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类保护动物有什么区别(从四害之一除名)

麻雀为什么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首先纠正一下,麻雀并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二级”和“二类”的区别还是很大,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二类保护动物有什么区别?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二类保护动物有什么区别(从四害之一除名)

二类保护动物有什么区别

麻雀为什么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首先纠正一下,麻雀并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二级”和“二类”的区别还是很大。

国家将动物的濒危等级不同分为了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其中一级比二级要濒危,比如东北虎、大熊猫是一级保护动物,而原鸡、黑熊等等属于二级保护动物,它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中的分级。而一类、二类保护动物则是在《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也就是“三有名录”中的分级,相比而言,在该名录下的动物要比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数量要多,分布也相对较广,但是由于人为的关系有一定的灭绝危险,比如野猪、刺猬、狐狸、黄鼠狼、狼等都在该目录之下。

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指的是野生动物的保护,三有指的是有益、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私自捕获一只违法,20只犯罪,50只重大刑事案件。

那么,麻雀为什么在“三有名录”中呢?我们简单地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是成群的麻雀确实经常出入农作物的田里,而且它还是杂食性鸟类;二是固有的印象。

下面我们分开来说一下这两个原因的真伪。

第一,麻雀主要以农作物为食?

麻雀是我们最常见的鸟类之一,它们总是成群结队的在房顶、树上、墙上、电线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而且如果你去到田里,通常会有成片的麻雀从中飞出。不可否认的是,麻雀确实会吃农作物的种子(粮食),但是,粮食绝对不是麻雀的主食。

首先在每年的3-8月份是麻雀的繁殖期,通常麻雀一年最少可以产两窝卵,最多4窝,在此期间,由于麻雀要有足够的营养,而且还要育雏,而小麻雀孵化后只吃昆虫,而这些昆虫大都以禾本科(大多数的谷类农作物)植物上的昆虫(鳞翅目下的飞蛾、蝴蝶幼虫和成虫为主),所以,它们的存在能够减少农业的病虫害。

只有到了秋冬两季时,麻雀才开始由肉食转为大部分素食,其中主要以草籽和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主。从这个角度看,它们却是吃粮食,但是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收获完成后,它们去哪吃粮食呢?

第二,经济价值,科研,生态平衡!

经济价值并不是指的平时的物品买卖,而是起到辅助,生态平衡,生物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带来某些物种的消失,解放初期的列为四害之一仅仅一年就捕获了20十亿只,导致本土麻雀急剧减少,带的却是虫害泛滥。麻雀属于文鸟科,单雀科(麻雀属下的动物统称)就占了整个文鸟科的20%左右。在科研方面可能几十作为药物的研究了吧!

麻雀有哪些习性,身体特征呢?

麻雀属都是小型鸟类,它们的大小、体色甚相近。一般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初级飞羽9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闭嘴时上下嘴间没有缝隙。雌雄鸟羽毛的颜色常有区别

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性却非常高,好奇心较强。多营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有时可以发现它们在个别的树上筑巢,然而麻雀在一年的四个季节中都是成群的,具有很多洞的老树群,通常是它们最喜爱的筑巢地点。

除繁殖、育雏阶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秋季时易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称为雀泛,而在冬季它们则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起活动的小群。这种小生灵非常聪明机警,有较强的记忆力,这和其它许多小型雀不同,如得到人救助的麻雀会对救助过它的人表现出一种亲近,而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当有入侵鸟类时它们会表现得非常团结,直至将入侵者赶走为止。麻雀在育雏时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勇敢

麻雀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由于亲鸟对幼鸟的保护较成功,加上繁殖力极强,因此麻雀在数量上较许多种鸟要多,这样在庄稼收获季节容易形成雀害。冬季和早春,麻雀以杂草种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人类扔弃的各种食物。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处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千米以内。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主要以谷物为食。当谷物成熟时,多结成大群飞向农田吃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繁殖力强

你们还知道麻雀的那些特征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