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的祖先发祥地(孙氏宗亲历史上的迁徙方向)


孙氏的祖先发祥地(孙氏宗亲历史上的迁徙方向)(1)

在第一类迁徙中,统治者主要将民户充实京畿或垦荒戍边。

第二类迁徙中,由于历史上有数次大规模的南迁运动,所以向南方的感觉较浓。南方的孙氏族人在唐宋以前是很稀少的,通过东汉末年、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以及南宋末年和明朝末年,都有不断的南徙浪潮,一些孙姓家族自然随南迁的人群移居闽赣,乃至广南。

如《秋洲孙氏宗谱》自称是山东乐安孙氏之后,其祖上先由山东迁往浙东,又迁徽州黄墩(今安徽歙县境内),再迁乐平(今江西乐平)诸乡村,最后定居秋洲(乐平市镇桥镇)孙家村,迁徙路线较为典型。流民与难民的迁徙方向是多元的。如西晋永嘉之乱时,山东乐安孙氏有一支北移徙居昌黎。因为当时昌黎在慕容鲜卑部的统治之下,境内教于农桑,颇为平静,便成为民众避难的去处。

第三类迁徙中,主要是大家族、宗族的绵延扩散,如山东乐安孙氏有往南、西、北的多条迁徙路线,迁往浙东、河北、山西、东北、江南诸地。同时,外迁的家族也时会再返回故土。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许多家谱记载,乐安孙武来武国为将,其子孙明定居浙江富阳,而其后裔东汉天水太守孙夐(xiong)又迁回山东青州。下面是一些家族迁徙的实例:

山东主要为了安孙氏家族的扩散地,不过也会有一些其它地区孙氏家族迁去山东定居,如《胶东孙氏家乘》称,其族原籍崇庆巴县,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从四川始迁平度(今山东平度县),落籍绵柳村。

今山东《牟平县志》记载,本地有一支孙姓,明洪武年间由云南迁来,先居城内孙家巷,后裔繁衍兴旺,散居五十余个村落,以孙氏命名的村庄也不少,如孙家疃(tuan)、孙家沟、孙家庄、孙格庄之类,遂有“无孙不成村”之说。

江浙一带是三国东吴孙权家族的大本营。《富春五洲孙氏宗谱》称为其后裔,宋代时期先祖卜居江西永丰,后又迁回故里浙江富阳五洲。《润州孙氏重修族谱》记载,其先祖孙长孺,原籍四川眉州,南宋时其家族由眉州迁居安徽祁门,明初再迁江苏镇江。

《苏魏公文集》记载,该族为富春孙氏后裔,唐武宗和宣宗之世,族人孙朴任官而徙居长安,其子孙长孺摄四川彭山令,故迁家眉山。长孺后裔孙抃在北宋官居参知政事,定居都城开封,其后人在明代又迁回江浙一带。

《北宋孙氏宗谱》记载,其族唐代中期由河南光州迁福州长溪,至唐朝后期僖宗时,家族又北上浙江海樟林,至宋末迁鄞(yin)县之北渡。今河南《鲁山县志》记载,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迁闽的一支孙氏家族,到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因为清兵南下,先祖孙荣又携家北上,以授徒为生,后任河南鲁山县丞,遂落户于城北孙蛮子庄,后代兴旺,今天孙荣后裔居鲁山县者有300多户,2000多人。

晚清经学家孙诒让,是浙江瑞安人,其祖籍则为福建长溪,五代时先祖孙惟睦由福建移居浙江瑞安二十五都集善乡之盘谷(今名潘埭(dai),世称盘谷孙氏。

广东兴宁《章峰堡孙氏族谱》记载,孙讠利的五世后裔孙宣教,由延春谷迁福建宁化石壁林。其七世后裔孙建邦,北迁浙江余姚县。到十四后裔孙伯传,于明永乐年间,携同四子迁广东兴宁章峰堡。后复返浙江,惟第四子孙契全留居兴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