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品质(恩格斯的科学哲学思想)

来源:【中国科普网】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品质(恩格斯的科学哲学思想)(1)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品质(恩格斯的科学哲学思想)(2)

图为1971年出版的《自然辩证法》译本及恩格斯手稿(图片由作者提供)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受到马克思数学思维的影响后,又进一步对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等自然科学的哲学思考。在恩格斯逝世30年后,苏联以德、俄文对照本的形式于1925年出版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第一个中译本则是1932年上海神一州国光社出版的杜畏之的译本。因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传到中国,已经有整整90年的历史了。

我是在1962年进入大学数学系学习时读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那是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曹葆华、于光远、谢宁的译本。当时我十分惊诧于恩格斯对数学的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如此简洁、精练、深刻、严谨,没有丝毫纰漏和瑕疵,是为数学最经典的定义。数量关系是算术、代数,空间形式是几何、三角。后来的解析几何、微积分等是数与形相结合发展起来的高等数学。我更惊诧于,当时的高校哲学课教材《辩证唯物主义》中所讲的辩证法三大规律是沿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原文:“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中被概括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不是别的,正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他们可以简化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1978年我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和后来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工作时,曾担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委员会委员,又读了恩格斯《自然辨证法》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于光远的译编本。于光远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副理事长有周培源、卢嘉锡、钱三强、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可见科学界对自然辩证法的推崇。

时至今日,我读的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最新近的版本——201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央编译局编译的版本。这部著作由10篇论文、169段札记和2个计划草案共181个部分组成。中央编译局编译过程中作为附录还收了恩格斯关于本书的5篇重要书信。在本书中恩格斯主要论述了自然科学史和自然观史、自然科学与哲学、辩证法、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科学分类、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以及劳动创造人类的内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贡献在于:在自然观上,吸收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合理思想,批判了 18世纪的形而上学和机械论,并以 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规律;在科学技术方法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科学认识发展的辩证法,特别是关于科学上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在科学技术观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且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研究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辩证关系与相互作用。

我以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最大的亮点是尽可能全面和详尽地考察了当时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机械运动、物理的运动(热、电、光)、化学变化、生物学变化。恩格斯说:“运动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所以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热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大量分子无规则混乱运动的宏观表现。碘的升华、水的蒸发、硫化氢气体散发出特有的臭味,以及蛋白体在一定自然条件下不断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的过程等,都是分子运动所致,即使是固体物质中的分子、原子或离子,也都在其平衡位置上不断振动。”因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是实事求是、实事实证,是唯物辩证法和能动认识论的精华!

恩格斯还强调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事实上,到了20世纪,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划时代的发现,最为突出的是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以及自组织理论(包括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论)。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物理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系统科学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自然观,是辩证自然观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中国古代的有机自然观、近代科学的辩证自然观、现代科学的系统自然观,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辩证法的具体形式。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本文来自【中国科普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