,吕布都是最能打的,妥妥的“三国单挑王”,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联合吕布杀了董卓,并且打算斩草除根,一举清除董卓余党,于是李傕、郭汜等人瑟瑟发抖,准备溜之大吉,就在着急跑路之际,贾诩突然出现了,说到:

“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

大概意思就是,最近我贾某人听说,司徒王允和吕布正在打算把董卓的凉州集团全部给弄死,两位大哥准备抛弃部下,单独逃跑,随便一个小亭长就能把你们逮住,早晚难逃一死,不如率领现有的军队往西边走,打着为“董卓报仇”的名义,收拢一些军力,再次进攻长安,这样一来反而有条活路,如果能把长安拿下,就可以奉天子以令诸侯,如果打不过,到时候再逃跑也来得及。

李傕、郭汜二人,觉得小贾也没啥坏心,说得也非常有道理,于是就听话照做了,联络了凉州的诸多武将,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的在长安城下集合,数量竟然达到了十余万人,与长安城内叛变的士兵里应外合,杀入城内,与吕布交锋。

吕布就算单挑再猛,也扛不住这种级别的群殴,只能带着几百个骑兵狼狈地逃跑,最后逼着汉献帝和司徒王允给他们哥俩封了个将军,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然后又举起屠刀,杀不了不少人,司徒王允一家难逃厄运。

这样看来,贾诩的建议不但打跑了吕布,还让长安城一时间,血雨腥风,朝野大乱。李傕打算给贾诩封侯,他却推辞道,“这是保命的计谋,哪有什么功劳?,坚决不要,最后封他为尚书,专门负责选拔人才,贾诩非常清楚李傕、郭汜都是什么样的人物,不久在母亲去世之后,就辞官了,打算逃离这是非之地。

贾诩这个人有一个天赋技能,就是洞悉人性,非常善于琢磨人的心思,“聪明人”杨修要是有贾诩的这一点觉悟,也不至于被曹老板诛杀。

逃离长安之后,贾诩先是投靠段煨,贾诩名声在外,段煨自然求之不得,但是也担心他能力太强,会眼红自己手里的兵权,所以表面上对贾诩非常敬重,但在细节的处理上,自然逃不过贾诩敏锐的眼力,他深知段煨这里不是一个久留之地,一介谋士要想在乱世安身立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贾诩必须学会骑驴找马。

于是开始与南阳的老乡张绣,暗中来往,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张绣作为凉州豪族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了割据宛城的一个地方军阀,贾诩就这样成了张绣帐下的幕僚。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曹操率军攻打宛城,由于实力悬殊,在贾诩的建议下,归顺曹操,曹操带领大军驻扎在宛城,大摆筵席招待张绣和贾诩等人。

酒足饭饱之后,曹老板喜欢人妻的老毛病犯了,看上了张绣的婶婶邹氏,接着就霸占了人家,这让张绣感到了极大的耻辱,张绣好歹出自名门望族,忍气吞声,必然被天下英雄耻笑。

但是此时曹老板手下的悍将典韦战斗力太强,正面硬钢一定会失败,此时,贾诩出谋划策,让张绣的手下大将胡车儿先灌醉典韦,并偷盗走他的兵器双铁戟,再半夜奇袭曹操大营。

曹操在睡梦之中,突然遇到袭击,被打得措手不及,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匆忙逃走。为了掩护曹老板撤退,大将典韦守在前门,与张绣军队血战,趁手的兵器被偷走了之后,显然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在斩杀数十人之后,一代名将典韦倒下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死在了这场叛变中,这是曹操一生的痛。

叛变之后的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联合荆州牧刘表,从此,二人便成为曹操的心腹之患,曹操连续对张绣发起了三次进攻,但都没有成功,其中贾诩的角色非常重要。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没想到,袁绍乘此机会出兵许都,曹操不得已从穰城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刘表也派荆州军占据安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

曹操出奇兵将张、刘联军击败之后,继续快速往北回撤,张绣亲自率兵追击,此时贾诩劝他,“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一意孤行,结果被亲自断后的曹操击败,正常情况下,张绣应该放弃追击。

没想到贾诩这个时候,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 这就是贾诩的过人之处,其思维方式异于常人。

贾诩解释说:将军虽然擅长用兵,但绝非曹公敌手,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破将军的追兵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

那这一次,断后的将领肯定比不上将军,于是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收集散兵,继续追击,最后果然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

由此可见,贾诩是一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谋士,而且不按常理出牌,他并不认为曹老板一直是敌人,在后来的官渡之战,张绣却主动向投降曹操,贾诩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宛城之战以后,曹操与张绣之间的仇恨愈发强烈,袁绍是看在眼里的,于是就派出说客,想联合张绣一起攻打曹操。

这个时候,袁绍的实力是要远比曹操强的,而且袁绍是东汉末年,第一名门望族,三公九卿之后,而此时的曹操,在袁绍眼里是“阉党遗丑”,曹操的爷爷是东汉后期,著名的大宦官曹腾。在天下各路诸侯眼里,袁绍显然更有政治号召力。

但是贾诩为什么会劝张绣,在官渡之战这个节骨眼上,投降之前就有深仇大恨的曹操呢?贾诩为什么敢于走这一步险棋?

在这个问题上,贾诩是非常具备战略思维的,他对当时天下的局势,以及张绣的具体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做出的决策。

在官渡之战之前,东汉政权早已腐朽不堪,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已经被曹操击败,河北的袁绍、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此时的刘备还不成气候,诸葛亮也还未出山。

袁绍、曹操、刘表都是实力比较强大的,而张绣并不具备争霸的条件,从长远来看,最好的结局就是选择其中一家入伙,张绣虽然在南阳一带盘踞,抵抗住曹操的数次进攻。但是,他也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他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无法供养他的军队,只有联合刘表,才能混得下去。

曹操的谋士荀攸就已经看出,刘表与张绣的潜在矛盾,所以他建议不如对张绣实行缓兵之计,用外交的手段引诱张绣投降,虽然曹老板没有听荀攸的,张绣非常清楚,刘表是靠不住的。

只能在袁绍和曹操之间做选择,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贾诩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这是当时不少智囊的一个共识,袁绍连兄弟袁术都不能相容,自然也很难容下张绣和贾诩。

虽然此时袁绍最强大,但是如果投靠袁绍,由于张绣的实力有限,袁绍不会重视自己,如果投靠曹操,抛开之前恩怨,是最佳选择。

贾诩之所料定曹操不会报仇,原因主要是,此时的曹操会向天下做出姿态,放弃私怨而重视天下大业,所以大概率不会翻旧账,而在官渡之战之前归顺,势力相对弱小的曹操,是利益最大化的。

当张绣归顺曹操之时,让他感到非常意外,大喜过望的曹操还与张绣成为了儿女亲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最后贾诩也成为曹操帐下的关键智囊之一。

论才华,贾诩的谋略和战略能力非常出色,但是很难像诸葛亮一样成为后世楷模,因为我们对圣人的标准一定是德才兼备,贾诩在道德层面的格局显然无法与诸葛亮相比,但是论聪明程度,贾诩在三国时期的智囊中是非常厉害的角色。

全文完,谢谢阅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