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街头出租车(普通人坐不起五块大洋的正规出租车)

#民国那些事儿##历史冷故事##抗日战争#

民国生活九:出租车行业

在民国时期,因为道路和交通受限,当时的公共交通不仅速度慢、而且还比较昂贵。那时候乘坐黄包车,起步价就是大洋0.1元,每半英里还要加价0.1元。而公共汽车也不便宜,每站路一等座是0.03元、二等座0.02元,到了后期更是涨到了0.05元。

民国时期街头出租车(普通人坐不起五块大洋的正规出租车)(1)

而这些出行方式其实还是便宜的,当年真正昂贵的,是打出租车。那个时候要坐一回的士,那是要正经花掉四五块大洋,相当于白领小半个月工资的。


一、出租车行业的发展

在汽车一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其实是只有货车、客车、公交车才会被称为“汽车”,而六个座位以下的小汽车则被称为“摩托”。至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摩托,在当时被叫作“脚踏汽车”。在1901年,小汽车首次进入上海,这标志着上海交通的近代化。不过当时汽车数量很少,直到1905年的时候,整个上海也只有5辆汽车。到了1908年,汽车的数量才达到119辆。又过了5年到1912年的时候,上海的汽车数量却飙升到1400多辆。汽车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新的行业的产生,最典型的就是出租车行业。

民国时期街头出租车(普通人坐不起五块大洋的正规出租车)(2)

自上海开埠以来,西方的生活方式逐渐影响了这座城市的衣食住行。上海渐渐从一个旧式的城市发展成一个现代城市,能接触到洋人的高收入人群的生活也渐渐西化。如电影中一样,那时候富豪权贵们的少爷小姐穿洋装、吃西餐、举行西式婚礼,这些都是常见的事情。当时连市民的出行方式也渐渐改变,原来富人出远门都是坐黄包车或乘马车,自从汽车在上海流行之后,出门乘汽车已经成了时尚。

不过呢,那时候一辆汽车动辄要数千大洋,备件和油料也都很贵,普通富人也是承受不起的。这种情况下,出租车这种新鲜事物就出现了——虽然平时家里买不起也养不起车,但是偶尔租车来用还是可以的。上海最早可以出租的车,是1908年9月美商环球供应公司购置的5辆卡迪拉克汽车。而第一家真正的专业出租车公司,是成立于1911年8月的东方汽车公司,它的车行设在南京路,总部设在四川路,主要使用的是法国的雷诺汽车。

而随着城市道路改善,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上海人的用车数量也随之上升,并且华人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者。需求的增长,促进了出租车业的繁荣。据1922年的《上海指南》统计,在1921年,上海的出租车公司就有24家,到1926年更是发展到51家。

而在北方的天津,第一家出租汽车行是出现在1915年。不过当时新汽车太贵,价格约在两三千块大洋左右,而二手车价格仅需数百元,所以出租车行大都选购的是便宜的二手车。

到上世纪30年代,天津的出租车行发展到近百家,出租车总数达三百多辆。那时候规模较大的有文记车行、大同汽车行、光裕汽车行等,这几家大车行每家都有三四十辆汽车。另外还有个体经营的车行,如三义庄的和记车行、建国道的红利车行、义达车行,每家则只有两三辆汽车。


二、上海滩的主要车行

民国时期街头出租车(普通人坐不起五块大洋的正规出租车)(3)

上海的出租车行业里面,有4家公司规模很大。这4大公司分别是祥生、云飞、泰来和银色汽车公司。其中云飞、泰来是外商,而银色和祥生是华商。为了争夺业务,中外双方竞争十分激烈。

当时上海最大的出租汽车公司,是美国人开的云飞汽车公司。云飞公司当年是上海出租车行业实力最强的,拥有200多辆汽车,雇员600多人,而且云飞汽车公司的200多辆汽车都是崭新的福特汽车。它的总经理高尔特是美国人,擅长经营管理,公司经营的井井有条。那时候出租车都是电话预约制,云飞的预约电话号码30189,谐音“岁临一杯酒”,非常简单好记,因此一度雄踞上海出租车行业榜首,。

除此之外,英商泰来汽车公司实力也非常雄厚。外商都很擅长宣传和塑造企业形象,云飞汽车在车顶上漆有“云飞”两个大字,赫然可见。“云飞汽车,腾云驾雾”,“云飞车夫,训练有素,驾驶稳妥”,这样的广告语随处可见。

而在华商这边,实力比较强的是银色汽车公司和祥生汽车公司。银色公司成立于1928年,他们非常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取得广告效应,这家公司将车身全部漆成银色,并且在车身中间嵌漆一条红带,整车外形十分醒目亮眼。

民国时期街头出租车(普通人坐不起五块大洋的正规出租车)(4)

该公司还曾以一辆飞驰的出租车为商标,表现其快速到达、服务迅速的特点。银色公司的预约电话是“30030”,也非常好记。

到1928年上海出租汽车业联合会成立时,当时参加的46家出租汽车行,就拥有500余辆出租汽车,占到全市出租汽车的95%了。


三、传奇人物周祥生和40000号的祥生公司

民国时期街头出租车(普通人坐不起五块大洋的正规出租车)(5)

而既然说到旧中国的出租车行业,就不能不提到祥生公司,和掌控它的传奇人物、出租车大王周祥生(1895—1974)。他是定海城关人,13岁时来上海闯荡,先到一家葡萄牙人家中做帮工,后来又到石牌楼(今淮海中路尚贤坊)一家小饭店做杂工。1909年,他进入法侨开设的日南楼饭店当学徒;3年后在他18岁的时候,经礼查饭店(现浦江饭店)餐厅部领班也是他的姑丈许廷佐介绍,进入礼查饭店当侍应生,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洋泾浜”英语。

1.捡来的第一桶金

周祥生的第一桶金,其实是捡来的。据说有一天,周祥生在饭店门口值班,看到有两名车夫捡到一笔外币,为分钱而争执不下,周祥生就为其调解,最后三人就将这笔外币平分。周祥生拿着这些钱去银行兑换了500多块现大洋——这位随身携带1500多大洋外币的大款,却不知结局如何了。

有了这意外捡到的500多元,再加上日常的一些积蓄,周祥生就用首付600元、分期付款方式,向英商中央汽车公司买进日产黑龙牌旧轿车1辆,开始在虹口与江湾一带做起“抛岗”生意(就是违规在马路边停车揽客的黑出租)。那时候出租车生意利润很高,到了1920年春,周祥生就将所欠车款全部付清,并陆续买了第二、第三辆车。

2.利用汇率变动大赚其钱

1929年,其余股东退出,车行由周祥生独资经营,时有大小汽车20辆。1930年,他当选上海市出租汽车同业公会会长。那个时候全球经济大危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美孚、亚细亚等石油公司的汽车一再跌价。1931年,新顺记五金店副经理季宾臣预测美元汇价将看涨,愿提供3万两白银帮祥生扩大车行业务。周祥生即以100两白银兑45.5美元的比价,向花旗银行兑换美元,以首付定金20%的方式订购雪佛兰轿车200辆。

其后美金果然上涨从每100银元兑45.5元美金直线下降到只兑24美元。这意味着,订购的汽车还未到货,车价已经涨了将近1倍。周祥生及时抛出100辆定车,又留用了100辆崭新的雪佛兰汽车,祥生公司的规模大大扩大了。

3.重金购买40000号电话号码

民国时期街头出租车(普通人坐不起五块大洋的正规出租车)(6)

一、二八事变之后,全国人民掀起抵制日货高潮,上海工商业造成了严重创伤。此时大部分车行经营亏损,很多公司不得不关门歇业。祥生汽车却刚刚扩张了车队,眼看就要落入扩张太快、业务跟不上的窘境。而且当时出租车都是电话预约,祥生公司的电话号码是40251和40253,相对比较难记。周祥生就花了10根大金条(每条10两黄金),买下了电话公司自己留用的40000电话号码。

当时祥生公司的广告语就是:“四万万同胞,拨4万号电话,坐四万号汽车。”

其后周祥生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改进服务措施,祥生公司迅速发展,到抗日战争开始前夕,祥生公司股金已达50万元,拥有汽车230辆,设分行22处,职工800余人,成为上海最大的出租汽车行。


四、打一次车要四五块大洋

而周祥生之所以能够快速起家,和当时出租车的高收费和高利润其实是分不开的。当时油料很贵,每升汽油要大洋0.4-0.7元,所以出租车可不能空驶,都是采用固定地点等待,然后客人电话预约上门的方式——整体的流程和现在的打车软件有点类似。而出租车的收费方式,主要是按时间计算包车,当然也可按里程收费。

民国时期街头出租车(普通人坐不起五块大洋的正规出租车)(7)

如果是和现在一样按里程计费的话,那么是每英里(1609米)0.3元。

1923年9月,郁达夫受聘去北大教书,他好面子想乘车赴任,从旅馆打电话叫出租车,接线员告诉他要按英里计费,每英里收费大洋三角,他摸摸不太鼓的钱包,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打车的计划。

而如果按小时计算,则一般每小时收4块5毛车费。

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所载:“出租汽车乘一小时,价四五元(银元)。”乘坐一个小时出租车,收费四五块大洋。当时的车速一般是在15-20英里,也就是按照里程计算是4.5-6元大洋,基本上和按照里程计算是一样的花费。

因为流行计时收费,所以民国时代某些出租车公司会印制一大批“计时单”。司机营运的时候,把计时单放在车里,乘客上车之后,司机要先在计时单上填写起始时间,让客户确认以后才发车。下车时再填终止时间,最后双方计算时长,按时间结算费用。

民国时期街头出租车(普通人坐不起五块大洋的正规出租车)(8)

当时一般都是司机自带怀表,和客人的表进行核对按时间手工计价。东方汽车公司的法国雷诺出租车安装有自动计价器,在当年是非常先进的。

而坐出租车除了正常车费以外,还要和国外的规矩一样,需付给司机大约10%小费。也就是说整个算下来,租车一小时大概需要的是五块大洋!要知道当时的劳动者工资是很低的,周祥生给葡萄牙人做帮工的时候,每月包吃包住后仅有零用钱1元。鲁迅先生家里的老妈子管吃管住,除此之外每月的工钱也只有两块大洋。郁达夫的哥哥郁华雇了一个厨师,一个月工钱仅六块大洋。教员在北大图书馆打工的时候,李大钊开给他的月薪仅有八块大洋。

按照一小时五块的价格,普通人是无论如何也坐不起出租车的。


五、拼车、黑车和小费

而既然正规出租车这么贵,那黑车、拼车就自然也随之而来了。当时既有正规出租车,也有非法营运的“黑出租”。当年1933年津浦铁路委员会总务处编印《津浦铁路旅行指南》里,就介绍了在南京火车站附近拉座的黑出租是如何收费的:

民国时期街头出租车(普通人坐不起五块大洋的正规出租车)(9)

往来下关及夫子庙,逗客乘坐之普通汽车,俗呼“野鸡汽车”,每人每次约收车费四角,但须凑足五人方肯开行。正规出租汽车每钟点收费三元,逾一小时后每钟点加二元,每半钟点加一元。

也就是说,当年南京的正规出租车是起步价三块大洋。而黑出租则是按人次收费,每人每次0.4元。这比起黄包车起步价0.1元,每半英里加0.1元的价格,其实总花费也并不高。但是这汽车可是要烧油的,因此哪怕是坐“黑车”,那也是需要5个人“拼车”才有这个价钱——不过当时的老爷车本来就不大,这除了司机要挤上五个人的话,那乘坐舒适度自然就谈不上了。而拉满五个人以后,“野鸡汽车”(黑出租)一次也能挣上的两块大洋,除去油钱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而相对的,出租车司机当时就是高收入阶层了。那时出租车司机都要能写会算,在当时已经可以算是知识分子了,因此收入水平不低——不过车行一般每月只给司机五六块钱底薪,也有的车行甚至不给工资,每天车费还都得上交给车行,看起来苛刻得很吧?可是慢着,人家司机可不是靠死工资的,他们的主要收入,是可以留下客人给的小费!按照每次打车一小时小费大洋五角计算,一天拉两趟客人就是一块现大洋,一个月也能赚到30多块钱,活好的时候甚至翻番都不止,当时绝对算高收入了。

而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进口国外的油料和零件的途径断绝,对汽车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出租汽车也只能全部停驶。如前文所说的出租车大王周祥生,只能分4次将200多辆出租汽车低价卖给国军,自己逃亡广州和南洋谋生。祥生公司其后就改营人力三轮车,惨淡经营至抗战结束才复业。

民国时期街头出租车(普通人坐不起五块大洋的正规出租车)(10)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只有国家繁荣富强稳定,才有老百姓合法赚钱的机会。不然哪怕是你个人本事再大、经营手法再高明,也只能是祥生公司那样的结局了。

参考资料:

《黔滇川旅行记》

《中国近代生活史》

《北洋军阀轶事》

《上海轶事大观》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论》

《中国近代兵工史》

《阎锡山画传》

《上海工人阶级运动史》

《民国中产阶级账本》

《银元时代生活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