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外国入侵历史(清代唯一从外国要回土地的人)

清代外国入侵历史(清代唯一从外国要回土地的人)(1)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在20世纪50年代的馆员里,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一生经历了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时期,中间还在伪满洲国任过事,人生丰富多亮点。他就是在清朝中过进士,在清末、民国任过各级官吏,编撰过若干著述,并为国家做过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聘为文史馆员的周沆先生,他是贵州省文史研究馆中唯一的进士馆员。

清代外国入侵历史(清代唯一从外国要回土地的人)(2)

周沆 (图片源自网络)

周沆,字季贞,号遁雯,贵州遵义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幼随父就学湖南岳麓书院、湘山经堂。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举,二十一年(1895年)成进士,以主事在户部陕西司行走。后因丁父忧,居湖南长沙草门。二十六年(1900年)复官后历任云南乡试考官及浪穹(今洱源)、蒙自、文山等县知县。三十二年(1906年),奉命参与中缅野人山一带边界勘察,绘制地图,有功而被朝廷加三品衔,擢升云南澄江知府。宣统二年(1910年),参与筹建云南讲武堂,并任副总办(副校长)。云南辛亥起义成功,任云南大汉军政府外交司司长。

民国元年(1912年)3月,周沆随唐继尧滇军进入贵阳。滇军颠覆贵州大汉军政府成立临时都督府,唐继尧任都督,周沆为政务长,后唐继尧又委任周沆为黔东观察使。次年下半年,唐继尧就任云南都督,周沆随行回滇,任云南都督府高等顾问。民国3年(1914年),改任蒙自道道尹。民国4年(1916年)后,周沆先后任海南琼崖道道尹、北洋政府国务院名誉顾问、陕西汉中道尹、浙江都督府秘书长等职。民国14年(1925年),任北京政府临时参政院参政。民国15年(1926年),周西成主黔,任命周沆为贵州驻京代表。民国20年(1931年),周沆在北平师范大学任教。次年,伪满洲国建立,周沆应邀出任中东铁路理事。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沆受何应钦之聘,任北平第四公路局顾问。民国36年(1947年),任云南第八公路局顾问,次年返回家乡遵义。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沆与牟琳、张肇奎等地方绅士成立维持会并任副会长,维持遵义秩序,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新中国成立后,周沆为遵义市政协特邀代表。1955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7年,病逝于家,时年83岁。

清代外国入侵历史(清代唯一从外国要回土地的人)(3)

周沆政务之余,勤于著述。他任中东铁路理事不到一年即辞职,静心研究明清史、东北史、满族史。平生著有《泪罗吊灵均》、《读穷碑释峋缕》、《(光绪)浪穹县志略》、《中华民国省区县名歌括》、《满洲国水道源流考略》、《满洲编年纪要》、《牂柯馆纪》和《印山草堂劫余吟草》、《云南片马考察记》、《壬辰季贞六十九岁生日自述》等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书稿,有的已经付梓传世。周沆曾自撰《墓志铭》,其《牂牁馆纪》是为贵州留下的一部重要文献,字数不多,但史料价值特大。要研究贵州在北京的会馆历史,可作为第一手资料的主要参考,即是周沆所编著的这本书。是书在民国38年(1949年)出版后,再未重印,存世较少,建议有关部门考虑整理后出版,以供研究者使用。而周沆的《满洲编年纪要》一书八万余字,学术价值较大,完稿后一直未刊印,仅有稿本一部藏于辽宁省图书馆。1995年,该书作为国家重要古籍文献,列入《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影印出版,周沆则是被列入这部中国史学名家重大史籍汇刊的唯一贵州籍学者。

周沆作为历经三代的老人,经历传奇,他的一生有多处值得纪念和研究的地方,特作二三简述。

清代外国入侵历史(清代唯一从外国要回土地的人)(4)

其一,是为维护国家主权做出较大贡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周沆在云南为官,奉命前往中缅野人山一带边界勘察,并参与绘制地图。他发现在此之前的中英会勘中,英方不但将中国高黎贡山名称定为高良工山,并在测量上有重大的差错,使中国领土有较大损失。情况经报请朝廷后,促成双方重新勘测,为中国收回国土1000 余平方公里。事成后,清廷嘉奖周沆加三品衔,并擢升云南澄江府知府。有关史料记载曾表明:“清朝多为割地赔款,史上收回国土仅有周沆一人也。”即指这事。1955年,缅甸侵扰中国边境,周沆上书国务院周恩来总理,附呈当时撰写之《云南片马考察记》,陈述中缅边界北段片马、野人山等实地考察史实情况,以助外交部门与对方谈判,外交部特致函感谢。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通过和缅甸政府谈判,缔结《中缅边界条约》,解决了中缅两国片马边界问题,而周沆则是捍卫这一国家主权的先辈前驱。

其二,是与蔡锷有关。蔡锷在任云南都督时,周沆任政务司司长,曾与之共事。民国4年(1915年)蔡锷从北京出走,经日本、安南(今越南)改乘滇越火车再经河口、蒙自、开远转返昆明。时周沆正好任蒙自道道尹,蔡锷乘坐火车也正好从蒙自过。后史学界有蔡锷在蒙自遇刺一说,而随即便有周沆奉袁世凯命“谋杀蔡锷”之说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贵州有的新编地方志和文史资料也持此观点,并将此说扩散,因而引起一些文史研究者对周沆这段历史的质疑,“刺杀蔡锷”亦遂成为周沆历史上的一段公案。但近年来,国内多数近代史史学家经过多方考证和研究,认为周沆“刺杀蔡锷”,没有较多的史料证明即准确科学的依据来佐证,提出此说的人有偏错之嫌。并认为在护国运动中,周沆因与蔡锷有相惜相助的关系,曾保护蔡锷进入云南,并阻止过唐继尧密谋刺蔡锷,在这一点上,周沆应该是有功劳的。其实周沆本人对这段历史早就有较为清楚的说明,其言曰“上面要我去(拦截)蔡锷。在火车上,我找到了蔡锷,当时他已说不出话来了,声音嘶哑……,是我把他放过去的。后来有人要捉拿我,由法国人护送我乘滇越铁路的火车过了河口到了越南老街,我已走脱,火车再倒回河口受检查。以后我经过香港到了上海。”(参见《遵义文史资料》1986年第九辑周建初《周沆放蔡锷入滇口述》;1984年第八辑周沆遗作《季贞国变去官自述》)。周沆究竟杀没杀蔡锷,还是放蔡锷入滇,引来杀身之祸,此事究竟如何,孰对孰错,至今虽无完全定论,但“刺杀”一说应该不再提起,以免以讹传讹,误历史人物一生。当然,这个问题还有待更多的历史资料来证明,以及深入研究研究。笔者作为贵州后学,也将努力做这方面的探讨,以还原历史真相,还周沆先生清白。

清代外国入侵历史(清代唯一从外国要回土地的人)(5)

其三,是在抗日战争中做过贡献。民国26年(1937年),经过中国军队与日军的殊死战斗,北平终于沦陷。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在撤退前夕,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何应钦令,邀请北平九门地区各派一名代表和日本军队谈判,要求日本军队在国民革命军撤退前,除保证部队完整撤退外,必须保护北平众多古建筑和文物。宋哲元将这一重任委托给周沆,要他任九门首席代表,与日军谈判。经过周沆等人的努力和抗争,日军同意中方要求,千年古都北平多数古建筑和文物也得以保存。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感谢周沆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何应钦多次看望周沆,并聘72岁高龄的周沆为北平第四公路局顾问,以解决其生活所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沆在遵义幸福地度过他安稳、平凡的晚年。其自撰《墓志铭》,充分表明了他的心声。其《墓志铭序》曰:

光绪甲午恩科,予联捷成进士,户部主事,外补云南弥勒县知县。迭膺繁据,两举循良。丙午中英会滇缅界,画至高黎贡山片马地方,滇人誓死力拒,派予复查,深入野人山,搜集证据呈部,照会英使另勘,此案遂为国际重视。澄江府知府补用道,宣统辛亥在云南府任,国变去官。岁次甲午,会试重逢,遵义二百余年科第中仅有之一人矣。予周氏名沆,字季贞,晚取遁世无闷义,号遁叟。子四孙九,书其经过而勒诸石。其铭曰:科名客,风尘吏,说甚么乡会重逢今又是。裘敝貂,枥伏骥,那堪回首平生事。呕心血,剩得几篇文字。最难忘野人山查界记,没世无称君子惧。论定盖棺任毁誉,六尺镌碑垂后裔。

清代外国入侵历史(清代唯一从外国要回土地的人)(6)

周沆众多著述中,具有特点的有两种。

一是《中华民国省区县名歌括》,这是一部题材、体裁较为特殊的著作,周沆以诗或称之为歌词的形式,将当时中华民国各省区县名编成一首首歌词传世,其目的是让老百姓通过诵读,可以轻易地记住中国各省区县名称,也可使学校学生增长知识。是书正文按中华民国、京师及当时之河北等22省,热河、察哈尔、绥远、西康4特区顺序排列,以各省区所属各县名称串成七言一句歌一首,句数长短不一,有的十余句,有的数十句,均为双数,以4个特别区最短,河北、山东、四川、广东等大省最长。每个省前有行政区划地图一幅,歌后为该省所属各县名称,下有注释,说明该县隶属何府州,或原由何县改名。另,因当时青海、西藏、内外蒙古均未建县,故未编歌词,仅作简短历史沿革之说明。是书简单易记,通俗易懂。民国17年(1928年)南北统一不久编成,故各省县名及区划,均以是年以前公布的资料为准。

清代外国入侵历史(清代唯一从外国要回土地的人)(7)

是书因与贵州有关,特录《中华民国省区县名歌括·贵州省》以飨读者。其歌曰:

贵州古称黔中郡,黔省之名由此定。富藏于地矿产饶,八十一县多山境。省会所在为贵阳,息烽修文有紫江。龙里贵定广顺县,定番长寨与大塘。旧有一厅号罗斛,平越瓮安余庆录。湄潭县接遵义西,桐梓大道通巴蜀。绥阳正安到仁怀,鳛水增置实应该。都匀麻哈荔波县,炉山独山三合来。都江丹江与八寨,平舟都是黔中界。镇远黄平施秉东,邛水台拱天柱在。剑河青溪系我思,玉屏铜仁入省溪。江口以北松桃远,思南婺川沿河司。德江印江及后屏,石阡凤泉过黎平。下江永从从此渡,榕江江畔列锦屏。谈罢贵东又贵西,毕节赤水皆要区。安顺普定过清镇,镇宁平坝紫云栖。大定黔西赴织金,水城西去向威宁。南笼普安关岭侧,郎岱贞丰与册亨。县名本已号安南,一著争先胜一盘。都说兴仁兴义好,兴仁兴义兆民安。

清代外国入侵历史(清代唯一从外国要回土地的人)(8)

以下即县名,县名后注释即周沆原注:贵阳县贵阳府改(任索按:民国30年,置贵阳市,于花溪置贵筑县,新中国成立后贵筑县划入市区后于其地置花溪区。),遵义县遵义府改,都匀县都匀府改,镇远县镇远府改,思县思州府改(任索按:即今岑巩县,民国21年改名。),铜仁县铜仁府改,思南县思南府改,石阡县石阡府改,黎平县黎平府改,安顺县安顺府改,大定县大定府改(任索按:即今大方县,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南笼县兴义府改(任索按:即今安龙县,民国11年改名。),平越县平越直隶州改(任索按:即今福泉县,新中国成立后改名。),罗斛县罗斛厅改(任索按:即今罗甸县,民国21年改名),都江县都江厅改(任索按:即今三都县,民国30年改名。),丹江县丹江厅改(任索按:即今丹寨县,),八寨县八寨厅改,台拱县台拱厅改(任索按:即今台江县,民国30年改名。),剑河县清江厅改,松桃县松桃直隶厅改,下江县下江厅改(任索按:即今从江县,民国30年改名。),榕江县古州厅改,赤水县仁怀直隶厅改,紫云县归化厅改,水城县水城厅改,郎岱县郎岱厅改,盘县普安直隶厅改,紫江县开州改(任索按:即今开阳县,民国19年改名。),广顺县广顺州改,定番县定番州改(任索按:即今惠水县,民国30年改名。),正安县正安州改,麻哈县麻哈州改(任索按:即今麻江县,民国19年改名。),独山县独山州改,黄平县黄平州改,镇宁县镇宁州改,黔西县黔西州改,威宁县威宁州改,关岭县永宁州改,贞丰县贞丰州改,息烽县贵筑县改,长寨县广顺县境析置(任索按:即今长顺县,民国30年改名。),大塘县定番县境析置(任索按:即今平塘县,民国30年改名。),鳛水县仁怀县境析置(任索按:即今习水县,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平舟县都匀县改(任索按:即今平塘县地,民国30年与原大塘县合并,改名平塘县。),炉山县清平县改(任索按:即今凯里县属地,新中国成立后并入。),三合县独山县境析置(任索按:即今三都县地,民国30年并入。),邛水县镇远县改(任索按:即今三穗县,民国16年改名。),省溪县铜仁府属省溪司地方(任索按:即今万山特区,民国30年废省溪县,分其地入铜仁、玉屏两县,新中国成立后复于其地置万山县,后改名万山特区。),江口县铜仁县改,沿河县思南府属沿河司地方,德江县安化县改,后坪县婺川县境析置(任索按:民国30年省该县,地划入沿河、婺川二县。),凤泉县龙泉县改(任索按:即今凤冈县,民国21年改名。),锦屏县开泰县改,平坝县安平县改,织金县平远县改,册亨县贞丰县境析置。

清代外国入侵历史(清代唯一从外国要回土地的人)(9)

清代外国入侵历史(清代唯一从外国要回土地的人)(10)

二是《牂牁馆纪》,这是一本关于贵州各个时期在北京修建会馆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编撰于民国31年(1942年),33年(1945年)完稿,35年(1944年)曾先油印出版,但数量不多,旋即告罄。37年(1948年),在贵州工商界知名人士华问渠资助下,贵阳文通书局将之铅印出版,使是书得以传播,惜印数也不多,现只有相关图书馆、博物馆有藏。《牂牁馆纪》为章节体资料书,前有贵州安顺杨覃生字恩元《牂牁纪事序》一、周沆《牂牁馆纪刊行记》一,周沆《牂牁馆纪油印记》一;然后是《牂牁馆纪卷首》,中有有贵阳邢端字冕之《牂牁馆纪序》一,周沆《概略》一;再次即该书目录,计一序(即邢端序)、一概略(即周沆概略)、十四章;再次即正文。第一章叙大蒋家胡同贵州会馆,第二至第六章叙樱桃斜街贵州会馆(包括老馆、新馆),第七章叙棉花七条胡同贵州会馆,第八章叙南横街贵州会馆。此八章,每一章名后为周沆所撰本章所涉及会馆的简单介绍,后即录贵州乡贤撰写的碑记,如第一章大蒋家胡同贵州会馆收录明丘禾实《新建贵州会馆碑记》,为最早的碑记;王枟《重修贵州东馆碑记》。余几章碑记则是周国柱、李泰交、陈法、朱启钤、郭石渠、朱树、魏鸿、李端棻等乡贤撰写。此八章及后之第九至十三章正文后均有《题名述略》(还有《爵秩题名述略》、《捐款题名述略》),是周沆对各章中出现的人名进行诠释,以明涉事乡人姓名、字号、官职等。第九章至十四章,为相关会馆的文字资料,如《贺有章捐建广安门大街贵州西馆考证及馆之现状》、《贵州旅京同乡会董事会规则》等。本书最具特点及价值的是各章之《碑记》和《题名述略》,前者可知所建各时期会馆的历史沿革、房产建筑等,后者则可知当时与会馆有密切联系之各位乡贤,是研究贵州历史人物的参考资料。另外,书中收录的明代丘禾实《碑记》,较为珍贵。该碑记原载丘禾实《循陔园文集》,曾为清代禁书抽出,世间罕见传本,王枟在康熙年间撰写《重修贵州东馆碑记》时亦未见到,直至200余年后才被紫江朱启钤搜得,被周沆补进《牂牁馆纪》,得以保存。故周沆、朱启钤等乡贤前辈维护乡邦文献,功阙大矣。

清代外国入侵历史(清代唯一从外国要回土地的人)(11)

来源: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撰文:王任索 张成义

周沆年谱

一、简介

清同治十三年(1874),周沆出生于官宦书香世家,生于正月十三日,字季贞,号钝庐,晚号遁叟。近现代政治家,诗人、历史学家、书法家、文献学家。

清代遵义周家人才纷出,诗书传代。出了俩个进士,举人多人,为地方望族。入黔始祖周万全为明军参将,明天启元年(1621年)战死于平奢崇明之战,告封龙虎将军。1921年9月23日,时遵义驻军援辽,守战无兵,被奢部攻陷。同年12月,周万全随总兵官收复遵义。次年7月,奢崇明再占遵义城,纵兵掳掠。天启三年,与秦玉良在九级滩大败奢部,再克遵义,最后战死疆场。注:兵部侍云贵总督郎朱燮著《奢祟明重庆黔乱记》

清代外国入侵历史(清代唯一从外国要回土地的人)(12)

二、清朝

光绪二年(1876)受父亲的“诗”和“礼”的教导。

光绪四年(1878年),4岁入遵义府学,授业老师何春台。

光绪十七年(1891)随父读书湖南岳麓书院和湘山经堂。1892年,周沆在少年时学习就比较刻苦,湘山经堂长杜仲舟称周是神童。次年回黔参加乡试,提前毕业。

1893 年19岁中举。光绪癸巳恩科贵州乡试二十一名。

1894年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保和殿乡试复考二十一名;会试中式三百一十名;保和殿复试第二等三十七名;殿考第二等六百四十名;朝考三等三十八名。三百人中岁龄最小,且联捷成进士。

1895 年21岁中进士,与康有为同科。钦点主事签分户部陕西司行走。

1896年奔父丧,弃官居湖南长沙草门。

1898年夏,徐氏病故,同年冬,娶继室冒广生(鹤亭)的妹妹。冒氏江苏如皋人,冒辟彊后裔。冒鹤亭生于1873年,举人。

1900 年复职,任云南乡试同考官,时年26岁。

1901-1903年任浪穹 ( 今洱源 ) 知县。著《浪穹县志》。周沆在出任云南浪穹(今耳源)知县期间,为官公正廉明,不贪财。他大力推行新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受军民爱戴,重修《浪穹县志》率先“慨捐廉俸”…业届好评如潮。

1904年任蒙自、文山等县知县。 同年冒氏在蒙自病故。

1906 年,奉命前往中缅边界野人山一带勘察、绘制图帖,搜集证据后呈外交部议。

1907年,外交部照会英使另勘,收回国土 1000 余平方公里。受朝廷嘉奖,赐“中庆循良”。

1908年,任云南洋务提调。

宣统元年(1909)擢升澄江府知府,之后补授弥勒知县,参与云南推行禁烟及劝种桑棉事宜,因成绩卓著受到云南总督锡良保举,以道员用加三品衔,。朝廷朱批嘉奖,再赐“中庆循良”,这即是“两举循良”的由来。注:黎辛《助草堂诗诗钞》540页。

宣统二年(1910年)任云南府知府,朝廷赏二品顶戴。注:周沆墓志铭“澂江府知府补用道,宣统辛亥在云南府任。”

10月,知府兼云南讲武堂总办,李经㬢任督办。任协办期间,讲武堂革命党李根源等,在他眼皮子底下进行革命活动,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全当没看见。朱德在云南讲武堂读书,自然是他的学生。

三、辛亥革命

宣统三年(1911 年10月),云南"九重起义"成功,成立军政府,被蔡锷、李根源礼让出任外交司司长兼各边界交涉员。

11月4日,贵州大汉军政府反正之初,由“府院之争”进而引发大开公口造成社会糜烂。注:《贵州军事志》341页

次月,军政府枢密员兼军政股副主任的戴勘入滇向云南督府通报贵州黔境匪患,戴至昆明向蔡锷“乞师求援代勘黔乱”,同时招集旅滇同乡会全体大会。旅滇同乡群情激愤,公推周沆为旅滇黔人代表。

民国元年(1912年1月27月),云南督军蔡锷派周沆以云南边界交涉员兼旅滇黔人代表身份随滇军入黔勘界。贵州各种社会势力纷纷组建公口,社会秩序出现紊乱,满大街均是头缠布为记而名的包哥。反正后期由“府院”之争因而引发整个社会开始糜烂这是不真的事实,滇军入黔并非完全错在蔡锷。

2月29日,由唐继尧率领的滇军北伐取道抵达贵阳。

3月2日,周沆随滇军到贵阳。在此之前贵州刘显世等人发动兵变,史称“二·二事变”大汉军政府已改组。注:《吴鼎昌主政贵州研究》47页

3日3日,社会各界代表请求云南将军唐继尧攻占贵阳“代勘黔乱”。黔都督赵德全委任周培艺为全权代表与兵变代表重郭重光谈判…。黔督逃亡,唐继尧任贵州第三届军政府都督,周素园(培艺)得任石阡府知府。注:《贵州辛亥人物传稿》刘毅翔/205页

辛亥革命贵州举义之后,由“府院之争”演变成“党争”种下祸根。自治学社以执政党自居,不免在应对公口问题时顾此失彼,被蓄势待发的宪政预备会占得先机,酿成二•二政变之惨祸。 注:《暗潮汹涌的贵州大汉军政府》/责任编辑:林建曾。

7日,周沆任政务部部长(负责全省政务),蔡锷发电报祝贺。周沆在这一特殊时期为恢复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作出贡献。贵州辛亥革命时期,大汉军政府“枢密院”,同后来的军政府“政务部”均为各项政策的实际执行官僚,因为都督权力极大,相对身为左右手的政务长官也拥有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

4 月,与戴勘、任可澄、华之鸿等发起成立统一党贵州分部。但入党方逾两月,在蔡锷通电宣布愿将统一共和党“先自取消”之后,周也宣布脱党,与蔡锷共进退,并与蔡结下深厚的战斗友谊。

7月,北京政府司法总长许世英任命周沆为贵州司法筹备处处长,为恢复审检制作准备。

同年,周沆的二哥周沄与子回黔治理盐务,在綦江遭到贵州自治社人士暗杀。周沄,举人。辛亥革命前任湖南金溏县知县。注:周沆著《周沆季贞挽其仲兄仲崖联》“水火本无情,念平身坠海覆舟,卒邀天幸,讵料归田解组,反蹈危机,发难在中途,更游子何辜,同死于盗;罪功终有定,忆客岁乞师旋里,尽讨公平,漫云略迹原心,翻成怨府,衔哀问群丑,这恶因谁种,贻祸厥兄。”/资料来源:《遵义文化史专题史料汇编》672页

1913年5月,向北京政府请辞司法筹备处处长职。

8月,改任黔东观察使。

9月,周沆被省议会提名贵州民政长(省长)人选之一。戴勘得任民政长。

10月,随唐继尧回云南任都督府秘书长兼顾问。任高等顾问期间,提出改良对汛建设“为整饬防务,保卫边民计”对巩固中国西南边疆建设作出贡献,“北洋政府授三等嘉禾勋章一枚”。注:李连昌著《遵义之最丛谈》226页

关于贵州辛亥的那点事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惟有在浩瀚的历史遗迹中,正本溯源,以定孰是孰非!

四、护国战争

民国3年(1914年)5月,改任蒙自道尹。蒙自道,辖建水、石屏、蒙自、阿迷、个旧、屏边、金平、元江、广西等16个县和河口对汛督办区。在任期间对对汛督办进行改革,强化其地方行政与司法职能。为后期龙云上台后,对云南对汛督办完成从国防与外交机构向特别行政区的演变奠定基础。

民国26年(1915年),12月19日,蔡锷平安到达昆明,在云南有众多下级军官拥护蔡锷,唐继尧在无奈之下被迫拥蔡倒袁。周沆为护国运动在云南首义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护国战争写下光辉的一页。这一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

五、北京段祺瑞政府时期(民国)

1924年任段祺瑞政府顾问。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周沆代表贵州省政府前往吊唁,并向孙先生送了挽联。

同年5月,周沆任段祺瑞临时政府参议院议员,赵尔巽任参议院议长。是年,参与赵尔巽主持的清史馆的编撰工作,负责编纂《满洲水道源流考略》、《满洲编年纪要》。

六、南京政府时期(民国)

1928年,南京政府下令关闭北平故宫图书馆,同年清史馆完全解散。

1929年l0月,周沆与贵州省长毛光翔电函(6月周西城战死,毛光翔继任)。11月,请辞贵州驻京代表职。

1930年受张学良将军之邀,周沆辗转到了东北沈阳故宫继续东北(满洲)史志的编纂工作。是年到哈尔滨中东铁路总公司,出任国民党元老莫德惠任理事长兼督办的中东铁路总公司理事。

七、抗日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东铁路总公司遭到日本人的包围。

1932年5月,周沆离开哈尔滨,前往大连(大连不属于当时的满洲国)借住,继续东北三省史志的编辑整理工作。同年3月溥仪在新京成立伪满洲国。

1933年,在大连“历时四百余日”周沆终于整理完成“满洲水道源流考略”稿本。注:2016年11月22日版《中国水利史典·松辽卷》序。

1934年,“满编年纪要”稿本也如期修订完毕,是书藏于沈阳图书馆。同年溥仪在东北建伪满洲帝国年号“康德”,溥仪以“赏赐北大荒跑马圈地”作为诱饵引诱周沆参与组阁。周沆以国家民族大益为重拒绝了薄仪的请求,同年4月离开东北返回北平,保注了自己的清白。

《满洲编年纪要》附篇,记载了民国元年至1932年间的历史史实,是时周沆是编纂“民国史”第一人。

1935年1月9日,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在遵义期间徐特立向遵义地方名人赵乃康提出要去进士周沆家看看。徐告诉赵乃康说:“周沆比我长三岁,他可是从我们湖南考出去的进士呢!”。于是俩人专程到周家相访,徐特立在周家楼上果然发现了《三通》,即唐代杜佑的《通典》、宋代郑樵的《通志》、明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书籍,如获至宝。听说毛主席要,赵乃康派人急忙帮助徐老清点好后,两人各抱一部分,送往旧府衙门――红军的一个重要部门设在那里,毛泽东就在那里办公。后来这些书有一部分捐赠给了浙江大学。注:《遵义文化史专题史料汇编》680页

1937年,任北平九门代表。

卢沟桥事变前夕,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在撤退前夕,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何应钦令,与北平市市长秦德纯,邀请北平各界人士胡适、傳斯年、梅贻琦等人,在北平市政府商讨形势对策,交换对时局的意见,反对日军武力毁城,保护北平的名胜古迹和文物。周沆以北平九门代表之"西门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为保护北平文物作出重要贡献。《秦德纯自传》

八、抗战胜利

民国35年(1946年),周沆受何应钦之聘,任北平第四公路局顾问。

同年,北京贵州会馆被以敌伪财产没收,经周沆据理申诉,始得返还。会馆位于前门樱桃斜街路北,此馆由周起渭的父亲捐资所建。注:杨祖恺《北京贵州会馆始末谈》刊“贵州文史天地”1994年第二期 37页

民国36年(1947年),调云南任第八公路局顾问。自北平乘飞机赴重庆途中遭到盗贼,劫匪盗走财物,这其中让周沆最心痛的是在“京垂三十年,得诗百余首”诗稿的遗失。

民国38年(1949年)8月,周沆在张维翰的帮助下与孙女周秀初乘飞机离开昆明,返回贵阳。当天贵阳的多家报纸如《中央日报》、《民众日报》都刊登了周先生回黔的消息。在贵阳大约逗留了一个星期,期间会见的宾客主要有国民党地方官,及同朝为官的桂伯铸,以及前省长王稼烈等人,并受到地方乡申的热情款待。

八、新中国

1949年9月,回到遵义,当日《明铎日报》报道了周沆回播的消息。

周沆故居,位于老城纪念公园大门右侧,一栋二层小楼,典型的中国式砖木结构民国式建筑,前后有花园,始建于民国元年。府院大门门头上挂有“印山草堂”兰底黄字的匾额。与黎辛等文化名人唱和。杨祖恺、黎焕鼎等人常常来府上向周请教诗文。周沆诗云:“闲退漫愁来日事,联呤幸集少年郎。”

10月,周沆与牟琳、张肇奎等秘密成立遵义维持会,被推举为副会长。遵义解放前夕,国民党党军政头目制定了一个应变计划,遵义地下工作者为使遵义不被破坏,说服“遵义城区城防指挥部”副总指挥张肇奎,要求他积极配合遵义解放,保护好遵义城。张遵嘱,并与地下外围组织领导人之一的陈福桐,联合周沆等人秘密成立“遵义维持会”。注:李连昌著:《遵义之最丛谈》46页

11月 13 日 ,国民党撤退前夕,准备火烧遵义新、旧两城区以抵抗解放,周沆得知后立即组织张光炜、蹇季中等遵义名人到国民党-联合稽查处,力陈长沙大火之害,请向国民党专员、县长劝阻。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迫使国民党当局放弃了火烧遵义的政策,保全了居民房舍。时至今还受到民众赞誉。注:《张光炜,贵州盘州市当代人物传》

12月,参与组织维持遵义秩序,迎接解放。

1950年1月13-16日,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福音堂(今政协处)召开,任遵义政协特邀代表。

1954年,为黎辛诗钞撰写《黎丹雘出归草堂诗钞序》

1955年,中缅边界争端,上书周恩来总理,附呈《云南片马考察记》陈述当年考察中缅边界资料。周恩来电邀周沆北上参政,因身体不适远行未能成行,留下遗憾。同年周沆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聘为贵州文史研究馆馆员,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进士文史研究馆馆员。

1956年,再次上书周恩来。

1957年,外交部来函致谢。夏秋,周沆在家中病逝,享年八十有三。周沆逝后家人将其多年收藏的大批名人字画、图书、著述等捐赠给遵义图馆。

1958年11月,邓小平再次回到遵义,期间在红旗幼儿园会见周沆的儿媳刘伯英(园长)。

来自张义先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