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

我怀着极大的好奇打开了这本被大多数人称之为极好的书——《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但我却始终不明白它想跟我们传达的究竟是什么?或许是我太想要从书中得到如何在重与轻之间进行转换的超能力,我终究还是很苦恼,它让我感到炫目而困惑,炫目之感来自于文字的美,来自于其特有的语义与形式的完满。而正是这种美和这种完满之中产生了令我深陷其中的困惑和不解的疑问。

学术性的书不像以前喜爱的各种青春文学,读起来饱含诗意,和自己有很多的灵魂共鸣。人生就像一本书,而书中的故事则需要我们自己去撰写。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自身的性格,性格天生性与后天性之间的极大冲突会给生命加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外衣并凸显出它的与众不同。我们的一辈子终须要自己慢慢地摸索,命运上的我们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而生活中的轻与重往往也不受自己控制,但到底何为轻?何为重?我们向往追寻的或许都是生活中的重,灵魂中的轻,而二者多元的变化或许就是我们心灵的一块转换栖息地……

书中轻与重、灵与肉、不解之词等部分都在阐述明与暗、厚与薄、热与冷、在与非在的种种矛盾,其中的矛盾其实就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是生活中最大的矛盾体,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我们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和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因为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些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正因为这样人生才总是一张草图,一张成不了的草图……于是我们拼了命的在那些素白的光阴里努力求证何为生命之重,何为生命之轻?

当我们将自己掩埋于生命中的各种苦难中时,我们无疑成了生命之重的人设,但当我们被周围的人和事同化,我们却努力让自己不去冲破那份大众化的习惯和风气。同时内心挣扎的我们又在心底充实这样的句子: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相反,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我们就会变成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但又有多少人一生因为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因为心事过重而迈不开那双沉重的步伐……

书中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的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于是她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身上。

与之相反,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他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回复报刊的思想和行动让他最终失去了医生的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在那个特定的战争年代,似乎书中的所有人都不得不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一个国家的动荡和安定也决定着小说人物的性格和结局,决定着他们将如何在轻与重之间做出选择。而我自己无疑是一个承受生命之重的人,肩上的责任决定着我脚上轻或重的步伐,我承受着重,但却想要拼命追寻生命中那些希望的却不真实的轻盈,我想通过努力成为打破平衡状态下冲突的根源,但期间对自身惰性的根除以及对自己生命的把控都太不容易。

我想成为一个给身边人带来温暖的人,但后来社会让我们慢慢长大,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人性中的丑恶。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而沉默却不是最佳的方法,我们影影约约褪去的青涩与单纯成为我们生命之重的一部分,只能说那些大众化的成熟其实并不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生存方法,但我们又要必须看透而不说穿。

痛苦选择,简单生活;简单选择,痛苦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害怕去问的、说的、做的,却恰恰是我们必须要做的。折磨我们的往往是想象,而不是真实。如果有一天偶尔的轻能让自己回到小时候,所有我们做的事情,花的每一分钟时间都是我们的选择,我想回到那个在泥巴里打滚、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心无旁骛、孤注一掷驶向未来、给自己一个机会走出大山的小时候……

但正因为读了不多不少的书,很多时候的矛盾最终被自己的本性打败。好与坏,其实自己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如果不期盼一些什么,或许心里就会少些落差和不平衡,内心也会多一点平静和安逸……

或许真的是:性格写在唇边,幸福露在眼角;理性感性寄于声线,真诚虚伪映在瞳仁;站姿看出才华气度,步态可见自我认知;表情里有近来心境,眉宇间是过往岁月;衣着显审美,发型表个性;职业看手,修养看脚;穷,会从全身散发出来。于是我努力告诉自己不要总是抱怨或者是过多的悲天悯人,因为哀怨只能说三遍,第四遍就变成了你的灵魂。在反复咀嚼不满中,我们会成为哀怨本身,戾气揉进我们的性格,影响我们的能量场,最终灵魂只能靠负能量来养活。

但想想以后只能朝九晚五却不能浪迹天涯的生活,看看那些都市人甚至是身边人为了生存繁忙的生活节奏和状态 ,奔命的脚步、花白的头发和那不能顾及的身体 ……那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逼迫着我们不断向前,并身不由己的承担着那些生命之重。

但截然相反的事物会相互转换,人类生存的两个极端状态之间都是狭小的。我不知道当自己抛弃了一直都以为是使命的东西时,生命还能剩下些什么?但在我们的诗化记忆中,不期而遇的事情将给我们带来天真的快乐。

当难堪的沉默成为最后灰烬的荣光,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我们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过于轻,压倒我们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但因为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期盼嫁人的年轻女子期盼的是她完全不理解的东西,追求荣誉的年轻人根本不识荣誉为何物。所以过多的期待就成了许多美好与丑恶的源头。而我们总是在最好的年岁里过多的回忆过去或者期盼未来……

或许现在的我们还不知道以后的路该往哪里走,杨绛老先生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轻松的人觉得迷茫,深沉的人觉得压抑,或许我们有太多的恐惧而导致我们不能轻装上阵,我们把恐惧变成了绝对的撞击,让自己彻底失去了理智。

而我们却不能把自己完完全全的活成特蕾莎或托马斯,生命之重和生命之轻其实都是我们生活中本真的存在,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大部分的接纳,慢慢的将其中的各种成分融于自己的内心,健全、长大再变老,而萨比娜极具强烈的背叛感、争强好胜、富有激情和弗兰茨的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的性格都需要我们慢慢甄别并选择性借鉴和抛弃。

讨厌痛苦选择安逸的乌龟、害怕拒绝和抛弃而一味迁就的变色龙、反感批评和羞辱想要全盘控制的老鹰,还有具有明确目标抛弃无意义和不重要的少数狮子……心理学说我们总要综合这四者才能好好过日子,才能刚好被岁月温柔以待。

我们的一生太过于短暂,而要学习的东西又太过于冗长,万事万物瞬息万变却又有规律可循,许多人在一起形成了家、形成了国、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疆界与边缘,形成了一种人性的普遍存在和价值感的依托与归属,但最终人都会变成一抔灰土。活着的时候是为了争一口气,人不在的时候成就了曾经最想追求的轻……

自由的芬芳与灵魂深处的向往,轻与重其实只是我们生命中不得不依据自身划定的标准而做出的选择,而我想让自己活在真实里,一直做自己……轻的自己、重的自己,学会接受和悦纳、学会权衡和中和,这样的你或许能巧妙地忘记陌尘、唱着晚歌,自然间长大,轻、重得刚刚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