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式建筑篱笆墙(希望篱笆楼营造技艺永不失传)

青海新闻网讯 “大庄原有篱笆楼100多处,目前仅存10余处。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这里的篱笆楼数量减少了,但我相信撒拉族篱笆楼不会消失,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也不会失传。”说这番话的是2009年5月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马进明。自幼生活在清水乡孟达大庄村的马进明,在六十多年的经历里,目睹了撒拉族篱笆楼的沧桑变迁。

古式建筑篱笆墙(希望篱笆楼营造技艺永不失传)(1)

建筑奥秘

八月中旬,记者在循化县文化馆的协助下联系到了马进明,当时他一再表示希望能在他家完成采访。之后,记者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拉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马建新的带领下如约来到了清水乡孟达大庄村马进明的家中。

走进马进明家的露天小院,就能强烈感受到传统建筑带给人的震撼,尤其是那年代久远的二层篱笆楼,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愈发显现出原本的沉静与古朴。据马进明介绍,自己家的这座篱笆楼有着500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明代篱笆楼建筑的始祖。而这也正是马进明选择在这里接受采访的初衷。

撒拉族的篱笆楼为什么这么建呢?其中有什么秘密和科学道理呢?

“过去六七百年,撒拉族人过的是农牧兼作的生活,所以篱笆楼上层住人,下边圈牲口,优点是居高临下,可以观察周围情况。”马进明说。细细一瞧,篱笆木楼分上、下两层,上层设卧室、客房等,楼底房间为仓库、畜圈等。篱笆木楼的楼体框架均由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墙体用杂木枝条编织,两面抹以草泥,墙体中间为空。房子的门窗和柱子大多雕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撒拉族的篱笆楼设计,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这一时期,撒拉族的经济生活得到了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当时,建房突出防风、防震、适用、安全作用,因而通常选用精良的松类木材。使用这种方法建造的楼房,既节省建筑材料,又可以减轻楼体重量。同时,中空的墙体冬暖夏凉、透气性强。“用木条造墙取材非常方便,这样不仅隔音,还具有很强的防震性、防潮性,好处多得很。”马进明告诉记者。

由于马进明家七代人均出生在这座古篱笆楼里,因此他家中常常接待一些慕名而来的专家和研究者。每天打扫和定期修葺就成了马进明的“必修课”。“这些建筑是撒拉人智慧的结晶,是无价的宝藏,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它们。”马进明说。

不解之缘

坐在这样的传统小院内,我们的话题自然转到了马进明与篱笆楼结缘的故事。

“初中毕业后曾辍学多年,在家中随父学习篱笆楼营造技艺。父亲曾告诉他,‘林区人家靠山吃山,上山取木学会一技,男大做木工,养好全家人’。”马进明回忆说,父亲教我拉长锯、做木制农具。建修篱笆楼、篱笆房。父亲曾郑重地给我言传篱笆艺诀:一个篱笆四条桩,笆条要直桩要扁,桩孔不要过半寸,编出波纹席子面,内抹两层褐白泥,填齐匀平形如毡。父亲说这个秘诀只有会造篱笆楼的匠人知道,而且只有我们撒拉人的匠人知道!是不许外传的。

深受父亲影响的马进明,谈起父亲时,他说:父亲是一名清贫但十分热情的农家老人,木匠兼做铁匠,能说会道,修房打铁做工精细。他建修的篱笆楼形式美观牢固。尤其是一手制作木鞍、木锨的手艺人人称绝。他是家中能记清建楼传承谱系的第五代篱笆楼营造技艺的传承人。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熏陶教育下,马进明一边琢磨一边编篱笆施工,凭着勤奋与刻苦,很快掌握了建造篱笆楼的诀窍,学会了建修篱笆楼。之后,分家另过的弟弟要建房时,觉得已学有所成的马进明主动要求给弟弟当木匠,给弟弟盖一座气派大方的篱笆楼。果然,弟弟的新楼赢得了邻居亲戚的交口称赞,也为牛刀小试的马进明赢来了自信和口碑;半年后,又给大姨夫园中东北角建修两间角楼。他用建楼的陈旧杂木,经丈量尺寸,其中两根楼柱各短一米多,将柱根各锯成巴掌榫和双角对榫,用8号铁丝紧固顶用楼柱,建成了两件木结构不做雕刻的篱笆角楼,看着亲手建造的坚固漂亮的篱笆楼,听着姨夫一家真心的夸奖,马进明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

就这样,小小年纪的马进明和篱笆楼结下了不解之缘,再也没有跟篱笆楼分开过。

从1991年起从事文物管理、学习、研究、传承篱笆楼营造技艺。三十多年间,他对县域内分布的古建筑清真寺、古拱北、古民居了如指掌。如今已退休的他仍然闲不下来,除了带徒弟外,还积极传习篱笆楼营造技艺。

古式建筑篱笆墙(希望篱笆楼营造技艺永不失传)(2)

积极传承

200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研究所开展国际合作,对孟达大庄村4处古民居进行了调查、测绘,提取了保护研究资料。国家还将1处清代建筑的撒拉族古民居楼,搬迁至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实行修复保护。

“数量锐减、技艺濒临失传,这就是撒拉族篱笆楼目前的现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担负起篱笆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重任。”或许是有中专文化加上工作在县文物管理所对本民族文化有所了解的原因,马进明对非遗保护及传承人的角色理解很是深刻。

2013年,马进明荣获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到北京领奖,文化部领导亲自为他颁了奖,这更加激励和鼓舞他,越发干劲十足。

传统的篱笆楼不仅有良好的防震、防倒功能,还有防盗、防潮、防火、冬暖夏凉等优点,为何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了呢?马进明认为,年轻人跟随城里人理念喜欢小洋楼小别墅,看不上篱笆楼的土气闻不得篱笆楼的土味,要抢救篱笆楼建造技艺,既要承袭传统的木、石、土、篱笆编做法技艺,还要优化建筑布局,升华技艺,拓展用材范围。在新建篱笆楼时,打造精品建筑,扩大建做规模。篱笆编做,要坚持原先横、竖编做的基础上,还要发现板壁与编笆组合、棱格弧编、排列装修的形式。将原先的笆条露尖粗糙形式,改为隐蔽不露尖头式,将粗糙的砌石做法,改成精细的花纹做法,制做石花砖,引用与篱笆楼建筑相协调的建筑用材,扩展文化技艺形式。从现在的静态保护转向有机的动态保护,再从传承中得到发展,从发展中得到创新。

虽然已是古稀之年的马进明身体大不如前,但他对传承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今后他想开办加工厂,走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取其精华,传承发展。从单一到多项,编做方格式、圆格式、菱格式,把编做工艺填充到室内、室外,与现代建筑结合,让撒拉族的篱笆楼更加瑰丽多彩,让群众都能喜欢篱笆楼,并且都愿意住进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