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思想都很深(在我们古人的思想中)

先看“质”的字形演变:

为什么古人思想都很深(在我们古人的思想中)(1)

最早的西周金文的“质”,上面为一个“斦”形,下为一个“贝”字。

字形上就是两个“斤”相比较,具有同一个贝壳的价值,可以进行相互交换的意思。

《说文》曰:“質,以物相赘。”

朱骏声进一步解释:“以钱受物日赘,以物受钱曰質。”

这就是说,一个物品去和其它物品进行比较,或让对方衡量,能够用多大的价值来进行交换,就为这个物品的“质”。

为什么古人思想都很深(在我们古人的思想中)(2)

《左传·隐公三年》记载:“故周郑交質:王子狐为質于郑,郑公子忽为質于周。”

——周朝和郑国交换人质,王子狐质押于郑国;郑国公子忽,也作为人质到周朝来。

《战国策·赵策四》记载:“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質于齐,齐兵乃出。”

——于是给长安君配备一百辆车,让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才出兵来帮助赵国。

所以,“质”是通过比较、衡量,才得出的一个人或物品的分量与价值。

那么,“质量”呢,“质量”又是什么意思呢?

“量”,本意为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

为什么古人思想都很深(在我们古人的思想中)(3)

在我们古人的语言中,“质”本身就包含有“量”的意思,没有相对的量,怎么去进行对比和交换呢?

所以,在我们古人的语言中,就没有“质量”这个词。

但是,我们现代人习惯于使用双音节语句,就是习惯用两个音节形成一个词,表达一个意思。

所以,“质”的后面,就加上了一个“量”,叫“质量”,其实还是我们古人的“质”的意思。

在生产上,我们要讲究“质量”。

为什么古人思想都很深(在我们古人的思想中)(4)

为什么要讲究“质量”呢?

你生产这个商品,是要拿去卖钱的啊,是要拿去得到顾客的认可的啊。

你没有“质量”,得不到顾客的认可,卖不了钱,你的生产,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不光是生产要讲“质量”,我们的生活也要讲“质量”。

人与人相比,这生活与生活,就不一样啊。

有的人吃不饱,穿不暖,有病也不能治,精神与物质上,都受到沉重的压力。

有的人则吃得好,穿得好,又注意保养身体,精神与物质上,都比较和美。

这一比较,不同人的生活“质量”,就大不一样。

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为什么古人思想都很深(在我们古人的思想中)(5)

另外,在物理学上,也有一个“质量”的概念。

这个物理学上的“质量”概念的定义,是什么呢?

实际上,现代物理学,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对于像这个“质量”,这样的一个基本的物理学概念,却还是模糊不清的。

“质量”的含义和内容,是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

最初,牛顿把“质量”说成是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

为什么古人思想都很深(在我们古人的思想中)(6)

“质量”作为一个与时间和空间位置无关的常数,出现在牛顿力学的第二定律之中(F=ma)。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a,与所受力F的大小成正比;比例系数m,就称为该物体的惯性质量。

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对于质量m越大的物体,就越难改变其运动状态(速度)。

在牛顿力学中,没有惯性质量等于零的物体存在。

到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惯性质量,又细分为静质量、动质量、相对论质量(总质量)。

相对论质量与静质量的差,称为动质量。

为什么古人思想都很深(在我们古人的思想中)(7)

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又提出等效原理——对于可以在实验室里测试的物体,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

可以认为,一切与广义相对论有关的观察和实验的精确结果,都可以看成是这两种质量相等的证明。

因此,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是表征物体内在性质的同一个物理量的不同表现。

其实,爱因斯坦的这个看法是非常准确的,但是,他的角度不对啊。

爱因斯坦是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质量”的。

而物理学是从我们的观察对象(物体或物质)本身来看这个观察对象。

但是,哲学就不一样。

特别是我们中国的古典哲学,像阴阳哲学,就不是从观察对象本身来看观察对象。

阴阳中的“阳”,就是我们的观察对象;阴阳中的“阴”,就是我们的观察对象的环境——参照物。

阴阳,就是通过将我们的观察对象“阳”,与它的环境——参照物进行比较,从而认识观察对象“阳”。

这样认识到的观察对象,就是全面的、透彻的。

虽然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但是,他对相对论的理解,其实与我们中国人的祖先,是有很大的差距。

毕竟他是一个物理学家而不是一个哲学家。

况且,他还是一个西方人而不是中国人。

所以,他其实并不明白,他的相对论,是在论述谁和谁相对。

其实,相对论,就是在论述我们的观察对象,与其环境——参照物之间的相对。

我们的观察对象是一个物体(物质),我们的观察对象的环境——参照物也是一个物体(物质)。

而我们的观察对象与它的环境之间的比较(也就是相互之间可能发生的交换),就是我们的这个观察对象的“质量”。

所以,随着环境——参照物的不同,我们的观察对象的“质量”也是不相同的。

正像顾客的要求,就是我们的“质量”,我们有不同的顾客(的要求),我们就有不同的“质量”。

而同一个观察对象,相对不同的环境——参照物,它也有不同的“质量”。

“质量”,并不是观察对象本身,而是观察对象的环境——参照物对它的评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