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全文阅读白话文(山海经译注自序和目录)

《山海经》是我国名著,历来被认为难读其难有三:一、生僻字和多音字的读音,目前已经出版的《山海经》读物在这方面的错误最多,要么注音错误,要么对多音字当注不注,甚至国家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对《山海经》中的一些字也有明显的注音错误本书作者为文字学家,研究汉字、尤其是多音字二十多年,费时四年作此《山海经译注》,对其中的生僻字和多音字都详加注释,注释皆有依据,使小学生不用翻字典就可以通读《山海经》二、注释很多出版物的注释违背常理,使人觉得《山海经》很玄乎本书的注释符合常理,使很多让人觉得很玄乎的问题迎刃而解三、译文目前已经出版的《山海经》读物大多为自费出版或靠出版基金出版,所以作者不肯下苦功夫,译文或错误、或生涩、或单调例如:《山海经》里多处说到“某山无水”,我所看到的所有译文都翻译为“没有水”,而不知这里的“无水”是说“没有河流发源于此山”《山海经》里记载猫头鹰一类的鸟“人面”,很多译者直接翻译为“人的脸”,使读者觉得这是古代的一种怪物其实这里的“人面”是说“略似人脸”,猫头鹰一类的鸟都是这个样子的,这是起码的常识本书作者力求做到译文准确、生动、有趣,在某些章节的译文后面加上相关的故事、议论或调侃,使读者在增加知识的同时又不觉得枯燥乏味,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山海经全文阅读白话文?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山海经全文阅读白话文(山海经译注自序和目录)

山海经全文阅读白话文

《山海经》是我国名著,历来被认为难读。其难有三:一、生僻字和多音字的读音,目前已经出版的《山海经》读物在这方面的错误最多,要么注音错误,要么对多音字当注不注,甚至国家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对《山海经》中的一些字也有明显的注音错误。本书作者为文字学家,研究汉字、尤其是多音字二十多年,费时四年作此《山海经译注》,对其中的生僻字和多音字都详加注释,注释皆有依据,使小学生不用翻字典就可以通读《山海经》。二、注释。很多出版物的注释违背常理,使人觉得《山海经》很玄乎。本书的注释符合常理,使很多让人觉得很玄乎的问题迎刃而解。三、译文。目前已经出版的《山海经》读物大多为自费出版或靠出版基金出版,所以作者不肯下苦功夫,译文或错误、或生涩、或单调。例如:《山海经》里多处说到“某山无水”,我所看到的所有译文都翻译为“没有水”,而不知这里的“无水”是说“没有河流发源于此山”。《山海经》里记载猫头鹰一类的鸟“人面”,很多译者直接翻译为“人的脸”,使读者觉得这是古代的一种怪物。其实这里的“人面”是说“略似人脸”,猫头鹰一类的鸟都是这个样子的,这是起码的常识。本书作者力求做到译文准确、生动、有趣,在某些章节的译文后面加上相关的故事、议论或调侃,使读者在增加知识的同时又不觉得枯燥乏味。

山海经译注

于振报 译注

作者简介

于振报,学者、文字学家。字圜文,网名先生。1965年3月7日出生于山东省禹城县辛店镇,1979年初中毕业后考入解放军测绘学院中专班,1981年毕业后历任解放军总参某部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著有《快速识别多音字》《快速识别形似字》《怪梦录》《山海经译注》等。

    自序

  《山海经》很有名,因为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早已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而我国也早已施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现在三十岁以下的人,只要不是智障者,应该都已享受到了义务教育,从而也就都会知道《山海经》。

《山海经》是谁写的?

《山海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

《史记·大宛(yuān)列传》:“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窴(tián),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崑【上山下仑】云……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崑【上山下仑】。崑【上山下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lǐ)泉、瑶池。’今自张骞(qiān)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wū)睹本纪所谓崑【上山下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山海经》谓“河出昆仑”,昆仑实指今甘肃、青海两省之间的祁连山,《史记》《汉书》作祈连山,祈连、昆仑古音相近。积石山在祁连山之南。

综览《史记》,司马迁对汉武帝所为多含讥讽。所谓“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实为暗讽汉武帝不懂《禹本纪》《山海经》而将和田河之南的山名为“崑【上山下仑】”,并非如某教授所说“《山海经》晦涩难懂,连司马迁都看不懂了。”

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三十五云:“《山海经》,刘秀《上山海经奏》《吴越春秋·无余外传》《论衡·别通》《路史·后记》并谓益作之,《隋志》及《颜氏家训·书记》云禹、益所记,郦道元《水经注序》及《浊漳水注》并云禹著。《史通·杂述篇》言‘夏禹敷土,实著《山经》。’宋·尤袤以为恢诞不典,定为先秦之书。朱子以为缘解《楚辞·天问》而作。(见《通考》)吾(yú)丘衍《闲居录》谓凡‘政’字皆避去,知秦时方士所著。杨慎《升庵集·山海经后序》以为出于太史经古、孔甲之流。疑莫能定,文多冗(rǒng)复,似非一时一手所为也。《海外南经》有(周)文王。《海外西经》有丈夫国,(郭璞)注谓殷(yīn)太戊(wù)使王孟采药始此。《大荒东经》有殷(yīn)王亥。《大荒西经》言汤伐桀。不独地名有在(禹)后者。”

梁玉绳的观点,似乎只对了一半。《海经》部分有不同时代的地名、人名,确实不是由一时一人所作。《山经》部分体例比较统一,统一得像程式化的公文,使人读起来甚感枯燥乏味,又无不同时代的人名,应该是由同一个时代的一群人共同调查、记录,最后由一人或数人编纂而成的。

在已经出土的殷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有两片甲骨上的文字几乎与《山海经》14.22、14.34、15.13、16.4四节中的文字一样,而这些文字皆不见于其他典籍,不可能是后人抄袭或杜撰的,这足以证明《山海经》并非“先秦之书”,更非“秦时方士所著”。

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云:“《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㩻(qī)(qū)于丘陵,巢于树木。鲧(gǔn)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盖与伯翳(伯益)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我认为刘秀的判断对于《山经》可能是正确的,理由如下:一、中山之首是薄山,《山经》其余诸山系的考察路线,都是以薄山为中心,由近及远,向四面八方呈放射状延伸。薄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境内,而晋南豫西一带正是夏王朝的中心。这说明,《山经》的全部考察人员都是从晋南豫西的某地(可能是夏都)出发的,从夏至周,能这样做的只能是大禹时代的人。

二、《中山经》共有十二条山系,其中十条都在夏族的活动范围之内,北起晋南中条山脉,南至豫鄂交界处,西到豫陕交界处,东达郑州市以西。中次九山突然到了川西北的岷山地区,据文献记载,大禹的出生地就是在岷山地区的汶川县。《史记·六国年表序》:“禹兴于西羌。”南朝·宋·裴骃集解:“皇甫谧(mì)曰:‘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zhuàn)曰:“禹生自西羌”是也’”唐·张守节正义:“禹生于茂州汶川县,本冄(nán)【马尨】(máng)国,皆西羌。”中次十二山又跨过湖北省,西起湖南省洞庭湖一带东至江西省鄱(pó)阳湖一带,这一地区正是舜禹时代有苗氏的活动区域,但已经被大禹率师纳入了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竹书纪年》:“(舜帝)三十五年,帝命夏后氏征有苗,有苗氏来朝。”《战国策·魏策一》:“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lǐ)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史记·五帝本纪》:“(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可见,中山之“中”,非谓地理之“中”,而是指夏族的现居地、祖居地和殖民地。三、没有文献记载,也没有传说商周两代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山川考察。四、《山经》一共用了1503个不同的汉字,在大禹时代,汉字已经这么发达了吗?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jié)创造了汉字,文字学家们认为仓颉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汉字需要整理,说明汉字已经够多了。司马迁著《史记》,开篇是《五帝本纪》,接着是《夏本纪》《殷本纪》,近代在殷墟发掘的甲骨文证明《殷本纪》的记载是正确的。语音随时随地而变化,司马迁距离商代已经长达一千多年,如果仅凭口头传说而没有文字记载,司马迁怎么可能准确记录那么多商代的人名?这说明司马迁必有所本。1986年5月1日《光明日报》报道:“陕西省考古工作者最近在西安市西郊一个原始社会遗址,发掘出一批原始先民刻写的甲骨文……西安西郊出土的这批甲骨文,分别刻在一个骨笄、一颗兽牙和若干块兽骨上,已清理出的单体文字有十多个……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这里出土的甲骨文比过去发现的认为最早的甲骨文——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时代要早一千二百年以上。”文乃字之母,字系文之子。只要有了文,就会很快滋生出许多字来。吉发涵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化纲目举要》(齐鲁书社2013年5月第1版)第三章第一节说:“最近,学者们发现并较一致地肯定了江苏连云港孔望山夏代祭台上的‘启’字刻石,证明了夏代已开始使用文字。换句话说,‘王政之始’的夏代,或者说考古学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汉字已经开始产生。”

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ABC》第二章说:“我以为《五藏(zàng)山经》大概是东周之书。理由是:综观《五藏山经》之记载,是以洛阳为中心,其言泾、渭诸水流域即雍州东部诸山,及汾水南即冀州南部诸山,较为详密,洛阳附近诸山最详,东方南方东南方已甚略,北方最略。又言及五岳祭奠,并无特盛,惟祭嵩山用太牢。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来假定《五藏山经》是东周之都洛阳的产物。”我以为茅盾先生的这个结论颇值得商榷。一、东周时期,王室衰微,恐无力做大规模的山川考察。《春秋·隐公三年》:“三月,庚戌,天王(周平王)崩……秋,武氏子来求赙。”《文公八年》:“秋,八月,戊申,天王(周襄王)崩。”《文公九年》:“春,毛伯来求金。”求赙、求金都是讨要丧葬费。《桓公十五年》:“春,二月,天王(周桓王)使家父(Fǔ)来求车。”《汉书·诸侯王表序》曰:“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虖阨(qū)河、洛之间,分为二周,有逃责(zhài)之台,被(pī)窃【钅夫】之言。”逃债台,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周赧(Nǎn)王负责(zhài),无以归之,主迫责(zhài)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二、东周时期,文献丰富,如有大规模的山川考察,不可能没有文字记录。即使没有文字记录,也不可能没有口头传说。三、《五藏山经》言及祭山神之礼,亦非“惟祭嵩山用太牢”。华(huà)山、历儿山、首山、苦山、少(shào)室、太室(嵩山)、熊山、【马鬼】(ɡuī)山、禾山、洞庭山、荣余山等十一山之祭,皆用太牢。

《山海经》是一部什么书?前人有各种说法,主要有地理书说、神话书说、巫书说、百科全书说和图腾书说等,可谓以管窥豹,各见一斑。我认为《山经》应该是一部水文地理考察报告,也是一部资源调查报告。《书·舜典》:“伯禹作司空。”《竹书纪年》:“(舜帝)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司空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水利工程建设,因此必须对水文进行调查。《山经》对山川、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都有详细的记录,这对于古人开发利用这些资源都有很强的实用性。《山经》对河流分布的记载可以说是不厌其详,因为古人没有远距离调水的能力,离开河流稍远就无法生产和生活。有些东西对今人毫无用处,对古人却是大有用处,例如磨石,古人加工石器、玉器、骨器、铜器等都需要用磨石打磨,所以《山经》对出产砥、砺的地方记载颇详。《山经》还记载了许多产铜、产铁之山。据考古发现,早在六千五百年前,陕西临潼姜寨人已经使用黄铜器;中国在春秋时期才出现铁器,但早在七千八百年前,甘肃秦安大地湾人已经使用赤铁矿石作为彩陶颜料和居室涂料。《山经》又名《五臧(zànɡ)山经》,五臧(zànɡ)即五座大仓库,此亦可证《山经》是一部资源调查报告。《海经》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内容驳杂,上下节之间亦不联贯,类似后代文人的笔记。

《山海经》是先有图后有文的“述图之作”吗?西汉刘秀在《上山海经表》和校(jiào)语中对有图无图未着(zhuó)一字,至西晋郭璞注《山海经》,始有《图赞》。《海外北经》云:“欧(ōu)丝之野在反踵东,一女子跪據树欧丝。”郭璞注云:“言噉(dàn)桑而吐丝,蓋(gài)蠶(cán)類也。”此注不当,“女子”是人而非蚕;“蓋”为推测之辞,可证此处无图。南宋朱熹说:“予(yú)尝读《山海》诸篇,记诸异物飞走之类,多云‘东向’,或云‘东首’,皆为一定而不易之形,疑本依图画而为之,非实记载此处有此物也。”(见《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一)大概朱熹意识到一般的图画难以辨别方向,故又补充说:“一卷说山川者好。如说禽兽之形,往往是记录汉家宫室中所画者,说南向北向,可知其为画本也。”(见《朱子语类》卷一三八)后世学者或认为《海经》部分最初有图无文,文字是后人据图加上去的,后来所谓的古图佚失了。我认为最初《山海经》并无图,郭璞所见到的图是汉代以后的人所绘制的。上面已经说到:在已经出土的殷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有两片甲骨上的文字几乎与《山海经》14.22、14.34、15.13、16.4四节中的文字一样,而这些文字皆不见于其他典籍。这也足以证明“先图后文”之说不可靠。我国高考或有看图作文,试问:在全国近千万份考卷中,会有两份完全相同的吗?《海外北经》云:“共(ɡōnɡ)工之臣曰相(xiānɡ)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zhǒnɡ)。禹厥之,三仞三沮(jǔ),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chònɡ)南方。”活的蛇当然不可能始终“首冲南方”,但共工台上雕塑的蛇“首冲南方”则毫不奇怪。我们现在仍能见到帝王陵墓神道上的石刻动物。刘秀《上山海经表》:“孝武皇帝时,尝有献异鸟者。食(sì)之百物,所不肯食。东方朔见之,言其鸟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孝宣帝时,击磻石于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缚盗械人。时臣秀父向为谏议大(dà)夫,言此贰负之臣也。诏问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经》对。其文曰:‘贰负杀窫(yà)寙(yǔ),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上大惊。”如果“说禽兽之形,往往是记录汉家宫室中所画者”,为何汉武帝、汉宣帝和满朝文武都不认识“异鸟”和“反缚盗械人”,而独有东方朔和刘向认识?

《山海经》让人觉得玄怪难懂,有多方面的原因,举其大端,大约有三。一、书有脱简、错简。二、书有传抄之误。古人云:“书经三写,乌焉成马。”《山海经》何止三写?三、后人没有读懂它,而对其进行了错误的注解或翻译。此类问题,举不胜举。下面仅举两例以证之:“1.3.10……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自号也。”清人吴任臣《山海经广注》里所画的颙鸟图就画了一个人头鸟身的怪物,清人毕沅在《〈山海经新校(jiào)正〉序》里已指其谬,我所见到的他人翻译的《山海经》也都将“人面”译作“人脸”或“人的脸”。其实“人面”是说颙鸟的面部轮廓略似人脸,枭类都是这个样子的,又何怪焉?“其鸣自号”,动物能自己呼叫它的名字,这是因为人类最初往往模仿动物的鸣叫声给它命名。“2.3.22……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的右边改为鸟】(qí)【余鸟】(yú)。”《山海经》多处写到鸟兽“善笑”,我所见到的他人翻译的《山海经》都将“笑”译作哭笑之笑。其实“笑”通“啸”,动物长声鸣叫谓之“啸”。动物能“笑”就会让人感到诧异,会“啸”则不足为奇。

有一位自称研究《山海经》几十年的老先生,竟然说中国人早在四千年以前就已经到达过美洲,理由是《山海经》里有犰(qiú)狳(yú),而只有美洲才有犰狳。奇怪的是,《山海经》里也有狒狒,可他并没有由此断定中国人早在四千年以前就已经到达过非洲。

  《海经》多记殊类之人,异形之物。西晋郭璞在《注山海经叙》里认为那些东西都是真实的,人们少见多怪,故以为奇。从《海经》所记多为静物而非动物可以推断:那些东西都是古人造出来的,或为木雕,或为石刻,或为泥塑,或为土筑,或为图画,然后古人又用文字将其描写下来。如同埃及胡佛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像和酆(fēng)都鬼城的牛头马面鬼卒一样,那些东西都是人造之物而非自然之物。刘秀《上山海经表》云:“孝宣帝时,击磻(pán)石于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缚盗械人。时臣秀父向为谏议大(dà)夫,言此贰负之臣也。诏问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经》对。其文曰:‘贰负杀窫(yà)寙(yǔ),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上大惊。”很显然,“反缚盗械人”并非活物。《海经》所记帝颛(zhuān)顼(xū)、帝喾(kù)、帝尧、帝舜和周文王之陵,皆有熊、罴(pí)、文虎、离朱、【丘鸟】(chī)久、视肉等鸟兽,显然,这些东西也都是石雕之物,即后世所谓的石象生。如果是能走会飞的活物,它们不可能老是待在这些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帝王陵上。《海外西经》云:“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zhì),前后皆有首,黑。”单看这段文字,很多人会误以为真有“并封”这种双头怪物,其实“并封”是一个部族的图腾,这里也用来代称这个部族。何以见得?《逸周书•王会解》云:“区阳以鳖封。鳖封者,若彘,前后有首。”区阳是我国周代西戎的一个部族。“区阳以鳖封”,区阳这个部族用“鳖封”作为图腾。“并封”即“鳖封”。俄罗斯的国徽上有双头鹰,没有人看了觉得奇怪,也没有人看了之后会认为真有双头鹰。人为则伪,言化则讹,凡奇怪之物,荒诞之言,皆当作如是观。

  我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开始对《山海经》感兴趣,自十六岁挣钱以来,陆续购买、阅读了十几种版本的《山海经》。近二十年以来,我一直在研究汉字,近年陆续出版了《快速识别多音字》《快速识别形似字》。因为对《山海经》感兴趣,我在研究汉字时,自然特别关注《山海经》中的字,觉得前人的注释、注音、译文尚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因此不揣浅陋,费时近八年,作此《山海经译注》。书中参考、引用了前贤的不少研究成果,这些都在注释中做了说明。如果读者诸君认为拙著中尚有一些可取之处,那是因为我踩着前贤的肩膀才爬到了这个高度。除了读书做学问,我还没有在其他方面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过,所以自己觉得问心无愧,也还有面目到父母的坟上去磕头。

  书中经文和注释的引文中,凡是简化字与繁体字、异体字不是一对一关系的字,一律据原文不加改动,但是“为”字出现的频率太高,且“爲”“為”两字音义皆同,所以一律用“为”字。译文和注释中的非引文,一律用简化字。一些简化字由数个音义不同的繁体字合并为一字,如果用简化字,则须用更多的文字解释其音义,欲简弥繁。

本书以袁珂校(jiào)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为底本,个别部分据毕沅本、郝懿行本做了改动,并据袁珂校(jiào)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补充了《海内东经》的《水经》部分。

在编写本书时,得到了我的老师汤恩祥先生、老首长庞炳佩总工、老领导陈荣明政委和老朋友张金昌兄及王玉林兄的鼓励支持。2011年5月,我在天涯论坛贴出本书的部分章节,读者纷纷赞扬鼓励。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非智者,所失必多。不妥之处,敬请赐正。若书中尚有一二可取者,能供诸君做牛溲马勃之用,则我幸甚。

  是为序。

                禹城 于振报

               2014年1月1日

山海经目录

山海经之上(第一至第五)  山经

山海经第一   南山经

南山之首…………

南次二山…………

南次三山…………

山海经第二  西山经

西山之首…………

西次二山…………

西次三山…………

西次四山…………

山海经第三  北山经

北山之首…………

北次二山…………

北次三山…………

山海经第四  东山经

东山之首…………

东次二山…………

东次三山…………

东次四山…………

东次四山…………

山海经第五  中山经

中山之首…………

中次二山…………

中次三山…………

中次四山…………

中次五山…………

中次六山…………

中次七山…………

中次八山…………

中次九山…………

中次十山…………

中次十一山…………

中次十二山…………

    山海经之下(第六至第十八)  海经

山海经第六 海外南经…………

山海经第七 海外西经…………

山海经第八 海外北经…………

山海经第九 海外东经…………

山海经第十 海内南经…………

山海经第十一海内西经…………

山海经第十二海内北经…………

山海经第十三海内东经…………

山海经第十四大荒东经…………

山海经第十五大荒南经…………

山海经第十六大荒西经…………

山海经第十七大荒北经…………

山海经第十八 海内经…………

附录一 《山经》用字表(共1503个)

附录二 《海经》用字表(共1075个)

附录三 《山海经》用字表(共1974个)

附录四 《山海经》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