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教养的人的五个特征(缺乏教养的人通常特有的本性)


真正有教养的人的五个特征(缺乏教养的人通常特有的本性)(1)

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播下什么因,就会收获什么果。

作恶多端的人,必有恶报,只有善言善行,才会有善报。

这就是因果,任谁都躲不掉。善良做人,修颗善心古语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说的就是因果循环。正所谓好人自遇好人救,恶人自有恶人欺。心若善良,必有福报;人若恶毒,必惹众怒。

人活在世上,因为善良而带来的回报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英国一位贫苦的老人正在自家田里耕作时,忽然听见河边传来喊救命的呼叫声。

顺着声音跑过去,发现一个少年正在河水里挣扎,于是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救起那位险些没了命的少年。

过了几天,那位少年的父母亲自登门道谢,原来少年一家是当地有名的贵族。

少年的父母提出:“你这样好心,应该有好报。你尽管提要求,我全都满足你。”

可老人却说天地间哪有见死不救之理,拒绝了贵族的好意。

贵族很敬佩老人的节操与品格,最后坚持送老人的儿子去了伦敦接受高等教育。

后来,老人的儿子从伦敦圣玛丽医学院毕业——他就是后来被英国皇家授勋封爵、荣获诺贝尔1945年医学奖的亚历山大·弗莱明,拯救了世界千百万人性命的抗菌药青霉素就是他发现的。

善良是一种无色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可以使一个人走向光明的大道,好人终有好报就是这个道理。

曾子说过:“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可以这么说,改变人们命运的,不是一个人、一件事,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那就是善良。

做人不可算计,算计越多,失去越多。佛经曰:算计莫过头,过头天必收。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看似有一副精明的头脑,对别人斤斤计较,吹毛求疵,盯着别人的利益不放,一分钱也会争出汗来,一副谁也别想占我便宜的模样。

殊不知你聪明,别人也不傻,日久见人心,别人的好处利益,你又能占到多少呢?

《道德经》里,写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很多时候,我们都渴望别人能为自己付出,算计着从别人身上多得到一些。

殊不知,付出,才是“赢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只有我们先懂得付出,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如果时时刻刻斤斤计较,把身边的人都算计光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孤苦无依。

正所谓人有千算,天则一算,算计别人,其实就是算计自己。

人的聪明才智,是用来互相成就互相关爱的,不是用来算计谁的。这个世界上只有真心才会换来真心,只有真情才会换来真情。

要知道老天不会让阴谋得逞,也不会让好人失望。

为人处世,一定不要亏欠别人,迟早是要还的。

太能算计的人,最终很难轻松地生活,往往还因为过分算计引来祸患。

所以千万别因为算计,丢了真心,添了麻烦。

人活一世,人品最重,古语有云:“吉人自有天相。”

孔子则说:“子欲为事,先为人圣。”我们从小到大,有关做人的道理耳熟能详。

然而,每个人品性优劣却人各有异,做事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任何失败者都不是偶然的,同样,任何成功者的成功都有其必然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怎样做人。

一个人不管多聪明,多能干,如果人品很差,不懂得如何做人,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大受影响,路只会越走越窄。

正如管理大师史蒂芬柯维曾说:“如果一个人家庭不幸福,工作不顺利,前途不光明,那一定是人品不够好,就好像银行账户里没有足够的存款为幸福生活买单一样”。

做事先做人,做人见人品,这是古人留传下来亘古不变的大道理。

世间变幻莫测,唯有人品可立一生。清代的金安清才艺高超,理财能力极强,但唯独“心术不正”,他一直想进入曾国藩的幕僚,借助曾国藩的力量达到自己敛财升官的目的。

可金安清曾七次求见曾国藩,曾国藩七次拒而不见。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两人会面,曾国藩比对自己小的金安清极为尊重。有人觉得奇怪,便问原因,曾说,“此等人如鬼神,敬而远之可也。”

曾国藩正是看到了他才华背后的人品,才会“敬而远之”。

要知道这世间没有谁的人生可以一帆风顺,但上天却唯独偏爱那些品行出众的人。

这是因为:人品好的人,大多与人为善,人缘就好,遇事有人帮,摔倒有人扶;

而人品差的人,则没人敢靠近,有难众人躲,求助无人应。

你现在种下的善因,终有一天会结出善果。要相信,好心,永远有好报。

智者没有深厚友谊,只有距离!友谊不可靠,尽早认识,于我而言,真正想象中的友谊,是建立在对他人幸福与痛苦表示出强烈的同情心,不算计利益的基础上。

但是对别人的不幸,如果幸灾乐祸通常是反人性的,和缺乏教养的体现,缺乏教养的人大都习惯于自我为中心,自私和利己的。纯粹且深厚的友谊只能在想象里存在。

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家都是借着友谊之名而获取各自利益。

成熟的人眼里,朋友会划分成很多类别,玩伴、学习伙伴、利益伙伴…等,并且各自都有适当的距离,而且随着时光变迁,有老朋友越来越远,新朋友越来越近——铁打的营盘,流水的朋友。

人越脆弱,越想要深度的友谊,个人越不独立,越懒惰,那么对友谊的依赖性越强;脆弱的人都喜欢信任他人——这是出于本身的懒惰、自私和虚荣心。

懒惰,遇事不愿意花费精力打听原委,不积极谨慎,宁愿相信他人;

自私,受到压力,不如意,就想找人倾诉心中烦恼;

虚荣,要求他人保密的,正是自己感到骄傲或羞愧的事;

脆弱之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希望对方和他一样脆弱,互相同情,互相倾诉怜悯,而且因为虚荣心要保守秘密,通过“二人世界”来获取存在感。在他心理,你要让他依赖,并且和他一样痛苦烦恼,否则在潜意识里等同于背叛。

走得越近,越容易反目成仇!交朋友需要一致性,一样脆弱一样困窘才能使友谊平衡,如果哪天对方变得更好了,友谊的小船就要翻了。而且,脆弱之人,轻则嫉妒,重则仇恨。

一定要与这样的朋友保持一定距离,或者尽量远离,人所要提防的恰恰是这种最近的人!

而强大的人勤奋、独立,依赖心理很弱,最怕距离太近而窥其隐私,会和人保持距离,在强大的人眼中,这是一种威胁。

即使美好的友谊也会渐行渐远,曾经最亲密的朋友、患难之交、生死挚友,更要保持距离,不是因为提防,而是距离太近只能破坏这种美好,——真诚美好的友谊只活在想象和回忆里。

但是这种友谊我们虽然时常萦怀于心,但随着时过境迁,时光流逝,这种牵挂会慢慢变淡,最终变成一种抽象的概念。人们对这些朋友的情感也越来越理智,最后仅仅作为一种习惯回忆的符号而坚持下去。与此相反,我们对那些不断出现在眼前的人却有着浓厚的兴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朋友,美好只活在想象里。

说句心里话;世界上最不划算的买卖就是指出别人的错误,而没有看到自己的需要。

在这里写的东西,都是把读者当同伴去对待,我自己没有什么才华,就是肯下笨功夫愿意坚持。

所有的分享都是自己思考感悟的总结,我没有能力去做别人的老师,顶多做诸位成长路上的一盏灯。我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遇到好的东西拿出来分享给你。

虽然粉丝不多,但每次收到留言,说我的文章启发了他,帮助了她,我都觉得自己特别自豪。

才华没有就愿意下地干活,把自己做事的一点经验分享出来。

很多朋友不缺知识,只是在经历和阅历上少点,刚好我自己喜欢思考,又比较理性,对控制情绪和如何坚持有点经验。

在此分享我的思考,为你插一盏灯,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分享这些不是为了戳破面子,而是为了避免这些无意义的坑,获得真正的成长。面对真实,是改变的开始。

人性有一个基本需求,就是需要周围的人对自己有一种认同感,认同自己的状态,认同自己的成就,所以一般的人需要通过社交来展示自己,这其实也是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

而对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来说,他们已经不需要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认同感,他们更需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同,所以他们不再外求,宁可去内求。

独处,就是一个人开始内求的表现。独来独往并不代表着孤单,反而这更容易让一个人放飞内心。

同样的道理,在人群中热热闹闹也不代表你被认同,那只是一种喧哗。

因此有句话说的好: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还有一种人,则属于“外向的孤独者”。人多的时候,她们对外总是表现出一种活泼开朗,善于交际的状态,并且总给大家带来各种快乐,热情,时刻呈现出一种自信、正能量的积极印象。

但是每次曲终人散之后,他们就会进入到一种多愁善感的感性状态。

他们在独处的时候,很喜欢那种安静,但是在群体里不喜欢表现自己这一面,也不会刻意找人诉说。

实际上她们是在用嘻嘻哈哈的外在掩饰自己的孤独,故作洒脱其实是平衡内心的寂寞。

然而这些都无法救赎一个人,唯有内心强大,才是与自己、与社会相处的最好姿态。

我们还必须发现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人的社交圈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传统社会,由于受区域和现实条件的制约,每个人所处的圈子往往就是离自己最近的一帮人,比如同事,同行,同学,亲戚等等。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达,我们的圈子不再受现实条件区域的制约,那些有共同语言、志同道合的人,越来越容易聚集到一起了。

尽管你们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行业,甚至你们天各一方,但是同样的认知和三观,使你们互相吸引。

所以我们在开会或者吃饭的时候,经常发现有的人一直抱着手机聊个不停,却对面对的人视而不见。

也许这并不是什么“手机病”,而是他对这个“眼前人”毫无兴趣而已。

因此,当你在现实里看到一个人总是独来独往,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自己的交际圈。

只是,你没有进入他的交际圈。尽管你们离的很近,但是你们是两个世界的人。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越发达,人的独立性就越强,人与人互相干涉的情况就越少。

老子在2000年前说过一句话:“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年轻的时候,读不懂这句话的内涵,以为他在描述邻里之间吵架了,所以不来往了。

如今我终于明白,老子的这句话描述的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境界:哪怕近在咫尺,大家也不再互相强加意志,而是可以礼貌性的交往,也完全尊重对方的不同。

这就是和而不同。愿每个人都能活在自己强大的内心,活在自己喜欢的朋友圏。圈子不在大小,只要你喜欢,感觉轻松就好。

我们可能大多数人都有个梦想,“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我们拆分了看,这是两个梦想,一个是世界很大,风景很多,名胜古迹,大河山川,故宫长城,还有很多国外的建筑和文化,虽然地球在银河系里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还是太大了,要想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看过每一个出名的风景,人生和精力又很有限,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金钱,这里说风景,可能说钱显得俗气,但是钱就是人的另一个梦想,如果我们把钱看的小一点,那么它就是你看世界风景的工具,你需要这样的工具。有些人为了这个工具就是想去旅游去看看这个世界,然而大多数人其实都不能完成财务自由看世界的梦想。

但是风景始终是美好的,我们赞叹那些艺术家,那些工匠,那些军事家,那些精神领袖,为人民建造了这么好的风景,为人类带来了这么好的经济,为世界带来了那么多欢笑。

我们说人和人其实都差不多,智力水平也好,各方面能力也好,学习能力也好都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有一些人就是能创造美好的诗句,创作美好的风景,发明伟大的作品,说出让人惊叹的理论。他们是一代伟人,让千万人敬仰,或者他们是伟大的独裁者,为了某种动机而发动全世界战争。但是为什么是这些人做成的,而别人做不成,做不了。想不出来,也发明不出来,他们是什么性格的?

我们看人性格的种类其实有几种,一种就是自卑型的,一种表演者,有勇猛型的,有中规中矩型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中规中矩型的,有一定的欲望,但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每天我们上班时候看到多数人都是这样。聊起天来也是家长里短居多,每天上班下班,接送孩子,做饭,洗衣,勤劳一点的,每天备备课,学习学习,考考证,大概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状态努努力,虽然也想着有朝一日能发财,能实现“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梦想,但是还是日复一日的过着自己的生活,就这样半辈子过去了,然后后悔自己当初没有抓住某些机会,错失了哪些美好。我们普通民众大概就是这样子。我们离创造还差的很远。

那么改变世界的人究竟是哪种人呢,其实粗分就两种人,第一种就是表演艺术家,我们看很多政治家都会表演,他们都具有表演特质,我们知道谁取得了大部分人心,谁就能说了算,民众也爱听别的,即便这话并不是太真实。但是必须要有这种特质才可以。有些国家选举,必须要讲演,要路演,要告诉人民群众你们选择他,他能带给人民什么,或者跟着我们干大家今后能怎么样,所以往往表演型的能干成超级大事。

再有一种人就是自卑者,因为自卑,也许因为不是太大的事情,可能就会在心理埋下种子,看似有时候温柔可亲,但是一旦拿到实权可能凶狠无比,甚至很多战争都是由此发起。从某一时刻就流传一句别惹老实人,这话是真的,因为如果你点燃起他心中的种子可能会引起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们看很多惨剧也就是这么闹成的。

当然我们看,这些人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比较极端的,极度的表演,极度的自卑都不一定是好的事情,因为他们内心并不一定是快乐的,他们也许只是想完成某种内心的任务,而把所有的心思都埋在了心理。

我们看有一些作曲家为了做出好的曲子而弄聋了自己的耳朵,有些人为了一个真理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些人为了内心的抱负不成,而郁郁不得志,从而能写出美妙的诗句,但是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那我们都是普通的老百姓,我们可能在内心却是也想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但是我们要清楚能做出多大的事情,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内心就要遭受多大的痛苦,就像喜剧演员一样,他们的表演也许是欢乐的,但内心也许是痛苦的。我们很多时候只看到很多人的光鲜,但是却看不到他们受到了多大屈辱和辛苦。

其实我们普通人享受到了他们所建造的世界在这样安稳的环境下难道不好么?有这么大的平台,我们只需要在这个平台里发现自己的性格特长,努力进步,努力学习,也许也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的未来,人都有自己的特质,有自己的小目标,慢慢实现自己的小目标,有一定的能力,就可以去旅游,可以去世界看看,如果看到某位名人,我们不但要惊叹他干的惊天伟业的大事以外,也许还要感受一下他们的痛苦。

我们需要了解宏观世界,也需要了解我们自己,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美好,这样我们为自己定义的人生意义才更真实。

其实,人这种生物看似复杂,实际也很简单,你看着复杂,那是因为你没有洞察人性的规律。

对于这点,古人早就总结出来很多,比如“言轻莫劝人,身卑不说理,穷困不交人”这句话,就蕴含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可以让人受用无穷。

从古至今,人情世故的曲曲弯弯都是大差不差的,人生在世,讲究一个德行配位,一个名副其实,不然的话,你就会步履维艰,活得很痛苦。

社会是很现实的,穷人好谈感情讲义气,富人则注重利益取舍,当穷人和富人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驴头不对马嘴的情况,一边觉得你太没有人味,不讲感情,一边却觉得你狗屁不通,毫无道理。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身边那些好说世态炎凉的人往往都混得不好,为什么?就是因为他混得不好才这么说,等他要是混好了,他往往比让他觉得世态炎凉的人还炎凉。

世界是功利的,大家都很忙,很少有人会耐心倾听你的内心的声音,感叹你的酸甜苦辣,柴米油盐。大家都像是一群鱼儿争先恐后地往上游,或许,这就是命吧。

“言轻莫劝人,身卑不说理,穷困不交人”,简单一句话,渗透着古人的血泪经验。

我有一个亲戚,性格脾气极好,但他有个坏习惯,就是好管闲事,比如邻居吵架他去当和事佬,夫妻斗嘴他也跟着瞎搀和,结果就是人人都嫌他碍事。

一次喝喜酒的时候,他跟几个在外做生意的亲戚坐一桌,聊着聊着,他就红着脸跑了,后来听说他老毛病又犯了,人家说生意上的事正热闹,他跟着评理,不知哪句得罪了对方,让人讥笑他算什么鸟,自己穷得叮当响,懂个屁。

所谓自取其辱,首先是因为自己想错了、做错了,然后才会被人当众打脸。

俗话说,“有钱不进三地,进三地钱财散尽;没钱莫近两人,近两人余生凄凉”,说的就是赌坊之地、青楼之地、故土之地都是消耗人钱财的地方,而落井下石之人、趋炎附势之人也是不要接近的,就是因为会自取其辱。

人和人之间是要保持距离的,特别是亲戚之间,肯定是远不了,但也不能走太近。我曾见过就是亲兄弟之间也要争个有钱没钱,谁要是过得好就眼红,过不好就讥笑的。

人穷不如鬼,茶淡不如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居闹市无人问”,古人早就看透了人性的规律。

人性就是这样势利,人弱的时候坏人最多,委屈也最多,演员黄渤就曾说自己没有出名前备受冷眼,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小心机,而红了以后,身边都是笑脸和好人,原来坐个餐车回去,现在一收工,车就已经等着他了。

所以,人情冷暖是客观现实,想多了没有用,你要做的是自己争气。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我们看现在网上不管是马云、任正非,还是曹德旺、王石,随便说一句话,上到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无数人在关注议论。

为什么?因为人家有钱有势名气大呀,他们有那个身份地位在,所以说话有分量,不然他们在事业无成的时候,谁管他们是谁?曹德旺说年轻时候曾连一包烟都买不起,想喝酒吃肉也没什么机会,后来很多人想请他吃饭,但他又没功夫奉陪了。他说,有钱后的好处就是可以受人尊重。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古人早就说过,”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无钱莫入众,遭难莫寻亲。”

意思是什么呢,说的就是要你安分一些,少去自讨没趣,自取其辱,再深一点就是要有自知之明,不要随随便便就对人掏心窝子。另外,求人如吞三尺剑,万事还是要靠自己。对于别人,但求不落井下石就好,等你发达了也别心里别扭,锦上添花也是好事。

最后,“无钱不入众,穷困不交人”也是相对的,做人不要狭隘,要有自知之明,但也不能人穷志短,故作清高,还是要和光同尘,心态要开放,姿态要积极,生态才会有发展。

要知道,这就是人生的修行啊。杨绛先生有句话说得好: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希望大家都不要辜负活在人世间的这场修行。

作者;青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