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中秋节散文(散文中秋忆双亲)

他乡的中秋节散文(散文中秋忆双亲)(1)

“每逢佳节倍思亲,追忆双亲泪湿巾。”

又是一年中秋月,又是一年中秋节。中秋节流行上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又称“八月节”、“仲秋节”、“秋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女儿节”、“拜月节”“团圆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经济困难人们时常吃不饱,穿不暖。每逢中秋节,只能吃上父母亲烙的糖饦饦馍(团圆馍) 。根本就吃不到“月饼”或“点心”等糕点来过中秋节。水果也是柿子、枣等,没有高档水果,即就是有,人们也买不起。儿时,家中姊妹多,每逢中秋节,母亲烙的团圆馍就是最好的吃食。几十年中,总感到吃了母亲烙的带着麦香味的团圆馍比“月饼”还好吃、更唠口、更具有诱惑力。曾记得儿时的我只要有吃的就行,哪知道父母亲为家庭人多劳力少的窘境而忧愁,为过中秋节烙团圆馍所付出的心血。

印象中,母亲先在面盆中发面,面要适当硬些、待面发好后再烙团圆馍。母亲弯着腰在案板上反复搋面、揉面、展开、卷起…搋面、揉面、展开、卷起…如次反复,不停地用手来回揉啊揉,直到面团紧奏有性为好。

母亲将面团揉成圆轱辘状,用刀切成大小一律的面团。给案板上撒些面仆,再一个一个擀开成薄饼,饼内放入白糖、红糖等;经济条件好了以后除放白糖、红糖外还放芝麻、核桃、花生等果仁做馅。

勤劳能干的母亲,头顶手怕、在狭窄闷热的灶房里忙碌着,额头上的汗珠不停的往下流淌。她全然不顾,专心制作团圆馍。擀面杖来回滚动,上下翻飞,直看的人眼花瞭乱。擀圆、放馅、收花边、擀压成圆饦饦馍,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圆饦饦馍在母亲娴熟的手下不断产生,杰作摆满了一案板。为了好看,母亲将我们在少陵原上挑回洗净后约4寸长的“雪蒿”一枝枝摆好,然后用手将做针线的“顶针”按压在团圆馍的正面压出简洁的圆环,再用“木梳”来回按成“菱形”。还有人用“木模具”“八角”“红颜料”等来为团圆馍“美容”。既增加了艺术性的美感,又将“雪蒿”固定在了圆饦饦馍上。此外,除过手掌大小团圆馍外,母亲还会烙一个大团圆馍。其做法如同小团圆馍,不过用的面粉、馅料和“雪蒿”要多些,大小同锅底一样大。心灵手巧的母亲将馍饼四周拧成一圈圈花边,将“雪蒿”艺术的摆放在团圆馍上,再用洁净的“顶针”和“木梳”按压,成为一个团圆花纹的“图案”。

他乡的中秋节散文(散文中秋忆双亲)(2)

在母亲做团圆馍的同时,父亲会将麦秸柴堆放在锅灶旁,做好烧锅前的准备。烧火烙馍多选用干麦秸,最好的是椿树上落下的干“码杠”,火焰大且均匀,烙馍着色好。木柴、煤炭、谷草秆、苞谷秆因火硬、火势大、易烧焦馍而弃之不用。父亲把尺八的铁锅烧热后,母亲用“油布”将锅底涂抹一遍,然后小心奕奕将馍平放在锅底,并来回挪动,以防馍被烧焦糊。一面有火色后,迅速翻馍,转动、上下移动,使其均匀着色,个个馍黄淳淳、虚腾腾的,人见人喜欢。父亲低头拉风匣专注烧火,灶膛的红火映照在父亲的脸庞上,显示出古铜色的容颜。母亲把木锅盖一揭开,雾白色的热气随即四散飘散,一股子热烘烘地麦香味在屋内弥漫开来,吸入鼻孔的是谗人的馍香味。姊妹六人,个个围在锅台旁,伸颈争相看着锅内的团圆馍,口水不住的流淌,嘴唇不由自主的蠕动,在喜悦中期待着。母亲倒是不急,一会儿揭锅盖把热饼翻个过、一会儿揭锅盖把热饼转一转,不知道反复了多少次……

我的目光一直看着团圆馍,团圆馍似乎还挑逗我的味蕾,你来“吃呀!”当母亲从热锅拿出第一个冒着热气且很烫的团圆馍,我便迫不及待地抢过馍,烧得我左手换右手,实在不行就用衣服襟裹住,张嘴就是一口,第一个感受到那热烫、绵软、香甜、飘散着麦香味的团圆馍。一口接一口,迫不及待、狼吞虎咽般、一气连吃两个饦饦馍,就这还解不了我吃团圆馍的“馋”。

团圆馍象征着人们在中秋节中快乐的记忆,也是人们儿时最难忘的回忆。民俗讲究,团圆馍家中人不论大小人人有份,大小团圆馍无论多少也是人人有份。曾记得1978年,19岁的我在延安打工,待到春节回家后,母亲给我拿出精心保存已干的硬梆梆的两块团圆馍,我用牙一咬硬梆梆的似肉骨头。随口就说:你平时都很节约,咋能把馍搁到现在?母亲背过身流出了难过的眼泪。父亲说:小平!你年少无知,咱这里民俗讲究,出门在外的人要留一份团圆馍,意思全家人团圆……羞愧难当的我,赶紧向母亲道歉,用手帕给母亲擦去眼泪。母亲说:无论谁在外,没吃上团圆馍,我都会留上一份让他吃。

团圆馍象征着家里人的大团圆,代表的不仅是香甜可口,而是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和爱心。成家后,无论儿女在外地上学或工作,我和妻子都会秉承父母亲的做法,给没吃上团圆馍的子女,都会精心留上一份。

父母亲亲手烙出的团圆馍,让人铭记在心、记忆深刻,那种咬在嘴里,香香的、油油的、软绵绵、酥酥的感觉仍留在心中、留在齿颊和味蕾中,使人回味无穷、怀念至今。

中秋夜,团圆节;皓月之下,双亲在何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中秋佳节,阖家团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月转达我心意,遥祝双亲佑安康。” 适逢中秋节,我想由衷对养育我最亲爱的双亲说句话:父母亲,您们是我最可爱的人,您们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2022年9月8日

他乡的中秋节散文(散文中秋忆双亲)(3)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协会监事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办公室副主任 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